苏大学子探访法界一线,深入调研网络食品交易纠纷现状
为了深化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解,并精准剖析网络食品交易纠纷的根源与现行解决机制,7月29日至8月11日,苏州大学“法助食安”社会调查队成员分别前往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江苏苏佳律师事务所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此行旨在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形式,深入基层法院与法律服务机构,紧贴民众关切,聚焦网络食品交易中的实际问题,力求为网络食品安全的强化与网络食品经济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网络食品交易作为一种新兴且日益壮大的商业模式,依托电商平台、在线订餐服务及社交媒体等渠道,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并提升了购物的便捷性。然而,其固有的虚拟性与跨地域性特征,加之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的滞后,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成为每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焦点议题之一。法院系统更是面临着网络食品交易纠纷案件数量激增的挑战。
尽管如此,网络食品经济亦带来了诸多积极变革,如促进小微食品企业与餐饮业的蓬勃发展,推动零售模式与供应链管理创新等。因此,构建一个既能有效遏制食品安全问题,又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综合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法助食安”团队自七月上旬便紧锣密鼓地筹备此次调研,深入研究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案例,精心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如“退换货政策执行难题”、“易腐食品作为证据保全策略”等具体问题,力求调研内容贴近实际,直击要害。
随后,团队成员广泛搜集国内外网络食品交易领域的文献资料与司法判例,利用法律数据库进行深度分析,对调研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与精简。八月上旬,调研小分队分赴徐州、上海、盐城等地,深入基层法院与律所,就案件审理中的关键难点、证据认定标准、诉讼费用分担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调研中,受访法官与律师纷纷指出,案件审理的核心在于事实查明,而非单纯法条适用;证据采信则需综合考虑原告举证能力、证据保存状况等因素。同时,针对诉讼费用,应区分其是否为维权所必需,合理确定赔偿范围。法官还分享了多起典型案例,如利用“知假买假”行为谋取不当利益的案件处理经验,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基于调研成果,团队精心编制了详实的报告,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与消费者维权知识的普及活动。从三倍赔偿与十倍赔偿的区别,到维权成本的理性评估,团队努力帮助消费者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对网络食品安全的信心。
此外,团队还广泛征集消费者意见,发现第三方平台监管不力、商家资质审核宽松、虚假宣传与刷好评现象泛滥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阻碍了网络食品经济的健康发展。团队呼吁加强平台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多方共治的食品安全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网络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社会稳定与人民健康的基石。在“食安卫士”的调研实践中,团队成员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动力,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舞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681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