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绝子 yyds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绝绝子、yyds……你了解网络流行语吗?

中国新闻网 | 2021年08月26日 01:34:34

原标题:绝绝子、yyds……你了解网络流行语吗?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从“绝绝子”到“yyds”,近来的一些网络流行语似乎正在打破圈层,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使用起来很“百搭”。

 

有人认为,这些流行语的盛行可能会导致表达方式变得单一;也有人认为,网络时代,语言有这种变化很正常……对这些网络流行语,你了解多少?

 

这些流行语,你能看懂吗?

 

在最近的网络流行语中,”yyds”(注:一般解释为“永远的神”)大概可以站上C位。

 

在微博搜索“yyds”,相关热搜超过20个。形容影视剧拍得好、某种美食好吃、某个化妆品好用等等,来一句“yyds”,言简意赅表示赞美。

 

它也不是唯一一个流行的“缩写语”。与其类型相同的还有“nsdd”,意思是“你说得对”,也有人解释为“你是对的”,“dbq”的意思是“对不起”,一般用于表示歉意。

 

这和其他网络流行语不同,像“种草”等,总归还能大致理解字面意思。但对不经常上网冲浪的人来说,乍一看到上述缩写语,第一感觉很可能是“看不懂”。

 

“这些缩写语并不是一种很高级的网络语言,相比于以前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它甚至有故意往简单风向走的意思。”专栏作家韩浩月表示。

 

语言的变体

 

针对“yyds”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

 

“从理论上讲,任何语言都不是一个‘单纯划一’的系统,都存在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变体。这种变体大致可分为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前者称地域方言,后者称社会方言。”他说。

 

举个例子,上海人、广东人、湖南人、四川人等日常交流所用的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就有区别,甚至相互很难听懂,语言学上通常称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四川话等。

 

而不同的职业、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等的社会群体交际交流,所用的语言也存在差异,这是按语言使用的社会群体分的,所以称社会方言。

 

他认为,网络语言是社会方言的一种,是因现代传播媒介——网络工具系连而成的社会群体交流所用的语言变体。

 

其实,“网络语言”还可以分为不同的“次变体”。使用网络语言的人,但年龄不同,所用的语言也有差异。“绝绝子”“夺笋”“yyds”等等,在其适用范围流行,是正常的。

 

不同类型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从小众圈子进入大众视野,这个情况并不罕见。近年来《咬文嚼字》评选出的“十大流行语”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网络语言,例如“神兽”、“柠檬精”等。

 

黄安靖说,在评估这些网络流行语能否入选时,最关键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标准语——汉语普通话的固有结构规律、运用规律,以及是否符合我们国家的社会道德文明规范。

 

不能入选的类型,就包括“yyds”,“yygq”等,根本不是汉语中的语言成分;还有病态缩略语,如 “十动然拒”、“人艰不拆”之类,不合汉语传统语法,从而导致表义不明确。

 

再有就是纯谐音词,如把“版主”说成“斑竹”,把“什么”说成“神马”,把“没有”说成“木有”(谐广东方言音)等等。还有一类是不文明语词,低俗不雅。

 

黄安靖发现,任何方言都会对标准语产生影响。并且,许多方言中的语言成分还会进入标准语,成为标准语的成分,这是客观存在的语言规律。

 

“我们要改变一个观念,不要看到自己不懂的网络语言,就对其极力贬斥。除了那些消极类型,也有很多网络流行语属于积极类型。”他说。

 

它们的流行意味着什么?

 

不过,也有观点将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与网生代“语言匮乏”联系起来,认为这意味着使用者表达能力的倒退,甚至可能影响语言的丰富性。

 

例如,有观点认为,如果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使用,一些表达更精确、更生动的词语有可能会被冷落,甚至遗忘。

 

“网络语言的流行会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积极的网络流行语中,许多已经进入了汉语标准语系统。”黄安靖解释,网络用语的出现,会给语言库带来增量。

 

语言是社会符号,难免会带上时代的特点。他认为,我们要用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网络用语,把符合汉语结构特点、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

子就是个语气词,绝绝子=太绝了

 

不知道怎么出来这种说法的,反正我看到最后一个字是子就恶心

 

这正是现代汉语词义弱化严重的体现,尤其是从90年代开始。

 

仅仅在上个世纪,“爹”这个词还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呼,几千年中国人讲究“身体肌肤,受之父母”以及“百善孝为先”。爹只有一个人配之,即是生之养之的上一代直系血统。即便是寄人篱下,而养育你的长辈,也只能尊称一声“干爹”。可见“爹”字的分量。在上世纪以及之前,谁试图让别人称呼自己为爹,又或是轻易称呼别人为爹。都是受人唾弃,指责为不孝。而今天,想成为别人的爹,或许你只用帮别人带一碗饭,或是去课堂上答个到。

 

不知从何时起,“傻瓜”“笨蛋”这类原生词汇已经不再具备攻击性,而“哈哈”“笑了”这一类词汇也不再具有肯定性。

 

有人在键盘上对你输入“傻瓜”这两个字,你可能觉得别人在向你撒娇,而“笑了”则直接变为了侮辱性词汇,这类词汇的意义转变,归根结底也是因为词义弱化而导致,它的语义不再支撑起原本想要表达的含量,从心理上导致人产生一种逆转差(学术语言逆转心理过程)。在一次两次多次的消耗下,便使得词义彻底逆转。(此类词汇非常之多,例如“卧龙凤雏”“孝子”,都是先经历的词义弱化而导致的词义转变。)

 

这类词汇在学术上有个特别称呼,叫做“易耗词”。

 

“易耗词”的词义是一种公共资源,因为它们具有以下两点特性:

1、非排他性。这一特性符合所有的词语,因为一个词语一旦被发明,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它来表达感情。

2、消费中的竞争性。这点指的是词义随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弱化。

 

无可否认的是,并非仅是汉语存在易耗词,全世界的语言都存在消耗,尤其是18世纪—20世纪人口暴增的欧洲地区,以及20世纪初的美国。因为“good”一词的泛用,而导致不断有更高语义的词汇而代替“great”“nice”,而当“great”也无法表达出他的词义时,便出现更多的代替词汇“super”“mega”“uber”。

 

在我的英语专业课程上,综英老师告诉我们just so-so一词只有一个世纪前的老人会用,原因正是因为这个短语“just so-so”,非常一般的形容一般的短语。而当代人则会说“not bad”或者“not great”来形容不好,但也不坏(实际上不就是一般般的意思?)

 

说回绝绝子,绝一词的含金量在肯定称呼中因属于最高级别了,替代的层级应该是“好”“强”“牛”。试图回忆一下,在“牛批”这个词汇流行起到现在一共才经历多久?

 

至少在十年前,我的冲浪技术初出茅庐时,普遍使用的还是普通的“强啊”来肯定他人。

 

在我曾经了解关于,词义弱化以及易耗词这类概念时,才明白此类问题归根结底并不是语言学问题,而且经济心理学问题。

 

泛娱乐化严重的今日,就连“诚信”这个词的语义也有些许弱化,不守信不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大事,而是随口一句“鸽了”“忘了”“搞错了”就糊弄过去。

 

在字词上的泛娱乐化既没有伤害每个人的利益,又使得一切那么“顺理成章”,让一切都那么无所谓了,取而代之的却是词义不断被消耗。

 

而当绝了这个词都无法再肯定他人的时候,变衍生出了各类形式的“怪词”,绝字需要叠词才能表达出厉害的意思,甚至需要加个“子”字来修饰,让这个词起码听起来不绕口。

 

前段时间也流行过“你好像有个什么大病”来形容“有病”。生病本身天大的事,而通过一代代的消耗却把最基本的含义已经快丢弃,。甚至要在“有病”一词上加入含糊不清的“什么”两字,让自己去猜自己得的什么病,无可置疑,指的就是“傻”,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已经要通过这样才能阐述其原本含义,我是挺无法理解的。

 

词义弱化后,先用更高级的词汇代替,更高级的词汇也弱化了,就加上形容词,加上副词,甚至造词。当这也无法满足的时候,便会成为一个句子。

 

如果绝绝子一词也无法形容厉害这一含义时,便会变成“你他妈真是个绝绝子”(也许)。

 

当下一个时代的人因为词义弱化既无法用词表达含义,又觉得新词或是[successbox title="标题内容"][/successbox]句子过于繁琐的时候,是不是就该再来一次仓颉造字了呢?

 

所以我坚决抵制泛娱乐化。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7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