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

由于信用消费的推广普及,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变成“负翁”,因过度的超前消费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泥潭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正当一年一度的双十一促销季热火朝天进行着之时,豆瓣网络平台上一个叫作“负债者联盟”的小组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截至目前小组成员已超过5万多人;在这里,有因各种原因而跌入负债深渊的人在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分享着自己的心得,而这其中又以年轻人的身影居多。许多人在各种借贷平台欠下的债款高达数十万,而最初借贷消费的原因,可能只是想买一双限量版的球鞋或者一个名牌包包。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都反映出过度超前消费的危害所在,在互联网信息流的狂轰乱炸之下,年轻群体的消费欲望愈发膨胀;如果没能加以引导和控制,则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不可自拔。

另一方面,通过梳理超前消费的发展历程,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超前消费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诞生了一百多年;但在我国它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影响其健康、良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消费观念的进步、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信贷消费市场的规范等等。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消费形式,超前消费有利于推动传统的自我积蓄型滞后消费转变为现代的信用支持型消费,在当下“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下,它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一味地将超前消费视为“洪水猛兽”;同时也要意识到,让超前消费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关键在于——为超前消费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规范,对于银行、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应客观评估用户的消费水平,合理设置授信额度,避免超前消费最终成为消费者的“无底深渊”。

对物质或精神的需求产生了消费欲望,本身含义是积极的。因为消费满足自身生存发展欲望,体现了身份地位和价值审美取向。合理适当的消费是好事,可如果被消费“牵着鼻子走”,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就比如信用消费,其实是正是利用了人们对未来的自信,认为即便“花未来的钱”也无所畏惧。在收到账单时,一定会有足够的财务支付能力。然而消费者们过度地自信以及无节制的消费,将还款的痛苦推迟到未来,不知让多少信用消费者陷入到负债的两难抉择中。

在超前消费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消费的类目是非必要、非理性的呢?盲目地自信和消费,不仅容易造成负债问题,还容易造成“以卡养卡”、“共债”危机的诸多问题。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的“戈森第一定律”就指出了人们为了满足欲望和享乐,总是需要不断增加消费的次数,而享乐也会因为消费的增加而减少。当享乐为零时,消费就应该停止。如果消费再进行增加,就会使享乐变为痛苦。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进行“超前消费”的心理,符合“戈森理论”这种消费心理。

据中国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1716.41亿笔,金额2063.99万亿元。消费规模增加的同时,负债也是如此,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54.28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4%。“超前消费”脆弱又迷人,当未来生活出现一些变化,离职失业、意外生病、投资创业失败等等,都很容易让生活陷入“泥潭”。从个人消费心理来说,“超前消费”总能让人的欲望轻易得到满足,消费者又怎么可能会正视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长久陷在被满足的状态,是否会逐渐迷失自己的本心呢?这需要我们具备强大的“延迟满足”自控力,一种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这种等待是为了更加有价值的长远发展,人人都可以也应该学习的一种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延迟满足”的经典实验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实验中每位被试的儿童都单独呆在一个屋子里,在他们的面前是美味的食品。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可以直接吃掉,也可以等研究人员回来额外得到奖励。孩子们等待的这段期间,就是一种“延迟”表现。有的小孩直接吃掉,有的小孩运用各种方式让自己无视掉眼前的美食。很多人疑惑,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具备“即时满足”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可为什么还需要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以信用卡消费为例,很多信用卡持有人过度高估自己的自控力,只是一味享受“即时满足”的快感,却忽视了时间成本、努力的结果。对于自身不断进取的能力培养,是有害的。信用卡消费虽然便利且常见,但是每个信用卡持有人都要在消费过程中保持理性,别因一时的欲望放纵,沦落至负债的深渊。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726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