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河流——在敬天敬地敬祖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作者:晴朗

我们每个人在某个时刻,总会生起关于生命的感慨或疑问。

感慨在于,年少时觉得时光过得太慢,到了担负责任的时候又忙忙碌碌,一晃便十年,一晃便二十年,又感慨时光匆匆如流水,很多见闻经历仿佛就在昨天,但今天为何已经年龄见长,转眼就要年衰岁暮。

疑问在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以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前几天我尝试回答了三个问题,其中两个其实就与这人生大问有关。

也许这几个问题太过厚重,你我凡夫俗子又没有慧眼,始终难有统一的答案。我仅以自己现有的理解去回答这几个问题,和继续聊开去。

人类文明史中有一段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这个著名的不同凡响的时代是位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尤其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和文化成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轴心文明,包括中国先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

在西方“现代文明”席卷全球之前,开端于轴心时代的智慧之光,照亮了各自的民族,形成了各自普遍认同的对于生命的认识。经过时间的洗刷和流转,现如今沉淀流传下来的,东方可归结为“儒释道”,西方则是欧洲文明。

西方以基督教思想为主的认识,是“二生观”,即生前生后两段,生后根据生前善恶分为天堂或地狱。

印度的思想门派众多。传统的印度思想认为是有一个“我”在轮回;释迦佛的思想则是“无我”的,认为没有一个我,人生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人生大梦一醒,何以为继,要看自己彼时心地的状况。同时,究竟的思想是,显空不二,一切都是如来藏和本性的显现。

东方的儒家观点,也就是我国社会的传统认识,也属于“二生观”,生后是和先祖团聚;同时在宗族传承、子嗣绵延中又实现无限的生命传承,又属于“无限的生命观”。所以中国人的传统是安土重迁的。

在我看来,儒家的认识,其实也是究竟的,只不过关键是处于哪个层次去看待。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提到参禅的三重境界时曾说道:“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在我看来,儒家的认识,可以说是处于第三重境界。就是看见了那种真实,我们还是要好好过这一生,家族存续,民族繁荣。

由于近代民族陷入巨大的危险,我们不得不打破安土重迁的牵绊,全力奔赴新的征程。这是不得不为之的选择,是应该歌颂的。但是后来传统的习俗认同日渐式微,又引发新的问题。

昨天聊到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讨论,或者可以说是争议,反映出的是人们对现代婚姻存在的问题的焦虑。出现问题,可以说是多方面原因所致,昨天并未细谈。

从前是有诗书礼乐、社会习俗的制约,如今这些制约式微,再加上社会宗族观念的淡薄,生存空间的扩大又没有让人们形成新的守望,反倒滋生了更多的原子人、原子家庭。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这也是导致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影片《寻梦环游记》呈现的是墨西哥万圣节有关的故事,它的核心其实也是对亲人的爱、记忆和敬祖。里面提到的认识是,“⼈的死亡有两次。第一次是你⾁体的死亡。第二次,是世界上再也没有⼈提到你的名字”。——这种认识,是和我国传统对待生命的认识是一样的。

墨西哥文化其实是我国东方文化或者我国先民迁徙的一个分支,他们的长相更接近东方人的面孔。这个话题暂且不展开谈,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论证。

在这里想说的是,当我们看迪士尼拍出的片子而赞叹他人时,殊不知我国传统的祭祖文化就是这样的。在别人那里,就是信仰;在我们这里,就是怀疑。所以首先重要的是文化自信,深以为然!

曾子曰:“慎终追远,⺠德归厚矣。” 

特别的日子,提醒我们敬天敬地敬祖。

和父亲聊天,想起曾祖父,他向我讲述了曾祖父的点滴,但所知实在太少,希望我可以收获更多的信息,有更多的链接,把他的故事写下来。

没有完整的记录和记忆,是遗憾。但是父亲还保留了曾祖父的一些手记,又让我感到很感动。看到他手抄的书本,看到他的笔迹,一种特殊的链接感油然而生。通过他的笔触,在书页上第一次看到他的“字”或是“号”,若不是有有书本为证,我怎会知道他有一个如此美妙的名字,是我穷尽我所有的知识和词汇,也想不到的名字,“锵然”。在此,深深地向曾祖父致敬。

所以古人说的三不朽,诚不我欺!若不是“立德”,还可以“立功”,再然后还可以是“立言”。哪怕是留存在的笔触、记录,也会不朽。

借用布老师的话语,作为今天的结尾,“⽣命的河流里,你是否意识到,你身上带着祖先赋予的使命和对后代的责任?你是否意识到,真诚地在乎别⼈,为他⼈的付出,会给你的⽣命带来意义和快乐?”

屏幕前的你,如果也有想要记录的,不妨也开始记录吧。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739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