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解密》6:曹操献刀、捉放曹及其崛起
曹操献刀、捉放曹及其崛起
曹操献刀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王允和曹操定下刺杀董卓的计谋,曹操以向董卓献七星刀为由,借机刺杀董卓。因被董卓怀疑,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糊弄了过去,随后匆忙逃出相府,离开洛阳后来到陈留起兵。因为这是小说中刻画曹操性格的重要内容,所以描写得异常精彩。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本章就来讲讲这些事情。
一、刺杀董卓的系列人物
曹操刺杀董卓,历史资料没有记载,所以可以认定是演义的情节,但刺杀董卓的大有人在。
第一位是伍孚(?~约191年),字德瑜,汝南吴房县(今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人。伍孚年少有大志节,开始担任郡中门下书佐,后被大将军何进征辟封为东曹属,接着升任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他是袁绍的好友,在当时属于朝廷高官。
董卓祸乱朝政,百官惊惧,伍孚厌恶董卓凶狠残暴,决心亲手刺杀董卓。伍孚外穿朝服,内套小铠,怀揣利刃去见董卓,打算寻找机会行刺。在两人说完话后,伍孚向董卓告辞。董卓起身送伍孚到门口,和他握手道别,并亲热地用手抚摸伍孚的脊背。伍孚趁机抽出利刃向董卓刺去。董卓奋力退后得以躲开,随即呼喊左右卫士捉拿伍孚,大骂道:“你想造反吗?”伍孚则大声说:“你不是我的君主,我也不是你的臣子,说什么造反的屁话?你乱国篡主,恶贯满盈,今天是我死之日,所以才来诛杀你这个奸贼!我恨不得把你车裂于市,以便向天地神灵谢罪!”伍孚随即被杀,董卓又下令夷灭其全族。
第二位是郑泰(151年~191年),字公业,荥阳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郑泰年少时非常有才华谋略,喜欢结交豪侠。他被举荐为孝廉,但不肯接受公车府征辟。何进征召郑泰担任尚书侍郎,升任侍御史,后因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弃官而去。
董卓专权后,封郑泰为议郎。郑泰虽然受到董卓重用,但仍然联合何颙、荀攸一起谋划刺杀董卓,事情泄露逃亡归附袁术,被袁术封为扬州刺史。191年,郑泰在赴任途中去世,年仅四十一岁。
第三位是何颙(?~190年),字伯求,南阳郡襄乡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何颙作为当时名士,被宦官列入“党人”遭受禁锢,被迫逃亡到汝南郡。后来,何颙回到洛阳,担任相国长史。190年,何颙参与谋划刺杀董卓失败,被捕后忧愤而死。
第四位是种辑(?~200年),河南洛阳人,他历任侍中、长水校尉。董卓专权后,任用种辑担任侍中。种辑和荀攸、郑泰等人一起谋划刺杀董卓,种辑得知消息提前逃走。
董卓死后,种辑成为董卓旧将杨定、董承等人的亲信,后被曹操封为长水校尉。199年,种辑和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子服、议郎吴硕等人图谋诛杀曹操,200年正月,事情泄露,种辑被曹操杀害,夷灭三族。
第五位是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他是荀彧的堂侄。在参与谋划刺杀董卓的事情泄露后,和何颙一起被捕入狱,何颙忧愁恐惧自杀,荀攸却言语饮食自若,恰好碰上董卓被杀而得以免罪。荀攸最后投奔曹操,成为一代名臣。
涉及刺杀董卓行动的,还有个人叫做伍琼,其家乡和表字与伍孚完全相同,有人怀疑实际是同一人。至于曹操,他预计董卓肯定会最终灭亡,就带上一名随身侍卫,逃出了洛阳。所以,“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是小说家根据以上几人的事迹编造出来的。
二、“捉放曹”和曹操杀吕伯奢全家
曹操出了洛阳后,经过中牟县时,被当地亭长擒拿,押送到县中。当时的功曹原来受过曹家大恩,所以偷偷把曹操放掉。这名功曹并非是陈宫,当时陈宫也还没有做官。
《捉放曹》的故事广为流传,并且衍生出戏剧、相声、传说、影剧等多种文艺作品,从而广为流传。另外,还有关羽在华容道捉放曹的故事,这都是民间传说和虚构出来的。
在途中,曹操经过老朋友吕伯奢家借宿。恰巧吕伯奢不在家,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和四个仆人趁晚上持刀打劫曹操,抢夺曹操的战马和随身物品,曹操在和他们搏斗中击杀九人。他临走时悲痛地说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另外,《世说新语》中说,曹操经过吕伯奢家,吕伯奢外出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接待曹操。曹操认为自己背叛董卓逃亡,怀疑这五人想要图谋杀害自己,于是在夜间杀掉八人后离开。孙盛则在《杂记》中说,曹操听到这些人在厨房叮叮当当的做饭声,认为他们想要加害自己,于是趁夜间杀人后逃离。
以上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情节的主要来源。当时如惊弓之鸟的曹操,因害怕而自卫动手杀人就再正常不过了,至于具体情节,则成为了千古之谜。
后人黄河歌者读到此处,慨然叹息曰:“漏网之鱼惊失措,孟德挥刀斩伯奢。英雄用武常喋血,至今犹闻痛骨彻!”
三、陈宫谋取兖州与曹操崛起
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失败之后,曹操依附于年少时的好友袁绍。191年,黑山贼寇于毒、白绕、眭固等人,率领十多万人攻打魏郡和东郡,刘岱任命的东郡太守王肱不能抵挡。曹操率军进入东郡,在濮阳击败白绕所部,袁绍因此表奏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曹操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盘。
这时,东武阳人陈宫(?~199年)字公台,他出仕做官,担任曹操的谋士,曹操待陈宫亲如父子。
此时,袁绍通过欺骗手段取得冀州,与公孙瓒在界桥发生大战。兖州刺史刘岱想对袁绍、公孙瓒这两方都不得罪,袁绍派人护送自己的妻子儿女,住到刘岱的治所,公孙瓒也派从事范方率军协助刘岱。刘岱为这事连日犹豫不决,他的别驾王彧建议刘岱,可以去找当地名士程昱拿个主意。
刘岱召见了程昱,程昱劝说刘岱要帮助袁绍,刘岱听从了其计谋。范方率军回去报告公孙瓒。在还未到达时,公孙瓒已经被袁绍击败。刘岱表奏程昱为自己的骑都尉,程昱推辞有病不肯接受,因为他心中早已经归属曹操了。
袁绍和公孙瓒大战时,作为袁绍盟友的曹操无法脱身,因为当时于毒等部正在进攻东武阳。曹操率军到达顿丘,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率领军兵向西入山,进攻于毒等人的老窝。于毒听说后,果然放弃东武阳后还军。曹操趁机进军内黄县,进攻眭固和匈奴于夫罗等部,把其全部击败。
192年四月,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杀死任城国相郑遂,随后转攻东平,刘岱打算派兵迎击。鲍信劝阻说:“现在贼兵有百万部众,百姓全都震恐,士卒战无斗志,我们无法抵挡。贼军没有粮草辎重,只能依靠抢掠维持作战。现在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采取坚守,贼众想战不得,想攻又不能,等其士气低落后,然后再选拔精锐士卒,就能击败他们了。”刘岱未采纳鲍信的意见,坚持出战,结果兵败被杀。
陈宫对曹操说:“现在兖州无主,朝廷的任命断绝,我可以只身前往,劝说他们迎接明府您入主。这样,明府就能以兖州作为根据地,收取天下,这是王霸之业。”
陈宫随后起身前往兖州,劝说兖州的别驾、治中等人说:“现在天下分裂,州郡无主。曹将军有匡世之才,如果迎接他前来主政兖州,肯定能安定百姓。”
鲍信等人认为确实是这样,就和州吏万潜等人来到东郡,迎接曹操担任兖州刺史。
随后,曹操率军到寿张县以东进攻黄巾军,曹军初战不利。曹操兵力很少,就亲自巡视军营,抚慰激励将士,明确赏罚。黄巾军送书信给曹操说:“当年你在济南毁坏神坛,其行事方式和我们黄太乙相同。原来你是个明白人,现在怎么变糊涂了?汉朝气数已尽,应该让我们黄巾军册立。上天的大运,不是你一个人能够改变的。”
曹操看到书信后,喝斥怒骂来使,在晚上悄悄设置埋伏,趁着夜黑大风连续作战,把黄巾军一举击溃。接着,曹操率领军兵昼夜连续作战,黄巾军溃退逃走。令曹操伤心的是,一直拥护支持曹操的鲍信这时战死。曹操命人寻找遗体没有找到,就命人用上好楠木雕刻成鲍信的模样。曹操痛哭祭奠,将士们都深受感动。
曹操率领军兵一直追击到达济北,黄巾军被逼无奈全都投降。这年冬天,曹操把接收的降卒三十多万和男女一百多万人口,挑选其中精锐加以训练,号称为“青州兵”,这成为曹操以后纵横天下的绝对主力。
这时,朝廷任命京兆尹金尚为兖州刺史,率领部众来到。曹操根本不理这个茬,率军迎击,金尚战败投奔了袁术。
此战之后,曹操突然崛起,占据了兖州部的广大地区,迈出了征伐天下的坚实一步。东汉时期的兖州部,和现在的山东省济宁兖州市,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兖州部共有八个郡国,都是人口大郡,包括陈留郡、东郡、泰山郡、山阳郡、济阴郡五郡和济北国、任城国、东平国三国,大体范围即今天山东省西部及河南省东部。当时兖州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东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有4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人口多就意味着税收多,兵源多,这为曹操征战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
在此之后,发生了曹操诛杀边让事件,导致陈宫叛变曹操,迎接来吕布,差点导致曹操把家底赔光。
边让字文礼(又作元礼),陈留郡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边让年少时善写文章,和当时的陶丘洪、孔融齐名,担任过何进的令史,后出京担任九江太守,遭遇天下大乱后弃官回家,其文章大多遗失,仅存有代表作《章华台赋》。在曹操入主兖州后,边让依仗自己有些才气,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说了不少轻慢欺侮的话。边让的一位老乡借机向曹操告发,诬陷边让,曹操下令郡中官员把边让就地诛杀,之后又杀掉边让全家。
曹操的这一做法,使兖州士族人人自危,其中受触动最大的代表人物是张邈和陈宫。曹操在开始起兵时,曾经隶属于张邈旗下,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因为边让被杀,张邈和陈宫两人,从拥护曹操走上了反曹之路。
194年夏天,曹操再次率军东征陶谦,安排荀彧与程昱负责留守。陈宫与张邈一起,联合张邈的弟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以及王楷等人谋划叛乱。张邈派陈宫率领部众,迎接当时四处游荡的吕布为兖州牧,吕布迅速占领濮阳。一时间兖州各郡太守纷纷响应起事,最后仅剩下鄄城、范县、东阿三座县城,还由荀彧和程昱勉强支撑,曹操差点遭受灭顶之灾。
黄河歌者曰:曹操与陈宫是由和谐的上下级关系,转变成了对立的仇敌,曹操没有小说中刻画的那么阴险狡诈。因为《三国演义》“扬刘抑曹”的基调,尽可能把曹操起步的艰辛程度,基本不提或者一笔带过,让人感觉似乎“天下掉下来了个曹将军”。对于曹操的那些糗事,则故意夸大其辞,编造出来很多负面故事。对于其反对面,则尽可能描写得满怀忠义。演义毕竟是演义,正本清源后,历史的真面目就清晰可见了。
黄其军
作于2024年4月3日(古历甲辰年二月廿五)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