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魔王到底因何出世?
《水浒》中108条好汉,据《楔子》中所说,对应的是伏魔殿中镇压的魔王。这108个魔王被放出来,是宋仁宗在位时候的事儿了。
宋仁宗嘉佑三年春,国家发生了一场大瘟疫,这场瘟疫之大,范围之广,波及之众,都是很少见的。书中说,“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将来。”各地都发生了瘟疫,各地也都将疫情向朝廷汇报,向朝廷紧急求助。
但是朝廷有什么办法呢?京城如今也是自身难保。尽管皇帝大赦天下,开封府的包拯包大人自掏腰包熬制汤药,还让京师的寺庙道观做好事,但是依然没能感动上天,瘟疫看看是越来越重了。实在没辙了,范仲淹提议,不如请江西龙虎山的嗣汉天师来做法事,祈福穰灾。然后皇帝派了一个叫洪信的殿前太尉,带着自己的御笔丹诏前去宣旨。
这个洪信一去,就惹出事来了。
他来到龙虎山的上清宫,听从主持的安排,背着丹诏,捧着香炉,到山顶去找张天师。临行前真人主持对他说:“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去上。”意思就是为了解救黎民百姓,不管沿途有多艰险都不能退缩。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啊!
其实真人已经是在提醒太尉,路上肯定会有点儿状况,但是不要怕,尽管上,一定是有惊无险。道家的智慧就是不说破,因为天机不可泄露。不过提示是可以的,否则一点儿人情味就都没有了。至于能不能领会,就要看你自己。
但是很显然,洪太尉并没有参透这一点,直到从山上下来还在埋怨主持。他是当官的,又不是准备当道士,不需要有慧根。不过他却没有想过,为什么每次都是自己心生懈怠的时候,就发生意外?不是老虎出来跳,就是长虫对着他“嘶嘶”地吐舌头。虎和蛇的出现,都是因他的嗔怒所生,是他心中的魔障反映到现实中来了。
洪太尉的这一段际遇,已经用道家思想对整本书做了一个定调:世界是对称的,现实世界是人的内心的反映。世事是有因果的,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什么样的果。
稀里糊涂地完成了请天师的任务后,主持设宴款待洪太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酒足饭饱后,主持又邀请太尉游观,“三清殿上,富贵不可尽言。左廊下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
然后就看到了一处奇特的殿宇,“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格子,门上使着胳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叠叠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左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
这地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外墙壁是红色的,窗户格子是红色的,封皮上的大印是红色的,牌额也是红底色的,在这么多的殿宇之中,它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引人注目!太尉的兴趣立刻上来了,尤其知道这是前代天师封锁魔王之处后,太尉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各种威逼利诱,非要打开看看。孔老夫子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连孔老夫子对这样的事情都不知道怎么说,可见鬼神之事真是玄之又玄。那么魔王这东西到底长什么样?这回能开眼了!没想到这趟深山之行竟有意外收获!真是不虚此行了。
真正的威慑是不怒自威,也就是你什么都不说,只是一个神色,别人就已经吓得了头涔涔汗津津,或者你只要表露出感兴趣的样子,主持他们就心领神会,将祖训抛诸脑后,视历代天师的符篆为草芥,非要打开殿门,又是鞠躬又是作揖地请你去参观。
这其实是最可怕的。
洪太尉能说出“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这样的话,说明他还没有脱离群众,而主持他们也确实还都有底线。
在太尉的一再威胁下,主持最终妥协了。宗教再大,大不过权力。主持让人打开殿门,迎面就是一个石龟驮着一块儿石碑。大家放倒石碑,挖起石龟,在“遇洪而开”的谶语鼓励下,掘起石板,露出一个万丈深浅洞穴。然后洞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到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洪信没看到面目狰狞形容恐怖地魔王,只看到一道黑气和无数道金光,那金光,简直亮瞎人的眼。
金光一共是一百零八道,犹如绚烂的流星雨,散到全国各地去了。
这是嘉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58年,这一年,魔王们逃脱了“伏魔之殿”,到各地去投胎了。
事后主持详细解释,这殿是当初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的法符,“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凿着龙章凤篆天符,镇住在此。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也就是说,这些魔王是洞玄真人收服后镇压在这里的。
江西龙虎山的天师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共传了六十多代,第一代天师就是著名的祖天师张道陵,生活于东汉时期。洪太尉所见到的天师,按照时间和书中所说,应该是第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他曾经受仁宗宣召来到京城祈祷,而且挺有效果。历史上张嗣宗去京城的时间是至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055年,比《水浒》中迟了三年。
不过《水浒》不是历史,书中其他地方的时间有时候也存在问题,比如书中提到的“三登”中的第二登,是从“明道元年到皇祐三年这九年”,其实从明道元年到皇祐三年不是九年,而是二十三年。从皇祐三年往前数九年,应该是庆历三年,那时候,滕子京还没有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也还没受人邀请写《岳阳楼记》。施耐庵有时候故意这样安排,只是为了书中的时间和事件能够对上,他是讲故事,又不是讲历史,所以虽然不是客观事实,却是主观需要,所以这点不必细究。
主持说了,当初洞玄真人建了这座殿后,传一代天师,就加封一道封皮,到现在已经八九代了。从张嗣宗天师往上数,封号中有“洞”和“玄”的,只有第二十代天师张谌,封号是“冲玄洞真孚德真君”。而张谌天师在唐懿宗在位时曾经受命建金箓大醮,赐金帛还山。书上先是说封皮有十几道,每一道代表一位天师,后来又说经历了八九位天师,封皮的说法自然就有虚高,那么,主持说的隔了八九代天师,可能也有虚高,所以照施耐庵老先生的安排,这位张谌天师收服魔王的可能性最大。唐懿宗是个无道昏君,在位期间各地叛乱频发,若真是张谌天师伏魔,不知道他当时收服的这些魔王是不是那些叛乱者。
那么,为什么魔王是嘉佑三年被放出来的呢?书上开头说了,历经三登,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百姓受了些快乐”。后边李逵斧劈罗真人,戴宗说情,罗真人就说,“贫道已知这人是上界天杀星之数,为是下土众生作业太重,故罚他下来杀戮”,所以魔王们出世,是因为下界的日子过得太好,众人都有罪业,所以上天派他们来教训一下。而伏魔殿中石碑背后的四个大字“遇洪而开”是几百年前洞玄国师留下来的,也就是说,他早在几百年前就算定到这一代,必定会出事。这些玄之又玄的事儿,玄学大师们自然都知道。
问题是,到底是谁“受了些快乐”,又是谁“作业太重”?这就得仔细想想了。伏魔、魔王出世这些故事,都是附着于道家之上,所以还得从道家来说起。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中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道家的思想中,普通百姓其实并不是重点,他们的生与死都应该顺其自然,只有治理百姓的“圣人”,也就是皇帝,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而皇帝一直都自称为“天子”,即上天之子,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动静取舍,都会对天下造成很大的影响。
宋徽宗当政期间,不论蹴鞠也好,书画也好,还是到民间三瓦两舍体察民情也好,始终是醉心于自己的爱好,完全忘记了作为一个天子,肩上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这也难怪,自从嘉佑三年天师做了好事之后,瘟疫尽消,国泰民安,“后来仁宗天子在位共四十二年,晏驾,无有太子,传位濮安懿王允让之子,太宗皇帝的孙,立帝号曰英宗。在位四年,传位与太子神宗。神宗在位一十八年,传位与太子哲宗。那时天下尽皆太平,四方无事。”承平日久,皇帝都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儿啥了,于是到宋徽宗这一朝,只以自己的兴趣为念,朝廷就交给了四个人:蔡京、童贯、高俅、杨戬。而正是这四个人祸乱朝纲,搅乱天下,被民间称为四大奸臣。
那么这四个人究竟为人如何?他们又是怎样受到皇帝的器重?施耐庵老先生特意讲了高俅的发迹史。高毬能从一个帮闲,在极端的时间里飞黄腾达,一直做到殿帅府太尉,无他,就是因为能踢蹴鞠。如果高俅是个正直贤明的人那还好,也算皇帝用人得当,可惜此人妒贤嫉能,心胸狭窄,眦睚必报,上任第一天,就给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一个下马威,明面的理由是王进在他上任的日子请病假,这是藐视上官,真实的原因则是过去他曾经被王进的父亲给教训过。
高俅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教头王进是个孝子,古语中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所以王进在职事上肯定也不会马虎,而且王进也跟母亲说过,“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他手下军官,多有曾到京师的,爱儿子使枪棒,”说明王进武艺超群。所以王进人品好,能力强,又守职,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对于这样的人才,高俅刚一上台,就要收拾掉,那么他在势力稳固甚至膨胀后,你能指望他为朝廷、为国家和百姓做什么好事?高俅进而王进退,奸人上台而良臣谢幕,朝廷从此便昏暗了。忠臣是“得意秋,分解帝王忧”,高俅这样的人是“得意秋,天下任我薅”。
如果不是因为高俅这样的人,林冲不会上山,杨志不会落草,柴进不会被关,宋江不会为寇,梁山上的很多好汉都不会走上这一条路。这些人中,大多数忠于职守,忠孝两全,夫妻恩爱,与人为善,可惜,这样的人却不能安分地生活下去。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高俅等人出现,一百单八将也不会出现。正是因为朝廷有了四大奸臣,所以江湖就有了梁山好汉。四大奸臣是因,梁山好好是果。如果再往上说,为什么四大奸臣会把持朝政?是谁让他们有了今天的地位和权力?孔子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最大的“因”到底是谁?魔王又是因谁而出呢?答案就很明显了。
虽然自古以来有“一切天注定”的说法,但是九天玄女娘娘确实也对宋江说过“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失忘。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这也说明,到底是重登紫府还是罪下酆都,除了上天的因素,还得看个人自己的怎么做。一味儿的摆烂,无所作为,那么任谁都救不了。施耐庵借《水浒传》这个故事,看似讲了一个轰轰烈烈的造反事件,其实是讲了一个因果循环的道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