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周日

今天一直在考古之前的一喜,二喜,还有喜人奇妙夜,里面的好多作品都深深的打动着我。尤其是讲拖延症的这期《谁杀死了周日》。作品非常巧妙的将周一到周日这七个时间段和deadline死线化为了8个人,用这8个人的口吻讲述了这个剧本的创作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跟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周一,一周新的开始,一开始意气风发,准备大刀阔斧工作,然后建了个文件夹,定个计划,然后又觉得反正时间太长,先上网冲浪一下。周二周三开始写提纲,但是有觉得时间还有,又开始看视频摸鱼。周四又开始期盼周五的到来,觉得反正还没到deadline。周五开始终于要行动起来了,稍微写了点,就开始享受周末生活,然后这种状态持续到周六。到周日了,回过头来一看,啥都没写,赶紧赶工,于是心力交瘁,大概猝死了吧。

其实这样的死循环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也知道这样不好,周一到周六摸鱼,结果周日累死。但是每当我们想着再也不能这样颓废下去的时候,我们也会跟剧里的人一样,明天开始振作。然后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断地死循环下去。

我对这个小品的感觉,就是大家对于没有做完这件事并不感到难过,好像这是工作的日常。周日的猝死,大家也都比较冷漠,大家更在意的是,周日死了,周六就变成周日了。最令大家恐惧的是,最后一天的工作不要落在自己头上。拖延症本身其实不可怕,关键是引起底层逻辑。过去和未来都不是自己,只有当下的自己才是自己。我为什么要为之前的自己买单,凭什么要为了自己的未来过得好一点就让现在的自己吃尽痛苦。虽然道理自己都懂,但是一点也不影响现在摸鱼摆烂,然后抱怨从前,拖延未来。

如何才能打破这个死循环呢?或者说,有没有必要打破这个死循环?打破这个死循环需要多大的努力?又或者不拖延了,就能持续下去么?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脑袋里。拖延症的底层逻辑是在一个大的尺度上分配自己的精力,不只是对现在的自己负责,而是要对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将来,想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之难,这就是拖延症为什么这么难治愈的原因。而且还有一点,就是主观拖延,还有可能是完成工作可能有很多的潜在的障碍,而自己不想跨越或者没有能力跨越。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也是影响拖延症程度的重要原因。如果不按照科学的规划随意制定deadline也是导致拖延症恶化的原因。所以其实不仅仅是周一到周六杀死了周日,还有工作本身一起合力杀死了周日。

今天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875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