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允许幼儿哭闹的年龄是几岁

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博士

 

摘要:将心比心,对一个1岁多的孩子这么抱走、关闭、教训,不就是一种虐待吗?是的,公共空间的孩子哭闹会让人烦躁,但这是孩子的本能,对这种无法避免的哭闹,保持某种容忍、耐心和“善意的忽略”,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善良。人人都是从孩子哭闹走过的,没有人小时候不哭闹,特别是1岁左右,那是本能。从新闻中看到,无论是高铁还是飞机,精致的成年人们,似乎对幼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难容忍,我想问的是,这个社会允许幼儿哭闹的年龄是几岁呢?

 

真的,你们精致到、脆弱到、蛮霸到连1岁孩子的啼哭都不能容忍了吗?这是我看到这条让人火冒三丈的新闻时,从火中同时迸出的评论。

新闻大家都看到了,视频也是当事人自己发的,他们可能还当成了旅途中乐于助人、帮人育儿的英雄,还等着发出视频后大家点赞。当事人发视频称:奶奶带着一岁多大的孙女乘飞机,孩子哭闹不止。很多人用纸巾堵住耳朵,还有人到后排躲清净。大家“抗议”收效甚微,于是她和另外一个阿姨,把孩子从奶奶手里抱过来,抱到飞机厕所里“立规矩”:你什么时候连续3分钟没有哭,就什么时候带你出去找奶奶。事后,孩子2个多小时都没哭,后来还一起吃早餐一起开心。

这是当事人“自诩为好人好事”的描述,可激起了公众的愤怒,把这么小的孩子从亲人手中抱走,关在一个密闭空间里,接受两个陌生人“立规矩”,这会让孩子多恐惧!——多名网民报警,当事人删掉视频,有关部门回应称,因为两女子带孩子的行为经过了幼童爷爷奶奶的同意,警方口头教育了幼童的爷爷奶奶并将相关情况告知了幼童父母,并未对两名陌生女子做进一步处理。这个处置进一步激起不满,这种“同意”能算同意吗?怎么这么多法盲,严重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在有些国家,这种所谓“立规矩”行为会被公诉,“同意”的亲人会被剥夺监护权,“立规矩的陌生人”会以虐待幼童的罪名受到追究。

将心比心,对一个1岁多的孩子这么抱走、关闭、教训,不就是一种虐待吗?是的,公共空间的孩子哭闹会让人烦躁,但这是孩子的本能,对这种无法避免的哭闹,保持某种容忍、耐心和“善意的忽略”,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善良。人人都是从孩子哭闹走过的,没有人小时候不哭闹,特别是1岁左右,那是本能。从新闻中看到,无论是高铁还是飞机,精致的成年人们,似乎对幼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难容忍,我想问的是,这个社会允许幼儿哭闹的年龄是几岁呢?

1岁左右的孩子,怎么“立规矩”?哭闹是他们的本能,警察把你抓你,不哭才让见奶奶,以这种恐吓的方式禁绝他们的哭闹,是“存成年人的天理,灭未成年人的人欲”,是显然的虐待。难怪有人说,上次看到这样的情况,还是校园霸凌。感觉没错,这不就是一种霸凌,利用幼童的没有任何抵抗力,其他乘客的道德绑架,爷爷奶奶没有保护孙女的能力,把孩子关到厕所里,典型的身体和精神霸凌。

孩子在飞机上哭闹,不是无源无故的,并非就是“没规矩”,或者是陌生环境很害怕,或者是机舱压力,身体生理上难受,这时候需要全面切换到孩子角度。这么小的孩子,无法让他们切换到大人安静的需求角度,他们做不到,只能让成年人切换到孩子的角度。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很受触动,这样的角度太陌生了,题目叫“为什么孩子一出门就需要大人抱?”人们一般都觉得,是孩子娇气,惯出来的,养成了抱的习惯。其实不是,这只是成年人的角度,而孩子的角度呢?这个视频还原了孩子的角度,用一个视频头放在孩子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出门后看到的,永远是黑暗,是低矮的,是路面,是大人的腿,是密密麻麻人群的腿部,是陌生的底部。而大人抱起来,才能让她看到熟悉的场景,人的笑脸,开阔的空间,友好的界面。

所以,她需要抱,需要安抚,需要看到熟悉的视野。

这个“角度”让我流泪了。我们太习惯于自己的角度,认为一切理所当然,认为孩子太娇气,认为不能太惯着,但,他们真正看到的是什么呢?大人的所谓“同意”,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呢?她的耳朵在起飞时很疼,对陌生环境很害怕,本能地哭闹,但大人理解不了,觉得她很烦,把她从亲人身边抱走,关到厕所里教训,她被吓得不敢哭了,被认为“有了规矩”,这样的大人,不很无耻吗?

我们的公共交通空间,对孩子的包容度似乎越来越低,所谓“权利意识”“权界意识”增加,那种权利和权界,只是成年人角度的权界,没有给未成年人,特别是孩童留下空间,孩子哭闹是天性,但同时,他们又有接触公共交通空间的权利,这时候,需要包容和耐心。这样无耻的“立规矩”,对于飞机上的人,只是旅途的一个小插曲,但对于一个孩子,童年的伤害,密闭厕所中被陌生人训话的可怕经历,可能影响一辈子。

可以精致,但不能厌童和法盲。可以有自己的权界,但也为未成年人,为幼童,留一点权利空间。是的,你不是孩子的爸妈,你不需要“惯着”,但,你有自己的孩童时代,也终将成为爸妈。

 

 


链接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941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