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在北京送快递》

"要爱生命,多于爱生命的意义"是一句在疫情期间流行开来的话,尤其在疫情后期,对个体的关注,对自我的尊重的呼吁几乎成了一种主流,这时候文学届也陆续出来一些个人抒发际遇的作品,像陈年喜的《微尘》、张小满的《我的母亲是保洁》,以及这本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

《我在北京送快递》其实是作者胡安焉的工作作品集。书中除了非常细致,用细腻又理性地笔触向读者介绍了快递员行业内部工作分工,流程,以及对这份工作从它的人资流程,排班安排,员工待遇,快递员工作流程进行了理性地审视和分析。

书中让读者微观地看见生活中熟悉的每一个快递员的具体工作及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抉择,让快递员这个行业不再是熟悉却模糊,而是清晰并共鸣的。既有行业的残酷描述,又有作者细腻敏感的感触,让整个故事读起来,透明真实,管中窥豹,令人感慨。

而书中的后半部分,则细分则地写了作者近二十年来的19份工作,平均起来一年一份工作,从便利店到互联网淘宝店,再到异乡创业,每一份工作都是以较低底层的身份参与,有颠沛流离,有生活艰辛,有韧劲挣扎,更有哲学思考

而有意思的是,也就是着二十年来的19份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以个人史反映我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史,每一份工作都很有象征地代表着20年经济高歌猛进中的工作代表。曾经便利店四处开花,也有淘宝成为火热创业形式,前十来年雨后春笋般的奶茶店,还有逃离一线去向大理的文艺青年向往等,作者都有参与,说明经济发展是真实地反映在个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的。也可侧面看到,在经济发展中,每个人都可能在抓住市场经济提供的工作机遇,都不可避免地烙下社会发展的痕迹。

社会发展,无论从宏观史实,还是从个人经历看,都是与民相共的。

坦白说,如果不是以送快递这个话题,这本书的流行一定会大打折扣。因为快递行业是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放缓后的就业提供集大成者。送快递送外卖成为了一种既是就业保障,潜意识里人们还是把它看成一个低阶层的选择。故而,该话题引起轰动,也是一种社会现实的折射,和作者其他工作一样,是社会面貌的一种缩影。

不过是其他19份工作处在社会高歌猛进中,大家都能平等看待每一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能带来收入和价值;但是在经济下行,就业和工作成为一种缺口时,快递工作的讨论有了热门度。

这本书的最大意义除了让读者看到更加具体的生活中的快递员,去理解他们的迷茫与艰辛,去体会每一份工作背后的付出,去尽量看到阶层外的生命状态;同时也是给了一些相对低阶层人们的释放口,可以通过文字去发声,去向大众描述,获得支持与理解。

作者在书中说:“今天我对自己所有的打工经历,只有感激和怀念,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怨怼---我承认我曾经有过,但已经全部放下了,因为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我逐渐意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这就是文字的价值,这也是表达的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保持自己的纤细和敏感,用文字或者其他任何形式,坚持表达,把属于自己的意义,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是社会历史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阶层与阶层互相理解和尊重的需要。

只有被看到才能被理解,只有坚持表达才有被看见的可能。被理解才能更爱生命。这是一个正循环。期待更多个体,微弱个体,都能发出自己的火苗。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965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