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视基本功训练,在任何领域都难做到出类拔萃

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眼,可能就开始在大脑中思索一个可以反驳我的例子。毕竟在很多人心目当中,那些出类拔萃的人,通常都是天赋异禀。

跟天赋比起来,基本功算什么呢?你还在跑道上反复苦练基本动作的时候,人家凭借自己的天赋已经跑出上百米了。

很多人带着这样的疑惑,可能会想到几个例子

例如全红婵,公认的“跳水天才少女”,14岁的时候东京奥运会夺冠,比赛中她三跳满分破了女单10米台世界纪录,郭晶晶都惊叹不已,她不是特例吗?

恰恰相反,运动员最需要重视的是基本功训练。

弹跳,翻腾,入水角度、身体柔韧性,包括心理素质,这些都需要日常大量反复的训练,才能保证在大赛的时候,每一个动作完成得尽善尽美。

不仅仅是她,例如同是奥运冠军的郑钦文、潘展乐都是从小就开始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并且一直贯穿于自己的运动生涯的。

实际上,很多职业运动员的训练都是针对特殊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单靠以赛代练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远动员本身的短板没有得到针对性的训练,就不能获得提高,就容易造成比赛场上的失败。

当年易建联有一个“金鸡独立”的跳投动作,命中率很高,成为了他一个明显的优势。姚明后来“解密”说,易建联是接受了大量的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训练,才在两年内迅速提高。

对于运动员来说,这种针对性训练非常重要而且必要。

如果体育竞技类涉及了身体素质能力,确实离不开基本功训练,那么演艺这种需要灵性的领域,总不那么看重基本功了吧。

例如说周冬雨,还在读高中就出演了《山楂树之恋》并获新人奖,短短几年她凭借出色表演获得了华语电影三大奖影后满贯,并且最近还受邀担任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评委。

她是不是个特例呢?

当然也不是。

演员的声乐、台词、形体、表演是很重要的四门基本功,需要长期地扎实地训练,光是台词,就从发音、吐字、气息、情感等各方面去掌握。

缺乏这些基本功的深度训练,非科班的演员就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的短板,让人质疑专业性。

例如我们常常说哪个小鲜肉的台词不好,吐字含糊吞音严重,关了字幕就听不清他/她说啥,或者说哪个流量明星形体很差,走路姿势奇怪,这都是基本功不过关的表现。

因此很多半路出家的演艺行业的新人,都会努力地考进专业院校,或参与表演培训班和进修班,重新补上这些基本功。

周冬雨自己也是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认认真真学表演的。

如果演艺圈也不适用,那么文学创作这种讲大脑创意的行业总不需要什么科班训练了吧。

例如在今年夏天因为作品《我的阿勒泰》被搬上银幕而收到广大关注的作家李娟,她就没有读过中文系。

她不但没有上过大学,连高中都没有读完,但这不妨碍她用优美、灵动、幽默、生活化的文字写出一系列的作品,并且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等。

不可否认,李娟是有相当的文学天赋的。但是她从喜爱写作、到出版作品再到获奖,是经过大量的自我训练的结果,其中包括不停地阅读、反复地写等等。

她自己在采访中也承认,自己刚开始写得很差,慢慢地改,大量的否定自己,就开始能写好了,然后她就去投稿,结果大部分时候都是退稿。

由此可见,她的“天赋”也是成功之后被人赋予的特点,不可掩盖的事实是,对于大多数人,天赋的凸显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展现出来。

实际上,国外很多大学的文学写作专业是会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的。

早年复旦大学请来哥伦比亚学院文学写作系主任舒尔茨教授给研究生上课,便让很多中国的同行们深有感触。

例如他的第一堂课讲怎么“听”,他让学生描述刚听到的声音,然后问出一系列问题:那个声音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质感、什么联想,这是文学吗等等。

这些写作最技术性的层面的东西,训练了写作者们的感觉体验,就好像成为一名钢琴师,要不断地练习指法一样。

看似枯燥毫无艺术性可言的练习,却能引向最后的艺术自由。

基本功对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要想走出成功的路,就要反复不断地练习那些看似简单,却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基础动作。

现在想想看,我们在做的工作,在发力的领域,有什么是最需要重视的基本功,那就开始进行刻意练习吧。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965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