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及其历史
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及其历史
大家好,又同大家见面,今次和大家分享国画艺术发展及其历史。对国画的研究有许多专业的人士,而我仍是在学习的学生,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批评指正。
中国画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点缀的位置;而取景布局,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的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等的画幅形式。
按其表现形式又可细分为水墨、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一,国画的特点
(1)、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墨,水墨又以线条为基础,线条的根基是书法,中国画带有很浓厚的书法墨香味,要表达线条美必须要有书法为基础。不论是中国画还是西画,比如希腊的瓶画,埃及的壁画以及达芬奇的手稿,达芬奇的手稿,基本上都是线条画,达芬奇很出名,人人都知道达芬奇的油画非常出名,但是达芬奇不但在油画领域里有名气,他的兴趣非常广泛,他更加是个水利、建筑、军事设计以及解剖等很多方面的领域都有涉及的大家。而中国画的线描和西画的线条又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画讲究对线条的起、行、收,掌握线条运行的规律是基本功夫来的,然后再进行各种线条变化的练习,熟悉不同笔的硬度特性和用笔的不同角度等的变化,让书者更加容易地掌握指、腕、肘的运行力度,灵活运用各种顿挫、转折和提按。而这些表达方法又跟书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时常说以书入画,就是要以书法为基础,所画的画才会更加灵动,更加活泼。
中国画的线条又以笔墨的运用为基础,以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笔墨的干湿结合,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现整幅画的立体感和质感。线条很重要,它表现出的粗细、轻重、长短和曲直都是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达的。而且中国画线条注重笔墨的自然流畅,强调笔触的变化和笔墨的透明感,使线条更具生动性和韵律。
中国画的线条又注重勾勒,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形体的轮廓和结构,通过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形态特征。线条勾勒的是物体的外形,而不是细节,所以线条往往是比较简洁,但充满灵动性。
笔墨的干湿、浓淡变化构成的点线面,是国画的特点之一,由这些点线面创造出灵动的景致,透过不同的景象,把画者内心的情感抒发进去,让画面富有内涵和意境,不但能让人享受美的体验,更让画面富有韵律。
(2)、国画与西画的区别
和西方绘画线条相比,中国画的线条在气韵、构图、意境、技法等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又通过运笔的走势来把画作中的节奏、韵律、意象等表现得更有层次感和内涵。
中国画以线条表现美,西画虽然也有以线条表现,但没中国画表现的那么明显,更没有中国画线条所表现的起、行、收笔的灵动性。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国画有许多都用线条去表达。山水画中的线条用“皴法”,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就是用毛笔侧笔把画面的深淡光暗,或浓或淡的墨色或赫石色,或花青色等,轻轻的皴,皴法:中国画技法之一,好多时用到山水画或花鸟花的树干石头上面。人物中的线条叫“衣褶”,这些书画工夫,都是中国画的特色。因此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讲究一个“意”字。
中国画注重意境,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偶然描房屋,画庭院的光景,曲庭回廊,或花或鸟,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如果是立幅,则山水重重叠叠,花鸟画则花果飘香,雀鸟和鸣。不管是山水画或花鸟画,都很讲究笔墨功夫,笔墨功夫到家,画出来的画,带着生动活泼,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而不是死板呆滞的感觉。
中国画不讲解剖学,西画人物很重解剖学。西画在画人物画前,必先要研究解剖学,这个应该是达芬奇开创的先河,因为达芬奇是解剖学的鼻祖,所以他的油画知名道非常之高,西画的人物画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从来不需要有解剖学的知识,中国人画人物画只需要用线条去表达,男子雄伟,女子则蛾眉樱唇,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西画很注重背景,国画就没有那么讲究。例如写梅花,一支梅花悬挂画中,讲究的是梅花的枝干挺拨,与其他树的枝干不同,梅花枝干多以女字形出枝,枝上浓密或疏淡画几朵的梅花,花的点缀经常是三朵为一组,有时或可以零散写三二朵梅花点缀,或才点几点花蕾点缀,构画出的画面清新雅致。写人物,一个人或左或右或中,旁边画三二枝梅或兰或竹相衬,可能留下很多空白处,留白又是国画的一大特色。好比如一宣纸张,从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画了。西画和国画不同,国画注重传神,西画注重写实。
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种。西画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最后的晚餐》一幅画中人物有多个。
人物画和花鸟画的技巧,讲究的是用笔的轻重、缓急、顺逆、中侧、拖顿、用墨的清、淡、浓、焦、破,以及色彩的变化
岭南画派的特点在于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特点,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元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岭南画派的特点是画面赋色艳丽,受西洋印象派的影响,注重光的表现,画面常常呈现出艳丽的色彩。
撞粉画法,撞水画法,没骨画法,都是岭南画派一大特色,撞粉、撞水画法是清末居巢,居廉二兄弟创新的画法,撞粉就是先在纸上画上颜色,然后再颜色上再画上浓淡适宜的白粉,让白粉着在颜色上,显出花瓣的光暗,撞粉法很讲究笔法,白粉的浓淡如果调得不好,会让整个画面变得很呆滞死板。没骨画法就是高奇峰、高剑父二兄弟创新的画法,就是不用笔墨勾画花卉形状的一种画法,一支毛笔可以沾上三种色彩,比如在整支毛笔上先沾满浅的颜色,然后再沾一半深一点的颜色,最后在笔尖上沾上深的颜色,等画出来的画面很有光暗、层次感和美感。
(3)构图
国画从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类,从表现形式上又可以分为工笔、写意两种。
1,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支点,将画面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或由简到繁,或由大到小,既可以向上发展,也可以向下消失。这种构图形式可以给人一种安详、生动、稳定的视觉效果。
2,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构图是利用画面对角线的形式展开画面,比如在纸面的某一角,向着另一边画一枝梅,事画一束兰花,这种构图形式可以给人一种动态的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动感。
3,“之”字形构图:
所谓“易”者象也,“之”字形运动就是变化,就是延续,就是转化,就是周而复始。因此,“之”字形构图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构图,其他形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成的。
这种构图形式常用于山水画的构图,通过将画面分成若干部分,并将各个部分连成一条“之”字形的曲线,使画面既有一定的变化,又保持了平衡统一。
4,S形构图
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把画面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等范围内的联系在一起,构成协调的画面。
5,L形构图
如同半个画框,可以是正L形,也可以倒L形,L形的构图占据画面的两边和一角,中间透空,使画的主体突出、明确,活泼多变。
6,C形构图
能够让画面富有动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觉。
7,水平面线构图:
把水平线安排在画面中不同位置,比如画一幅风景画,下面是房屋上面是云彩,可以是下面是湖水,上面是房屋树木。
8,对称构图
将画面左右或上下一分为二,其中一半是主体,另一半是衬托,这种画法通常是人物画,动物,建筑,运动等题材。
以上这些都是比较常用的构图法。
二、国画的起源
中国画最早的线条描画是在远古时代的岩山洞壁发现的,那时候的线条描画比较简单,和象形字差不多,比如一个人,就用线条描画四肢躯干,日月,也是线条画一个日和月的形状,后来就在陶瓷上画一些花卉、走兽,比如追逐的鱼,跳跃的鹿,在彩盆上绘跳舞的人物。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以线条为主,造型简练,色彩沉稳。到了青铜时代,在青铜器上雕上饰纹,比如晏吞纹,云雷纹、龙纹、虎纹,也有刻一些装饰的花纹,这些都是远古时代最早期的书画艺术,书画同出一源。
1,帛画
远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帛是一种以丝织为布质的材料,相较于远古的陶彩,帛画的色彩比较鲜艳厚重,基本上就是先描上线条,再涂沫上颜色,而且色彩比较浓厚,内容也是相当丰富多彩。
因在帛上即绢上作画而得名,而帛是古时丝织品的总称。它最早起源于战国中期的楚国,是楚人特有的作画方式。因为考古发掘出来的帛画,基本上都是楚汉墓中随葬的丝织品绘画。
楚国位于中原之外的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它跟北方一马平川的平原不一样,当时的长江与汉水经常发生水灾。大水到时,瘴气弥漫,疾病肆虐,毒蛇猛兽横行。屈原在《楚辞·招魂》里写道,东方有会勾人魂魄的巨人,还有十个太阳。南方有食人族和九头毒蛇,西方满地流沙,北方到处都是冰封的雪山。
在《楚辞·九歌》里记载有东皇太一、东君、少司命等的神明。他们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灵在主宰着一切,对他们进行祭拜,可以获得庇护。
而楚人之所以能有如此不同思想,是因为楚地文化没有像中原礼制所受到的等级分明的“礼”的束缚,楚人的思想自由,以及“信巫鬼,重淫祀”的生活习俗,形成他们独特的风格。对人与鬼神的沟通,以及邀游天地、神游太虚的构想是中原地带所不能及的,楚人从本质上有着无拘无束和自由奔放的想象空间,因此他们把这一思想表现在帛画的艺术创作中是对楚人生活习俗的一种表现。
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使帛画发展造成了一个断层。但楚文化的精神仍根深蒂固,毕竟鬼神文化仍然在民间不断地延续发展以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秦朝灭亡到汉朝的建立,帛画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从上古流传下来的种种神话故事和传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不但是当时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更是起着教化引导向善的作用。天上、人间和阴曹地府都是那个时代的独一主题,是一个人与神、神与鬼,以及各路神仙传说、神兽凶兽的大千世界,更是一个登仙祝福、祈求保护的神的世界。总之,他们把古老的楚文化艺术的创作理念完美地保留和延续了下来。
帛画分成三类不同的主题:一类是反映人死后灵魂升天为主题,一类是夸耀墓主人生前生活为主题,还有一类是有关养生主题的帛画。
(1)、以引魂升天为主题的帛画
这一类的帛画也叫旌幡画,在墓主人下葬时被覆盖在棺盖之上,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墓主人死后灵魂升天。早在战国时期,楚人就相信人肉体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真正的结束,死后的灵魂可以重生直至永生。这些帛画,讲述了生命轮回。关于生命轮回,投胎转世,在道家文化里面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其实不但在中国,在二百几年前的俄罗斯,打败拿破仑的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就曾对他的一个很亲密的朋友说:你相信人有来世吗?
西汉末年,受儒家文化影响,西汉时期流行的升仙题材,进入东汉后不再得到重视。人们将兴趣和目光从升仙中抽离出来,开始更多地描画人们在世时所具有的丰功伟绩。如帛画《车马仪仗图》,内容为宏大的军阵场面,有鼓乐齐鸣,有将领临坛,有武士持幢,有骑兵、车兵、步兵阵列整齐威武,人物状态并非严阵以待,或抄手肃立,或扭头交谈,或侧身而立。
除了上述两种,还有一类是养生保健的帛画,这类帛画相当于现在的健身图谱。就像《抱朴子内篇·别旨》中所记载的那样,画中人物“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从画中可以看得出古人是如何锻炼身体的。
(2)、帛画的艺术特点
构图奇特;写实与夸张相结合;浓墨重彩的设色。
战国、西汉时期的帛画在造型上以线为主,人物形象写实,
对于神灵的绘制夸张、怪异。而且还有大量的装饰处理,比如动物身上繁复的纹饰、枝叶缠绕的扶桑和动态翻卷的云纹等,画面中充满着装饰趣味。
(3) 、浓墨重彩的设色方式
战国、西汉时期的帛画,都采用浓墨重彩的设色方式,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比如在战国的《人物龙凤图》里,先用墨色勾勒出女子和龙凤的形体。再小面积地用黑色涂抹,一些细小的部位,如女子嘴巴的部位用红色渲染。画面整体墨色浓凝,给人庄重肃穆的感觉。
西汉时期的帛画设色就更加丰富了。比如以墨线衬深底,使得整个画面呈现一种灰暗的赭红色调,有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在飞龙的腹部、华盖的纹饰、天台与地台等部位涂以渐变的白色,减轻了背景的沉闷感。而画面中红与蓝对比色的大量运用,使得画面诡异而又绚烂。
帛画内容天马行空,将现实生活、丰富的想象力与高超的绘画技术完美结合,呈现出一种诡异、奇幻、瑰丽的格调。通过帛画,我们能看到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不断创新,人物画越来越突出,山水画也逐渐独树一帜,花鸟画也慢慢地萌芽。尤其随着佛教的兴盛,受中亚及印度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大量的民间画工与士林画家,把外来的艺术画种融入到中国画的艺术之中。南朝人张僧繇(遥)和陆探微,北朝人曹仲达等,是该时代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有“张家样”之称,一个有“曹家样”之称。
2,南北朝著名画家
张僧繇以善画佛道画著称,亦兼善画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他在江南的不少寺院中绘制了大量壁画,并曾奉命给当时各国诸王绘制肖像,能收到“对之如画”的效果。他的“画龙点睛”传说颇为脍炙人口。
张僧繇从事绘画创作,构思敏捷,数十年都手不释笔。在技法上,能独辟蹊径,广收博采,曾将晋代女书法家卫铄《笔阵图》中的书法用笔方法融入绘画,使得画作更富于表现力。他的艺术手法简练,富于变化,创造了一种“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画法,与唐代的吴道子一同被后世推为疏体的代表。
张僧繇的人物画比较丰腴,不同于之前的陆探微的“秀骨清像”,他的画风被后来唐代的吴道子所继承。曹仲达受到印度笈多王朝马土腊式佛像影响,他的画风带有:曹衣出水,其体稠叠,衣服紧窄的风格,即笔法刚劲稠叠,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的风采。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后人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并列为六朝三大家。
顾、陆及以前的中国人物画表现都是通过线条来完成,追求线条的完美,这种情况到张僧繇时逐渐发生了变化,他认为线条是表达一幅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开始不满足于“连绵不断”的那种用周密线条所达到的“精利润媚”效果,而是开始大胆地创新,就是以书入画。
《历代名画记》卷二记载张僧繇潜心揣摩卫夫人的书法,“点曳斫(着)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张僧繇引用书法中的用笔,把“点、曳、斫、拂”等方法进入写画之中,以书入画就是张僧繇创新的画画新方法,书画同源就在那时候奠定了新的创新方法。
“张、吴(道子)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为与顾、陆紧劲绵密的一笔画相区分,张僧繇的这种画法被称作“疏体”。从此,一种新的双向论画规范建立了,它是对以前绘画原则的丰富与拓展:“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
西晋时期,中国出了个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她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曾写过一篇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笔阵图》,其中分析了书法中不同的笔法。张僧繇在绘画创作中仔细研究了这部著作,均依卫夫人《笔阵图》的要求,一点一画,别是一巧。这样,又使得新奇的画风能在有民族特色的技巧之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同。由于他有了这些成就,故而他的画受到了上下一致的赞赏。张僧繇所处之世,正是佛教广为流传并逐渐完成中国化历程的关键时期,官导民倡,使得佛教宗派林立,梁武帝又崇佛成癖,他修饰佛寺,多命张僧繇主持。
3,唐朝的吴道子
书画到了唐朝时代,张僧繇的绘画风格,后来被吴道子继承。吴道子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传说吴道子是波斯人,小时家中遭逢变故,逃难来到大唐,少时生活孤苦无依,后书法大家张旭看中收为徒,稍大又随贺知章学习书法,后发奋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
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 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后官至“宁王友”。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
公元725(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事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吴道子壁画(5张)公元742—755(天宝年间),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在此之前,大画家李将军(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玄画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吴道子不仅善于画山水画,画动物也颇能传神。他在大同殿上曾画了五条龙,“麟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生烟雾”,真是生龙活现。
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唐代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他被后世尊为“画圣”。
《维摩经变图》、《八十七神仙卷》尤其是《八十七神仙卷》对后世影响极深,八十七个神仙神态各异,每个衣着上的线描构画极具风格,把书法中的点、勾、竖、捺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 根据线条的规律,把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描画得栩栩如生。看着这幅画,既看到神仙的慈祥,也看到神仙的飘逸脱俗的姿态。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新的线。吴道子的画风为唐代和宋元以来的许多画家所效仿、借鉴。
宋代画家李公麟的淡雅素净的“白描”,便是从吴道子“不以装背为妙,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发展而来的,白描成为我国绘画史上的一种新体例。在他的遗迹湮没殆尽的今天,画圣吴道子仍被画坛所熟知,这是因为他创造了支配民间画坛一千多年来历史的画派——民间传统画派。我们见到的唐朝以后的壁画都有吴道子的影响。元代永乐宫,明代法岗寺壁画等都是吴道子的风格,敦煌壁画也不乏吴派风貌的作品。
后世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苏轼评吴道子: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4,文人画
讲到苏轼,就讲到宋代的文人画,文人画起于晋代,兴于宋元,文人画在创作上抛开过去刻板呆滞的风格,更强调个人的思想、趣味、意境,他们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寄情于山水的闲逸,借物抒情,把书法、诗歌、个人品格等等诸多因素汇聚组合而成。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的发展,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说到文人画的兴起,就要说到苏轼,文人画自成体系的功劳是要归功于他的,我们都知道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大词人,一首《水调歌头 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令多少文人墨客沉醉期间,而关于苏轼的绘画成就,特别是对文人画起到的承前启后和理论奠基的作用,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在苏轼之前即晋代就已经出现文人画,以及唐朝时的王维,但却并没形成独领风骚独树一帜之势,及至北宋末期,在苏轼的带动之下,以抬高士人画,强调画外意境、不受形式束缚以及诗书画印相结合一,开始形成了独立的文人画风格,推动文人画的发展。文人画在明清朝代达到鼎盛时期,尤其诗书画印的章法仍然影响至今。
文人画相当注重画中的意境,要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的文学修养,画家的精神境界以及道德品质,都直接从作品中反映出来,成为衡量画家的人品艺术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准。
写意画是在文人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水墨为主,注重气韵生动,笔墨流畅。它最大的特点是以形写神,以神写意,“不求形似”,围绕一个“意”,在似与不似,像与不像之间。写意画的“意”甚至可以有多种解释,在像与不像之间,还透着浓厚的宗教气息——禅意。
我初初学画画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说书画同源,学画画应该从书入画;但也有人不认同,他们觉得先有画后有书(法),不应过分强调以书入画;也有人认为西洋画的素描不应该融入中国画,中国画素来以线条为主;也有人认为写意画是要画得美画得像,像和美也是写意画,当然也有人认为,写意画应该在似与不似间。
其实会有这些说法,是不了解中国画的历史,不了解以书入画的历史起源,和国画与西画的区别,现代画派有许多都受到西洋画的影响,南北朝时期也曾受到中亚以及印度文化的影响,才有后来越来越丰富的国画。
唐代以前的绘画,是以工整写实形似物像化而著称,要求要像要似,甚至有达到要以假乱真的程度,色彩也是相当的鲜艳,对于花鸟、禽兽、人物、建筑等等描画得相当逼真,在当时的审美观念中,认为像与似就是书画艺术的一种美。
三、国画种类
1, 人物画
2, 花鸟画
3,山水画
(1)人物画
它比山水画、花鸟画为早;大体分为宗教神仙画或佛教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赋》,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绛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张宏的《击缶(否)图》和《布袋罗汉图》、曾鲸的《侯峒嶒像》等。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2,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时代开始独立成一个画种,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形成南北两大派系,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不断发现和延续。
传统的山水画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到了明代,以张宏为代表的苏州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他们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山水画主要代表: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浅绛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金碧山水
中国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3,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色”,是指墨的焦、浓、重、淡、清。墨分五色更多地是谈论墨色的深浅,常常指焦、浓、重、淡、清。焦墨是半干的墨汁,乌黑而有光泽。浓墨是深黑的墨汁,加了水分而不显光泽。重墨含水量少,色相稍浅。淡墨的含水分较多,色相更浅。清墨只有极淡的墨迹,甚至全是水。墨分五色更多地是谈论墨色的深浅,常常指焦、浓、重、淡、清。焦墨是半干的墨汁,乌黑而有光泽。浓墨是深黑的墨汁,加了水分而不显光泽。淡墨的含水分较多,色相更浅。清墨只有极淡的墨迹,甚至全是水。
4,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5,工笔画
唐代以前的绘画,是以工整写实形似物像化。工笔画的起源其实就来源于上古的帛画。到了唐朝时代绘画技法日臻成熟,绘画的材料也不断改进。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唐朝初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以前的工笔画大多都是绢画,现在也有人喜欢用娟画工笔画,也有人喜欢用熟宣纸,也有人喜欢用生宣画工笔画,但因为生宣容易化水,不容易画工笔画,工笔画很讲究线条的勾画,线条描画又以十八描为准,诸如柳叶描,鼠头丁尾描,欣赏一幅工笔画,首先要看它的线描,然后再欣赏画面的着色。一般描好稿后上色要经过三矾九染,所谓三矾九染就是绢或宣纸上分染几次后,再用薄胶矾水轻涂一遍固定底色,待干后再反复染上的颜色,每次分染的颜色不能够太浓,要用浅浅的颜色用笔拖开,染过多遍,让画面明朗、润丽、厚重。胶矾水的作用罩染或渲染后的色彩两色不相混淆,不然的话画面暗淡无光.这就是三矾九染的由来。
6,花鸟画
(1)花鸟画的历史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一直是以图案纹饰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那时候的花草、禽鸟和动物具有神秘的意义,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其中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的飞鸟等。这时期的花鸟画较多和神话,如为王母捣药的玉兔,太阳中的金乌,月宫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到了唐代,花鸟画独立成科。
(2)花鸟画的画法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画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三、流派
黄派
又称“黄筌画派”、“黄家富贵”。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成熟于五代西蜀的黄筌,光大于宋初的黄居宷。黄筌才高技巧,善于采用前人轻勾浓色的技法,独标高格,是深得统治阶层喜爱的御用画家。其子居寀、居宝承其家风,成为两宋时占统治地位的花鸟派别。黄派代表了晚唐、五代、宋初时西蜀和中原的画风,成为院体花鸟画的典型风格。
徐派
又称“徐家野逸”,简称“徐派”。中国著名的画派之一,也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代表画家为南唐的徐熙。他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潇洒的风格,故后人称之徐熙野逸。徐氏的笔墨技巧,对于后世影响很大,到明代沈周、陈道复、文征明、徐渭等人加以发展,成定型的水墨写意花鸟画,从而与黄筌的花鸟画派,两者互相竞争,影响了宋、元、明、清千余年的花鸟画坛。
吴门画派
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亦称“吴派”。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张宠等,均属吴郡(今苏州)人,故名。吴门画派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是为“吴门四家”或称“明四家”。明代中期以后“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现。
北方山水画派
亦称“北宗山水画派”,北宋初开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李、关、范的画风,风靡齐、鲁,影响关、陕,实为北方山水画派之宗师。
南方山水画派
南方山水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或“南宗山水画派”。米芾父子的“米派云山”,画京口一带景色,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涧)等,属南画体系,至元代而大盛。
湖州竹派
此派以竹为表现对象,以宋朝时期的文同、苏试为代表,尤以文同画竹最著称。
常州画派
亦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常州(今属江苏)古名毗陵、武进,故又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此派以花卉、草虫写生为胜。所绘花卉,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彩色描绘。祖述于北宋初年徐崇嗣、赵昌的没骨法。常州画派自宋以来画家云集。始于北宋毗陵僧人居宁,居宁草虫似属禅林墨戏一路。南宋元初于青言、于务道祖孙以画荷著称。明代孙龙擅画泼彩写意花鸟。清代唐于光以“唐荷花”和恽寿平的“恽牡丹”为著名。到了清初常州花卉已达高峰。
米派
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绘之画。画史上称“大米、小米”,或名“二米”。米芾画山水从董源变来,突破勾廓加皴的传统技法,多用水墨点染,不求工细,故‘二米’山水画多以云山、雨霁、烟雾为题材,纯以水墨烘托,用卧笔横点成块面的“落茄法”表现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妙趣,世称“米点山水”、“米氏云山”,属水墨大写意,对后世影响甚大。
松江派
亦称“松江画派”。晚明松江府治(今属上海市)下三个山水画派的总称。一是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画派”;二是以沈士充为首的,称“云间画派”;三是顾正谊及其子侄辈代表,称“华亭画派”。
浙派
亦称“浙江画派”。明代前期主要画家戴进开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画艺很高,风行一时,从学者甚多,逐渐形成“浙派”。明代中叶后,吴派兴起,主宰画坛。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现于画坛。
黄山派
亦称“黄山画派”。以清初宣城(今属安徽)梅氏一家为嫡系。以画黄山而著名,故称作“黄山派”。
虞山派
亦称“虞山画派”。清代山水画家王翚,王翚为江苏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画派”之称。其崇古风尚,对清代山水画影响颇大。
岭南派
亦称“岭南画派”。 始于晚清时期,“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等为岭南画派早期著名创始人。岭南画的特点之一是主张创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方色彩。博众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引入日本东洋画派的技法,画面明暗交替、颜色鲜艳。
江西派
亦称江西画派。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的画派。他寄居江西南昌。善画山水,笔意空灵,在黄公望、董其昌之间,得魏石床传授,林壑森秀,墨气凉然,颇具韵味,时称妙品。
四,欣赏
1,画工
2,书法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就是书法。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
3,印章
画面上常见印章有各方面使用:
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4,功力
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仓劲有力,雄浑生姿。国画方面,其线条、构图、意景亦表现出作者功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表现,这就是功力。
5,布局
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一切,所思所想都从画面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6,诗句
字画中的诗词,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一句好诗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诗,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印文
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976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