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与菩提祖师:《西游记》中的教育启示”
可能由于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破圈,总是刷到西游记的相关视频,幼时看西游从未关注到的点如今被这一届网友解说的倒很到位。而之前杏坛网研社的闫付庆老师从教育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西游记,什么样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得不承认,西游记中处处蕴含着教育的味道。
试着分析一下孙悟空与他的师父菩提祖师之间的教育意义。
根据网友们的解说,孙悟空喊菩提祖师为“师父”,喊唐僧为“师傅”是有区别的,“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我们喊师傅却很常见,比如在我们这,坐公交车也可以喊司机“师傅”,学校保安也是“师傅”。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
孙悟空,一个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500年的齐天大圣,网友们说他在菩提祖师口中就是一只乖巧的猴子,在授课的时候他也会打扰周围的师兄,也会做小动作,当菩提祖师问他为何做出怪异行为时,孙悟空回答道:“我诚心听讲,听到老师妙音处,喜不自胜,因此乱动了起来,请老师原谅!”
我们的课堂上有没有让学生觉得动听之处呢?我们受教育的阶段中有没有哪个老师的课让我们听的喜不自胜呢?上学期间我们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一成不变的答案和死记硬背的知识,能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的,能有几人呢?所以,核心素养时代,尤其新课标新教材的出版,要求我们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切勿穿新鞋走老路。
孙悟空有多调皮,它的出身是一只石猴,虽然经历了天地灵气的润泽,但是却没有得到教化。而菩提祖师就是孙悟空的启蒙老师,祖师为其取“孙”姓这一点可以看出其本身所具有的儿童心性。“孙”的解释为“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这就与年龄较小的孩童产生了共性,他们刚到世界最初的状态和行为都是自然的,单纯的,而且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其实是有悟根的,有灵性的,而菩提祖师在对悟空的教化中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他了解孙悟空的个性,知道孙悟空生性顽皮、好表现,但极其聪明伶俐、有悟性。菩提祖师通过敲悟空头皮三下来传达深奥的学问,这种方式既神秘又有效,激发了孙悟空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这种教育方式告诉我们,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而对比取经的过程中唐僧的做法,在唐僧感觉自己“控制”不住孙悟空时采取念紧箍咒,“逼迫”孙悟空听自己的话。他们西天取经的过程如同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自己的九九八十一难,这些困难可能来自于自身理解能力的欠缺,与同伴的相处,老师等方面,而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排除万难呢?我们管理教育学生也是一个取经的过程,我们就好比是取经队伍中的菩提祖师或者唐僧,有的老师采用了菩提祖师的做法,循循善诱,而大多时候我们就是唐僧的做法,对学生们念起了紧箍咒,导致学生表面上看着听话在学习,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呢?也许依然藏有背叛。
菩提祖师在教育孙悟空时,不仅传授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孙悟空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当孙悟空在师兄弟面前卖弄本领时,菩提祖师及时制止,并严厉训斥,最终将他逐出师门。这一惩戒措施,虽然看似苛刻,但实际上是为了让孙悟空明白自己的行为后果,学会自我控制和承担责任。这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在接受一个班级时,就要为孩子们建立班级班规,前两年教育部也出台了一定得惩戒政策,今天看到对老师的惩戒权又赋予了一些新的措施。教育中是否应该有惩戒呢?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虽然我们常说要正面管教,温和而坚定,学校毕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如果孩子们犯了错误只是一味的包容他们,对于个别孩子而言,也会起到“助长”的作用。现在网上也经常会曝光一些学生的恶劣行为,适当有度的惩戒是必要的。
孙悟空的成长过程也体现了教育的长期性和渐进性。从一开始的顽皮石猴,到后来的斗战胜佛,孙悟空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学习、实践、犯错、反思和成长。这表明,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时间,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说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等待,让花成华,让树成树。但是在一粒种子未发芽之前,我们也不知道它究竟是花,是草,还是树,因此我们要学会静待,给孩子们成长的空间与时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孙悟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最终达到了智慧和力量的高峰,成为了取经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并最终修成正果。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