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谈(052)|萧军:民国的“文坛独行侠”
知道萧军,是因为萧红。从他俩的故事里,可以读出萧军是一个自卑、敏感、暴虐且大男子主义的人。
https://www.jianshu.com/p/f0ed9260a565《人物谈(035)|文学洛神:萧红》
说实在的,我并不喜欢萧军。那为什么要写他呢?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其正反面一样,萧军也有其不同的方面。了解这个人物,或许,无论是在个人生活方面,还是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可以给人带来一些启示。
01
萧军就是三郎
萧军,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3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三)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县级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
这是一个充斥着贫穷和暴戾的农村家庭。萧军七个月时,母亲由于不堪父亲毒打而吞鸦片自杀——母亲的自杀,可以说是她对“夫权”做出的无力抵抗。
后来的继母自私刻薄。
而萧军的父亲是个典型的暴徒,只会打骂儿子。有一次,萧军的手臂甚至被父亲打到脱臼。
所以,极度缺爱的家庭环境导致了萧军一辈子也没有学会如何真正去爱。
甚至“夫权”意识,已经在原生家庭中,悄悄地成为了父亲送给他的“礼物”——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萧军是让人同情的。
由于家境贫困,萧军只上过小学。
1925年,18岁的萧军改名刘吟飞在吉林参军,踏入了巴尔虎兵营。在他的军旅生涯当中,曾担任过见习官、军事及武术助教等职务。但兵营内的黑暗让他厌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
1929年,萧军以“酡颜三郎”为笔名,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发表在当年5月10日沈阳《盛京时报》上,小说愤怒地揭发了军阀残害士兵的暴行。
1931年经历了“九一八事变”的萧军,在哈尔滨化名“三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并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一起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
1932年,萧军救出落难中的萧红,两人一见如故,开始了共同的生活。
1933年10月与悄吟(萧红)出版小说、散文集《跋涉》。其中收有三郎(萧军)的《孤雏》《烛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6篇小说。
1934年,萧军参照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完成了表现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军一直从事工人业余文艺教学工作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6月他到达延安,此后在延安的五年中,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日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等职,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9年中国解放以后,萧军担任抚顺矿务局京剧团顾问,继续从事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工作,他这时期的作品有:京剧《武王伐纣》、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过去的时代》等。
在文化大革命中,萧军受到迫害,曾被关押8年。
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文坛,整理了诗词旧作800余首。
1979年,萧军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被选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8年6月22日,萧军病逝。
02
萧军和他的三任妻子
第一任妻子:许淑凡
许淑凡是萧军的第一任妻子,是萧军15岁时遵从父命迎娶的。
但因为萧军和父亲疏远的关系,他对家庭有着天然的叛逆,所以他对这个妻子始终没有感情。
以至于婚后的他先是到吉林参军,后来又去了哈尔滨追求文学救国的理想,他对家庭是没有半分眷恋的。
临行前,他就告诉许淑凡,自己将要“以身报国”,让她不必等待。
1932年,25岁的萧军遇到了萧红,更觉原配妻子是通往自由道路上的累赘,便明确地给许淑凡写了一封“离婚书”。
一封书信便休掉了结婚十年的妻子,如此云淡风轻,随意至极,萧军的薄情或许在幼年之时就刻在了骨子里。
而第三者萧红,明确地以“萧红”署名,给萧军的原配妻子许淑凡写过一封信:
“现在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你不必再等下去了,最好还是改嫁,不要把黑头发时该做的事情,留到白头发时再做,那就不好了。”
“休妻”是古时候的制度,本不该发生在近代,但萧军的不再归去,就让这离婚成了真。
第二任妻子:萧红
1932年7月12日,已经大腹便便的萧红被未婚夫汪恩甲丢弃在旅馆里。
欠着巨额房款、面临着被房东卖入窑子抵债的她,以一纸“求助信”,请来了当时《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派来援助的工作人员萧军。
萧军第一次见到萧红,萧红是异常狼狈的:
“整身只穿了一件原来是蓝色如今显得褪了色的单长衫,有一边已裂开到膝盖以上了,小腿和脚是光赤着的,拖了一双变了形的女鞋。”
“她那怀有身孕的体形,看来不久就可能到临产期了……”
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女人怎么能让一个正常男人去爱慕的呢?
但萧军无意间瞟到了萧红正写着的几节诗,其表现出来的唯美的意境,让他对萧红生出了好感。
“这时候,我似乎感到世界在变了,季节在变了,人在变了,她初步给予我的那一切形象和印象全不见了……”
“我面前的只剩有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
这样,萧红落魄的处境,令萧军顿时生出了“保护欲”,而境况上油然而生的莫名的优越感,又给到了萧军极大的满足。
一切似乎都是那样刚刚好。
所以,在哈尔滨的一个雨夜,处于绝境中的萧红,被萧军冒险搭救了出来。
那时的萧军,在萧红眼里无疑是勇敢侠义的、热情阳光的,萧红在人生最无助的关口,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
为了不让萧军心中有所隔阂,她甚至把自己刚出生的汪恩甲的孩子,狠心送给别人。
而后,在萧军的鼓励和帮助下,萧红也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风华正茂、志趣相投的两人是那样的契合,文坛从此有了“二萧”的佳话。
那时他们的生活全靠萧军挣点微薄的稿费苦苦支持。最难的时候,他们交了房租便一贫如洗,连租一床被褥的余钱都没有。
在哈尔滨滴水成冰的冬天,他们用脸盆喝水,有时候两个人一整天就啃一块干粮。
这段后来被萧红称为“没有青春只有贫困”的生活,却也成为她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
最冷的夜里,他们抱得最紧;最穷的日子里,他们爱得最深。
在萧红看来,萧军是救世主,是天神降临般的存在,她对他有着说不出的崇拜和依赖。
同样,落魄处境里的萧红,也让萧军心中油然生出一种保护欲和锄强扶弱的优越感。
一个慕强,一个要强,一切都是刚好的。然而,随着萧红作品《生死场》的出版,一切原有的平衡、和谐都被打破。
萧红本是才女,她在文学创作上出手不凡。
1933年,她的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首次发表,就获得了文化界的普遍赞誉,之后的《跋涉》《弃儿》同样如此。
1934年,萧红发表了成名之作《生死场》,轰动文坛。同时间,萧军也完成了作品《八月的乡村》。两人带着作品携手辗转上海。
在上海,两人结交了许多文化名流。而萧红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化新星,备受欣赏。鲁迅为她的新作亲自作序,胡风为她题记。
既然是“二萧”,又各有作品,自然而然地,两人的作品就成了人们对比的对象。
有人评价“二萧之中,显然是萧红的艺术成就更大,因为萧红是用天才在写作,而萧军是用经历和技巧在写作”,此番论断激起了萧军极大的好胜与不满,也催动了萧军这个北方男人性格中的强势与大男子主义。
萧军没有想到,萧红居然在创作成就上超越了自己。
自负的他难以接受自己拯救的弱女子有朝一日凌驾于自己之上。
于是他开始对萧红拳脚相向,并以频繁出轨的方式,弥合自己早已失衡的内心。
妒忌、家暴、出轨……一个男人在婚姻里最丑陋的面貌,萧军样样都占全了,这也可以看到萧军性情中自卑、敏感、暴虐、大男子主义的一面。
可是萧红在这段感情中长达多年隐忍不发。直到萧军在1936年出轨好友的妻子。萧红独自前往日本。
但她的心里始终放不下她与萧军的感情。萧军则趁萧红不在身边,堂而皇之地与第三者纠缠,并使对方“珠胎暗结”,成为文坛的一大丑闻。
1937年,声名狼藉的萧军不得不请求萧红回国“收拾残局”。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成为“孤岛”之后,萧红应李公朴之约,于1938年1月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
在临汾,萧红发觉自己怀了萧军的孩子,但在这样动荡而无序的环境中,她仍笔耕不辍,完成了多部作品。
可是有一天萧军对她说,我们还是分开吧。尽管已有四个月身孕的萧红苦苦挽留,但萧军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一次,萧红真的是累了。在她结识端木蕻良不久后,她决定结束和萧军这段长达6年的感情。
分手的时候,她说:“自己依然爱萧军,但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忍受屈辱太久,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
而萧军怎样回答呢?他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六年的共同生活,这段婚姻还是破裂了,萧军似乎没有任何惋惜。
唯一让萧军有点不甘心的是萧红离开他后,很快就与端木蕻良走在了一起。
1938年春天,抗战爆发后不久,萧军受邀前往大后方兰州支援抗战文艺工作。恢复自由的萧军迅速投入到了另一场恋爱之中。
第三任妻子:王德芬
王德芬是个很有革命情怀的兰州姑娘。
她原本在江苏上学,1938年抗战爆发后就义无反顾回到家乡,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她不仅在学校担任义务教师,还和哥哥姐姐们成立了“王氏兄妹话剧团”,进行抗日救国演出。
兄妹三人出演的抗战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一度让兰州各界为之震动。尤其是王德芬在其中扮演的“香姐”,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的王德芬年仅19岁,青春靓丽,天真烂漫。萧军抵达兰州后,与同行的友人暂住在她的家里。
萧军,本就是多情之人,初见王德芬就非常动心。次日就送了她一个雅致的花瓶,瓶颈上缠绕着几道鲜红的朱红串珠,里头斜插着一长一短两支刺梅。
什么意思呢?这两支刺梅搅动了少女王德芬心中的一池春水。
从萧军到兰州第五天开始,他便常常约王德芬出去散步、游玩。情窦初开的少女很快便被幽默风趣的情场老手萧军俘获了芳心。
萧军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这种狂热,不知有没有要和怀着孩子再嫁的萧红“一较高下”的味道。
两人很快便有了亲密的肢体接触。
王德芬的父母在发现两人的情事后,很快对萧军下了“逐客令”。
萧军当时是名作家,与他的写作才能一起出名的还有他的桀骜不驯和用情不专。
更何况,那年萧军已经32岁,有过两任妻子。
二老绝不允许女儿和这样的一个男人相好。
王德芬随即被父母禁足在家,萧军却锲而不舍。
王德芬的姐姐曾是萧军的粉丝,于是,她帮助两人传递书信。
“只要我一接近你,就感到一种眼睛看不见的温柔包围了我,真的会变成一个孩子了,像一只羔羊似的伏贴在你的怀里,任你抚摸吧,我会在这抚摸中睡得香甜而美丽!爱的!”
短短一个月内,像这样疯狂而滚烫的情书,王德芬就收到了38封。
没有哪个纯情少女能够抵挡这样的情感攻势。王德芬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她做出了决定:只要能和萧军在一起,她什么都不怕,什么生活都能过,她要与萧军相伴终生!
这样的信息传递到萧军那里,他就见势与王父摊牌了:“我只屈服于‘真理’,却不能对‘暴力’低一低头”“德芬已经是我的,我也是德芬的,即使刀放在脖子上也要爱到底”。
最后到底是父母拗不过女儿的心。王德芬在天真又倔强的信念下,不顾家人的反对,与相识不到两个月的萧军登报结婚。
两人结婚后,萧军决定离开兰州,王德芬义无反顾地追随丈夫,她以为他俩从此可以双宿双飞了。
临走前,萧军对岳母发誓:“我一定会对德芬负责到底的!”
然而,两人上路仅仅过了十天,随着萧军路遇一位前往延安的女学生粉丝,他对王德芬的热情就冷却了下来。
等到在成都住下后,萧军整日除了上班开会,就是串门会友,很少在家。即便在家也是看书写稿,对王德芬视而不见。
面对王德芬的关心问候,萧军的回答永远只有一声言简意赅的“嗯”。王德芬常为他的冷淡伤心流泪,萧军只觉得心烦。
事实上,在追到王德芬不久后,萧军就后悔了。他嫌弃王德芬文化程度不高、头脑简单,和自己在精神上缺乏共鸣,并且讨厌她哀怨流泪的样子。
而在离家千里的成都,王德芬举目无亲,萧军是她唯一的依靠。
王德芬不得不以极尽隐忍的姿态承受着萧军冷暴力的折磨。直到苦捱了近半年之后,她怀孕了,生活才有所好转,可是争吵和冷漠依旧是他们婚姻中的家常便饭。
1942年,31岁的萧红含恨离世,王德芬放声痛哭——她哭素未谋面的丈夫的前妻,又何尝不是哭当下的自己?
萧红曾在《萧红自述》中写道:“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
在这段婚姻中,王德芬又何尝不是萧红笔下过度牺牲的女性?
在与萧军的婚姻生活中,王德芬重复了萧红当年的老路:被冷落、被家暴、被出轨……
她还先后为萧军生下了5个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牢牢把持住自己的婚姻。
但世俗的道德从来束缚不住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
此去经年,尽管王德芬还在艰难地维系着这段夫妻关系,但是几年过去后,风流的萧军还是再次移情一位女大学生,并为此向已经为他生下5个孩子的王德芬提出了离婚。
那是1951年,44岁的萧军在经历了事业的低谷后,远赴北京养病。
期间,他结识了房东的女儿张大学。萧军觉得眼前这个女子很像萧红,但又比萧红文静、漂亮,对其一见倾心。
而张大学像过去的王德芬一样,同样被萧军的文坛盛名所吸引,对他很是崇拜。崇拜过了头,有时候就变成了盲目的爱。
两人的交往逐渐从音乐、戏曲上的交流延伸到理想的表达,爱情的渴求,感情迅速升温。
1952年,张大学怀上了萧军的孩子,这对当时已有家室,且处于事业危机的萧军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在感情世界中一向随性而为的萧军,竟直接向为自己生下5个孩子的妻子王德芬提出离婚,并说要给张大学一个家。
王德芬不同意离婚。
张家也不同意。
张大学出生军人家庭,其父张公度曾在国民政府任职,官至少将。
张家家教严格,张公度在得知女儿做出如此败坏名节之事后,勃然大怒,声称要将萧军告上法庭。
张大学为了维护爱人,以死相挟,还为此和家庭断绝关系,这才保全了萧军。
1953年,张大学为萧军生下了女儿萧鹰,但她也知道,她与萧军结合无望,于是在女儿名字前冠以张姓。
张大学爱萧军爱得死心塌地,甚至把自己的名声置之不顾。可是萧军的做法却让她心寒。
60年代,随着时代风暴的到来,有知识有身份的人大部分都被裹挟其中,萧军也不例外。
而张大学的父亲曾是国民党将领,萧军十分担心自己会受到这层关系的牵连。于是他给张大学去信:“如果上面审查你和我的关系,就推到你父亲的身上,说是他撮合你腐蚀我。”
这难道不是给张大学递去了一把刀子,让她去捅自己的亲爹吗?这点认知和觉悟,张大学还是有的。萧军的做法在情感上深深伤害了张大学。
作为知识女性,张大学本该有个美好的前程,但是因为萧军的出现,她家庭离散,人生尽毁。
张大学看清萧军的面目后,选择独自南下生活,两人不再见面。而女儿留给萧军。
值得萧军庆幸的是,五六十年代,无论他在时代洪流中遭受过多少冲击,妻子王德芬始终只有一句话“我不怕牵连,我不离婚!”
而张萧鹰,王德芬视如己出地照顾着。
1979年,萧军在历经风雨后重返文坛。萧军罕见地在给子女的信中说道:“好好关心你们的母亲!她是这世界上唯一能谅解我的人。尽管我们思想常难一致,我们的生活习惯、为人作风各不相同,但我们却是不可分解的一对!”
萧军对于自己的妻子,曾说:“芬她是一个还正在生长的小苗,我不愿伤害了她!虽然她也许不会有什么成就,究竟她是在生长。”
并表明自己不会将“珍贵的感情给与一个卑俗的人都可以爱上的人”。
他告诉王德芬说:“要多用客观的感情来衡量一切,感情领域要宽大,不要学一般的女人要想占有男人所有的感情。”
“因为你爱我,就应该容忍我一些短处”。
大男子主义的萧军,让自己的妻子忍辱负重了一辈子。
萧军认为,她们全不是他需要的,她们全是愚蠢的。
即便是晚年再提萧红,他对其评价也是:
“她的心太高了,像是风筝在天上飞。”
“在个人生活意志上,她是个软弱者、失败者、悲剧者!”
或许,萧军要说了对方万千个不好,才足以证明女人不配接受自己的爱。
萧军共有7个孩子,其中有两个是私生子,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母亲。晚年的萧军,曾对他的女儿说:“我爱的是史湘云或尤三姐那样的人,不爱林黛玉、妙玉或薛宝钗”。
对于萧军而言,在感情生活中,错的永远是别人。而他自己永远都没有错。
一个人,往往就是一类人的缩影。所以,女人择偶,是需要理性来把握的。
03
萧军与毛主席
1934年,萧军和萧红到了上海,得到了鲁迅很多帮助。文坛也传萧军和萧红是鲁迅的弟子。
1938年3月20日,31岁的萧军,经过20多天跋涉抵达延安,住进了陕甘宁边区招待所。
他意外地碰到了昔日好友丁玲。丁玲比他早到一年多。
故友重逢,相谈甚欢,聊到晚上才各自散去。
第二日,丁玲去见毛主席,无意聊起萧军不请自来已到延安。
对萧军,毛主席早有耳闻,知他是鲁迅的大弟子,也很欣赏他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当即派人前往招待所表示问候,并邀其见面。
萧军性格倔强,一口回绝了。
没想到,毛主席第二天亲自登门拜访,并在招待所宴请了萧军。萧军被打动,决定暂留延安。
4月1日,陕北公学开学典礼结束后,毛主席拉着萧军、陈云、李富春、成仿吾等人,在露天操场上会餐。
当时的延安还有些冷,尘土飞扬的大风中,大家共用一只大碗盛酒喝,你一口,我一口,开怀畅饮,高谈阔论。
这一幕让萧军印象深刻。他晚年忆及当年的场景时说:
“毛主席真是礼贤下士,平易近人,气度非凡。和毛主席相比,伟大的是毛主席,自己年轻气傲,就太渺小了。”
出身农家,但系统读过书、求过学的毛主席,这一生都十分重视、尊重知识分子,和诸多文人名士成为至交。
因为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深知“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在不同时期将大量知识分子团结在身边,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萧军就是其中之一。
萧军到达延安一年多后,1939年12月,毛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著名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这一专门论述知识分子问题的党内正式文件规定:“今后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
决定下发后,更多热血青年“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一大批爱国青年如潮水般涌入延安。据统计,1938年至1939年间,约有6万名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投奔延安。
萧军1938年在延安停留数日后离开,1940年才正式到延安。一年后,他对延安的氛围逐渐感到不适,生出一些意见。
1941年7月8日,他致信毛主席,借《毛主席抗战言论集》一书,并请教一些问题。他等了将近一个星期,未见回信,7月15日再去信一封,推测“不见回示”的原因,以为“自己的要求‘不可能’或有‘越级’等嫌疑”。
毛主席接到信后,知道萧军误解了,便在8月2日复了信:
“萧军同志:两次来示都阅悉,要的书已附上。
我因过去同你少接触,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即说。
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如得你同意,愿同你再谈一回。”
这封诚恳坦率、推心置腹的回信,令萧军深受感动。
他当天回信:“承您诚恳地指出我的病根,这是值得郑重感谢的!”“我是很羡慕你那样从容宽阔的,但这一时是不容易学习的。”之后,两人又相约见面畅谈。毛主席给萧军提了两条建议:一是针对敌人,保护革命者;一是针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目的是爱惜自己。萧军后来回忆说,“我们这次谈话是比第一次更透彻和随便一些”。
从1941年7月18日到1942年5月29日,不到一年时间,毛主席和萧军直接交往达13次之多。每次都被萧军写在日记中。晚年弥留之际,他对女儿说:“我之所以和彭真、毛主席相交,首先,他们不是按一般的作家来看待我
我也不是按一般的政治领袖求看待他们的;其次,我不是他们的下级,我尊重他们,但也并没忘记我自己。我们是同志、朋友、知交,是半宾半友的形式相处的。”
1976年,毛主席逝世,萧军悲痛不已,写下悼念诗两首,说毛主席“一生赉志拯中国,天地为心济世穷”。
04
写在最后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对于婚恋对象,尽可能要了解清楚,特别是其父母之间的关系。
如果不幸福,要及时止损。婚恋并不是人生的必然。寻找伴侣是想日子能够比单身时过得更好。如果发现自己的选择偏离理想太远,要考虑及早止损。
事业要精专,才会有影响力。
——End——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