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的戏剧评论家

图:网络

贾府,还是元宵节那天。

看完戏,下一个节目是说书,边弹琴边说那种。

这回得先送审,由贾母把关,看有没有少儿不宜的内容。书中有交待,旧时妇女多数不识字,贾母也不例外,她们的文化多半来自看戏和听书,倒也装了一肚子故事。

说书的是两个女孩子,说的是残唐五代的故事,叫做《凤求鸾》。故事很老套,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金陵人氏,名叫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回家,膝下只有一子,跟贾府的凤姐同名,叫王熙凤。这一年王公子上京赶考,路遇大雨,避雨的李家恰好跟王家是世交,李家恰好只有一女,名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蒋勋读到这儿估计会笑。他说,中国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大概都发生在上京赶考的时候,因为平时家规太严,小孩子不敢轻举妄动,一进京赶考就不得了了,所有谈恋爱谈昏头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时刻。蒋勋还说,封建社会男女大防,儿媳见了公爹都要回避,黛玉在贾府长到十三四岁,见过的男人总共不会超过五人。如此说来,才子一旦遇到了佳人,或者说男人遇到了女人,荷尔蒙的浓度轰一声就上去了,不回避就要爆表。最典型的例子是贾瑞,凤姐儿稍微给他一点颜色,就要开染房,最终枉送了性命。

不说蒋勋说贾母。老人家一听到小姐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就不耐烦了,道:“怪道叫作《凤求鸾》。不用说,我已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接着贾母从说书到戏剧,发表了一番评论:“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了,父母也忘了,羞耻也没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

首先令贾母不耐烦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老套,这类公式化、类型化的“样板戏”她见得多了,没有半点陌生感,看了开头便知结尾,味同嚼蜡。其次,这样的主题思想不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观,会对黛玉他们这些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贾母不知道宝黛等人早就偷看了《西厢记》等大量的“A片”,而且宝玉早就跟龚人俩偷吃了禁果,更不会明白人的本能是压抑不住的,只能因势利导。值得注意的是,贾母非常重视细节,重视故事的真实性,在后面专门说道,曾经贵为宰辅的大户人家,小姐身边不可能只跟着一个丫头。

蒋勋认为,那时社会禁忌太多,才子佳人戏恰恰能给人一种心灵的补偿,以前的人那么爱听《牡丹亭》、爱看《西厢记》,就是因为在真实世界不可能,只好在幻想的世界里完成。

令人费解的是,在封建社会,人们还可以看《牡丹亭》和《西厢记》,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部样板戏中的主角,反而全部是孤男寡女,谈情说爱,就是资产阶级。男女之间,最令人不齿的是“作风”问题。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已为人父的我才读到了《西厢记》。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155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