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之32——立嗣之争
三国时期,立嗣之争在魏、蜀、吴三国都有发生,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魏国:曹操在立嗣问题上主要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犹豫。
曹丕:他擅长使用权谋,经历较多征战,深知用人重要性,善于笼络曹操周边下属以掌握消息、制定策略。比如在得知曹操要考教他们军政要务时,虽自己在这场考教中失败,但提前设计让曹植因醉酒误了出发时辰,还趁机将曹植作弊之事禀报曹操,给曹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曹植:文采声名远播,深得曹操喜爱,在立嗣之争中起初占据优势。他行事不够谨慎,且过于依赖杨修。例如曹操让他与杨修保持距离,他却未听从,最终杨修因行事张扬被曹操所忌恨。而在曹操考验两人时,他与杨修商议军政要务的回答方法,却因行事不密被曹丕得知,让曹丕有了可乘之机。
结果:曹操最终立曹丕为世子。贾诩的建议对曹操的决策起到了一定作用,贾诩提到袁绍和刘表“废长立幼”导致的后果,让曹操意识到立嗣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从而下定决心立曹丕为嗣。
蜀国:刘备的立嗣之争主要围绕刘禅展开。刘禅是刘备的长子,也是嫡子,在当时的继承制度下具有天然的优势。虽然刘禅在能力和才学方面可能不如其他一些兄弟,但他得到了诸葛亮等重臣的支持和辅佐。诸葛亮对刘禅悉心培养,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君主。而且刘备也考虑到了政权的稳定和延续,刘禅作为嫡长子,能够更好地团结和凝聚蜀汉内部的力量。最终,刘备选择刘禅作为继承人,即蜀汉后主。
吴国:孙权的立嗣之争较为复杂和激烈,史称“二宫之争”,主要在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展开。
孙和:孙权第三子,按嫡长子继承制被册立为太子。他性格宽厚,有一定的才能和支持者,如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大臣都支持他。
孙霸:孙权第四子,同样受到孙权宠爱。他觊觎太子之位,在成为鲁王后,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与孙和形成对立。其支持者有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
过程与结果:孙权最初立太子和鲁王时,未明确区分两人的待遇,导致孙霸夺嫡之心更盛。群臣要求区分太子和亲王的待遇,太子和鲁王自此分宫别僚,孙霸却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太子及其党羽所害,于是双方矛盾激化,拉开了“二宫之争”的帷幕。争斗中,不少东吴大臣遭到牵连,陆逊因牵涉其中,被孙权责备,最终气愤发病而死。孙权为了避免东吴重蹈袁绍死后儿子们内斗的覆辙,决心在儿子中另立太子。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幽禁孙和,赐死孙霸,并将其党羽诛杀。同年十一月,孙权正式立第七子孙亮为太子。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173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