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联荟萃‖圃翁老人家训联
今天开始,辑《分类名联鉴赏辞典》“题赠类”的竹联。
佚名述志(四)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上联的主旨在“知足”两字,但作者却先从不知足说起。人生活在世界上,不管富贵贫贱,往往处在一种不知足的状态中,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人心不足”。一个人如果汲汲于功名富贵,而又无知足之心,那当然不可能生活得舒心称意了。而要“称意”就必须“知足”。下联扣住“得闲”两字来写,用的也是反衬手法。所谓“得闲”,是指知足而退、悠闲逍遥的意思。山水风光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并不专属某一个人所有,谁有余暇,谁就可以去游赏、去享受,去领略其中的妙处和乐趣,所以,“得闲”者才能成为“山水花竹”的“主人”。此联反映作者与世无争,明哲保身的人生观。旧时知识分子每当仕途失意或退隐田园不能再实现其自我价值时,往往是一方面安时处顺,事事“知足”,一方面纵情“山水花竹”,以求精神上的解脱,这几乎已成为他们普遍的心态。(俞纪东、施晴阳)
富贵贫贱,总难如人所愿,只要知足也能称心如意;山水花竹,没有恒久的主人,谁有闲情逸致,谁就可以去观赏并领略其中的妙趣。
辞典里称此联作者佚名,实际上这是清朝文人张英的作品。
此副联见于其所著家训《聪训斋语》:
圃翁曰:予拟一联,将来悬草堂中: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其语虽俚,却有至理。天下佳山胜水,名花美箭无限,大约富贵人役于名利,贫贱人役于饥寒,总无闲情及此,惟付之浩叹耳。
张英(1637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晚年更号圃翁。安徽桐城人。名相张廷玉之父。 中国清代文学家、大臣。
张英在康熙时即有“龙眠五才子”之目,在诗文方面亦有成就。论文重视学问,主张以六经为根底,提倡文章写实,追求古朴、淡雅、自然之美。 张英所撰《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是明清时期家训的代表作,融读书之道、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及养身之道于一炉,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堪称中国传统家风传承的典范。 还著有《南巡扈从纪略》《文端集》《笃索堂诗文集》等作品。
著名的六尺巷就是因他而有。
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主编:苏渊雷,开本:32开,定价:49.00元,版次:2004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