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型学习型教师——读《师说》《劝学》有感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这句话很容易读懂。老师们,我们曾经也是孩子;有的老师,你们的孩子现在正在读书;也有的老师,你们的孩子未来也一定会读书。无论是我们的父母,还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都希望孩子能遇到好老师。这就是每一位父母“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同理心。
但是,于我们自身而言,有没有韩愈所说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即,希望孩子遇到好老师,自己却以学习为耻。如果我们都这样想,都不学习,我们的孩子能遇到好老师吗?“惑矣”,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是糊涂的。如果以这种态度对待学习,那么,让我们的孩子遇到好老师,就会成为一个悖论、成为一种空想。
为了孩子都会遇到好老师,让我们都来读书、学习吧!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
“圣益圣,愚益愚”,是一种马太效应。“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这就是马太效应。于教师的发展而言,坚持学习和不学习,就会出现两个极端——前者,积小流以成江河,越学越有智慧,越趋近于专业教育工作者;后者,累侥幸以害自我,越不学越教不明白,越偏离专业教育的轨道。不只是教育行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为师”,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需要终身学习。在持续不断地学习中,会形成一种动能和势能,这两股“能”推动我们在认知上发生质的变化。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荀子以“劝学”为题,说明我们的学习还是被动的。为什么要主动学习?学习有什么益处?荀子以“木受绳”和“金就砺”为例,引出学习的重要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且“学不可以已”,就可以“知明而无过”。如果能坚持“日参省”,则“难者亦易矣”,反之,则“易者亦难矣”。建读书群坚持打卡,已进行了7天,后续会有持续更新。如此坚持,老师们将不断接近“知明”。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坚持学习,如登高之博见,能够“见者远”、“博者彰”。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终日而思”,就会“思而不学则殆”,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学习、融会贯通。荀子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告诫我们学习从现在开始,学习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做事,要善于借力。“力”在哪里?叶圣陶先生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对教师而言,力在书本中,生活中,同伴中,学生中......“君子生非异也”与“性相近,习相远”有异曲同工之效。如果一个人养成学习的习惯,那么人之间的差距也就拉开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qí)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荀子》
荀子反复强调“积”的重要性。我认为就是要下“笨功夫”。学习研究也好,做事也好,要有着滴水石穿的精神。聪明历来都不是本事,真正的本事是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十年磨一剑,能把一件事做到别人不可替代。荀子的这段话中,诸多金句广为流传。细品每一句话,都会让我们深深的触动,都会鞭策我们心无旁骛地醉心于学习。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