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创新:将非遗特色融入夏令营的策略研究——以佛山地区为例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以习近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实践队与广东佛山顺德乐从镇罗沙村结对,面向7-9岁青少年的暑期夏令营课程,该课程以创新和传承非遗文化为核心,涵盖了多个非遗项目,如醒狮操、扎染、缫丝、植物拓印、二十四节气簸箕画等,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在互动和乐趣中学习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提升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非遗;传承与创新; 推广教育;乡村文化振兴;策略研究

一、前言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童心飞扬实践队积极响应广东省委号召,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建一支针对7-9岁青少年暑期夏令营课程的队伍。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服装学院,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中,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深入乡村开展别开生面的非遗课堂。依托纺服和本土非遗特色,开展传统醒狮操、缫丝技艺、二十四节气、扎染、植物拓印等非遗课堂,团队带领乡村少年领略非遗、传承非遗、推广非遗,进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二、研究背景与背景

夏令营是主要面向青少年儿童开展的新型教育产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旨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别于学校教育。在佛山地区,夏令营的种类也日益丰富。佛山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非遗特色,如醒狮文化,那威风凛凛的醒狮表演,展现着佛山人的勇敢和豪迈,其背后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也激励着青少年不断成长。还有缫丝文化,作为佛山重要的传统技艺,见证了佛山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从传统的户外拓展、学术辅导到新兴的科技探索、艺术培养等,夏令营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爱好的学生需求。

通过调查,了解家长和学生对于暑期夏令营课程的需求和期望。基于调查结果,现代家庭对孩子们的培养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融合和提升。尤其是佛山地区的家庭,对醒狮文化和缫丝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传承愿望。团队对夏令营课程进行优化和调整,确保课程能立足当下,弘扬传统。将醒狮文化融入运动课程,让学生在学习醒狮动作中锻炼身体、培养团队精神;把缫丝文化引入艺术课程,通过了解缫丝技艺和创作相关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推动绘画、运动、书法、社交礼仪等多方面能力,确保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让佛山的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夏令营非遗课程内容新构建

(一)缫丝课程

非遗制扇缫丝技艺融入团扇制作是将中国传统非遗蚕桑丝织技艺与现代流行文化周边团扇制作相结合的创新表现形式。这种创新皆在传承和发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凝聚力注入新的活力。

1.缫丝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缫丝技艺是中国传统的丝绸生产工艺,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古代丝织技艺的历史和方法以及从蚕到衣服的过程。挖掘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和文化内涵,将其运用在团扇的制作,创造出具有蚕桑文化特色的团扇。

2.缫丝技艺与团扇制作的融合与创新:

缫丝技艺与团扇的结合是中国传统工艺与文化的一种创新融合,从煮茧到找丝线再到缫丝技艺方面的学习,最后将丝线缠绕在扇框上,配上花朵、涂鸦绘画等,创造出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文化作品。让青少年通过亲手制作蚕丝团扇来体验缫丝剥茧的奇妙过程,使缫丝技艺这一晦涩难懂的技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传承中华文明和蚕桑文化。

3.缫丝团扇的教育与推广

图1为缫丝课程制作介绍

缫丝团扇的教育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学生们通过制作蚕丝团扇,了解了蚕丝的珍贵和缫丝技艺,同时也体验了团扇的文化意义。带领学生们增强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缫丝团扇的制作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这些教育和推广活动有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并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醒狮课程

醒狮操创新式将非遗传统醒狮运动与日常运动相结合,将醒狮运动的各项动作改编成健身操的形式,结合音乐将其演绎。这种创新旨在使日常生活较难接触的非遗文化,以大众化,亲民化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全民健身,提升人们身体素质注入新的活力。

1.醒狮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了解醒狮文化的起源、历史和狮头的制作工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传统醒狮运动的动作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每个动作的神态与精髓,结合现代科技和艺术形式,探索传统文化新的展现方式,将醒狮与健身操、嘻哈舞蹈等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性地将民间艺术推向更高的艺术殿堂。

2.醒狮文化与现代健身操的融合与创新:

将醒狮文化与现代健身操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醒狮文化特色的健身操运动,以醒狮表演动作为基础,通过模仿醒狮的各种动作,如高狮、三抛狮、翻滚、坐卧、扑跳等,结合音乐创新性的编排出醒狮操表演动作,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

3.醒狮操的教育与推广:

图2为醒狮课程讲解介绍

醒狮操作为一种结合了醒狮文化和体操运动的教育项目,近年来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通过醒狮操的教育与推广,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展演活动、开发不同年龄阶段的版本、扩展到社区、企业、医院等,实现跨界推广,更加有助于醒狮文化的普及。通过教育与推广活动,醒狮操成为了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桥梁,有效地将醒狮传承给新一代。

(三)扎染课程

非遗扎染融入跳舞的小姑娘是将中国传统非遗扎染技艺与现代舞蹈服装艺术相结合的创新表现形式。这种创新研究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现代舞蹈服装艺术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1.扎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了解其历史、工艺和文化内涵。对传统扎染技艺的研究,挖掘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扎染作品。

2.扎染舞蹈服装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将扎染技艺与现代舞蹈服装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扎染舞蹈作品。通过对扎染舞蹈的制作方式、衣服设计、动作形态方面的研究,来设计跳舞的小姑娘形象,结合扎染技艺进行创作。染色、绑扎、晾晒、设计、粘贴等步骤,使扎染作品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的生动作品。

3.扎染跳舞的小姑娘的教育与推广:

图为3扎染跳舞小姑娘大合照

创新研究非遗扎染跳舞的小姑娘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课题,在扎染技艺、舞蹈服装艺术、教育推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传承和发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通过开展扎染舞蹈服装的教育和教学,带领更多的学生了解扎染,认识扎染,创造扎染,同时提高对服装设计的了解。扎染与现代舞蹈服装设计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为创新领域打开新型的传播教育知识,书写成一种新型工艺手法。

(四)植物拓印与植物知识课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常常忽视了自然的美妙与智慧。植物拓印,这一古老的技艺,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它将植物的美丽与拓印艺术结合,不仅是一种创意表达,更是对植物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夏令营中,通过植物拓印,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植物知识,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1.植物拓印的传承与创新

植物拓印,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源远流长。从古代的自然笔记到现代的艺术创作,它不仅是一种记录自然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夏令营中,将这一技艺与现代艺术结合,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植物知识。设置了创新的植物拓印课程,让孩子们亲手制作植物拓印作品,了解不同植物的特征与用途。同时,通过拓印,孩子们学习到植物的分类、生态习性等知识,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力与好奇心。鼓励孩子们创新,将拓印与现代艺术结合,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通过拓印,孩子们可以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品,展现对自然的独特理解。这种方式不仅传承了植物拓印的传统技艺,更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2.植物知识的融合与创新

将植物知识融入拓印活动中,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植物知识。设置了植物识别游戏,让孩子们在拓印的同时,了解植物的名称、特征与用途。通过拓印,孩子们更加直观地认识植物,培养对自然的热爱。设置植物知识讲座,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这种方式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3.植物拓印与植物知识的教育与推广

图4为植物拓印制作课程

植物拓印与植物知识的结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创意与知识的学习平台。在夏令营中将这一技艺与教育推广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植物知识。设置植物拓印展览,展示孩子们的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通过网络平台,将植物拓印作品分享给更多的孩子们,将植物拓印与植物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推广普及植物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此外,还将植物知识与社区活动结合,设置了植物园展览,让孩子们观察植物,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五)二十四节气簸箕画课程

二十四节气簸箕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与簸箕这一日常农具相结合,通过绘画的方式在簸箕上绘制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图案或场景。展现出节气的特色与魅力,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1.二十四节气簸箕画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上:二十四节气簸箕画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仰,通过社区教学,学校等方式,确保这一技艺与文化内涵得以延续。同时,深入挖掘节气文化内涵,让作品充满历史底蕴。

创新上:簸箕画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勇于尝试。运用新颖的绘画技法、色彩搭配及材料选择,为古老的簸箕画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趋势与市场需求,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的作品,使簸箕画在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

2.二十四节气簸箕画的融合与创新:

二十四节气簸箕画在融合与创新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时代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这种融合与发展的趋势将继续推动簸箕画走向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

3.二十四节气簸箕画教育推广:

图5为二十四节气簸箕画制作课程

二十四节气簸箕画的教育与推广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将其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艺术潜能,传承节气文化;通过多渠道展示扩大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领略簸箕画之美,共赏节气文化之韵。

四、探讨与反思

(一)非遗认知存在参差不齐的局面,课堂实践焕发兴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星。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根据澎湃新闻民生智库数据显示,44.1%的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面临传承危机,主要靠国家和政府的保护”,仅有5.9%的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总体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以下是对具体数据的分析:

通过课堂前的举手调研情况,在调动课程氛围的同时了解学生对非遗的认识情况,总人数25人,醒狮课程中,18人占72%的同学知道且看过醒狮表演,但21人占84%的同学没有接触或学习过醒狮。缫丝课程中,23人占92%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是缫丝,也不清楚缫丝的工艺。扎染课程中,15人占40%的同学知道什么是扎染,20人占80%的同学不知道扎染的流程。植物拓印中,20人占80%的同学能够准确的认出植物,18人72%的同学不了解拓印是什么。二十四节气簸箕画中,全部同学都认识簸箕,14人占56%的同学不了解二十四节气。

非遗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程讲解和动手实践两大部分,在理论课程讲解时,讲解内容包括该非遗项目的发展历史、形成过程、制作工艺方法。课堂中会设置相应的课堂互动、提问等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总结,在非遗课程开展学生总人数25人,出勤率100%,无人员缺勤非遗课程,在课堂互动方面,72%的同学能够积极回应老师,40%的同学能做到踊跃举手回答,在实践参与情况方面,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完成自己的非遗作品。作品以表演、展览等形式来反馈学生作品的完成度。

(二)本地非遗融入课程,互动共情强化效能

1920年代,顺德县成为“广东蚕业的中心,产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也被誉为南国丝都,20世纪50—70年代,顺德缫丝业盛鼎,水藤丝厂更是养育一方民众,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导师们通过讲述本地水藤丝厂缫丝背后的故事,如带领学生阅读顺德档案史志中《走进社区,寻找顺德缫丝工业的印记》、观看罗沙村水藤丝厂的纪录片,认识他们爷爷奶奶曾经工作的地方,在情感上与缫丝这一非遗文化遗产产生共鸣,增强孩子们文化传承的直觉性和主动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热爱乡土。通过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与互动,强化学院们学习效能,提升课堂效率。

在团扇制作环节,缫丝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水温成了难点、水质和蚕茧的浸泡时间等因素。稍有不当,就可能影响蚕丝的质量和产量。例如,水温过高可能导致蚕丝断裂,水温过低则会使缫丝速度变慢。导致我们在做团扇时侯丝10%的作废了,由此得出温度的重要性。开展过程中25个小朋友有30%的不会弄抽丝,但在导师帮助教导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构造出既有观赏性又有文艺性的蚕丝团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作品完成后,导师提倡让孩子们将亲手完成的蚕丝团扇送给长辈,表达感恩之情,同时让非遗传承的前辈们看到,他们半生在坚守做下去的非遗工艺没有失传,而是以崭新的面貌被后辈们制作出来,薪火相传。我们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艺术赋能非遗,综合性课程需因事而新

艺术赋能非遗,以艺术形式展现非遗,是非遗融创的综合性课程,能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其魅力,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团队将非遗融合在手工艺制作和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和学习机会。但课程实施存在难点。缫丝课程结合团扇制作,实践操作难度大,抽丝难度高且缠绕时间长,部分孩子们难以单独完成;扎染课程制作方式上,染色和绑扎技巧难掌握,且衣服设计方面,每个跳舞女孩身材各异,适配尺寸有难度。二十四节气簸箕画绘画难度高,对孩子们绘画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做到因事而新。

结合难点,采取了以下突破策略。针对孩子们认知差异,在课程开始前,根据不同非遗课程内容设计详细的预习资料,如视频介绍、图文手册等,让孩子们提前了解课程主题,减少认知差距。针对孩子们认知基础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将有一定基础和零基础的学生合理分组,安排小组合作任务,让有基础的孩子带动零基础的孩子共同学习。针对具体课程难点,缫丝课程安排了更多导师,在孩子们抽丝和缠绕团扇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提前准备抽丝夹具等辅助工具降低抽丝难度,优化课程时间安排,给予孩子们充足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扎染课程前期导师们先进行小样试验染色情况,开展时让孩子们进行绑扎练习并提供工具鼓励创意,在衣服设计方面平衡功能性与美观性,结合扎染布料图案巧妙设计,根据跳舞小女孩不同姿势进行个性化裁剪,同时导师运用服装专业技能为孩子们提供指导。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簸箕画课程对于7-9岁的儿童难度较大,为降低节气绘画难度,导师们先提前在簸箕上画好线稿提高效率,将簸箕画制作过程逐步教授孩子们,根据学院分组,确保团队导师和志愿者都关注每个孩子的绘画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以上难点突破策略,努力实现“艺术赋能非遗,综合性课程需因人而宜” 的目标,让非遗课程更加有效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四)非遗+运动“遇冷”,少年身体素质亟待提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些传统文化种类面临失传、消亡的危险。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下降,一些非遗项目、民俗文化种类被边缘化,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以课堂调研为例,课堂总人数25人,其中21人并没有学习过醒狮,占84%,由此得出,真正了解醒狮技艺的人并不多。课程将传统醒狮的动作与日常体操运动相结合,醒狮运动的各项动作改编成健身操的形式,搭配音乐旋律将其演绎,以更加简单易学的方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当中,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能够等。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考虑青少年对肢体记忆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可能不足,学员们对于体操的学习意愿较弱,出现散漫、开小差、动作不协调等情况,因此青少年需要不断提高体魄,增强身体素质和肢体协调性。基于此醒狮老师将醒狮操分为四个小节进行教学,一小节八个动作,一个小节一个动作进行静态分解。尽管如此,大部分学生需要跟随老师步骤,且完成动作不连贯不标准。针对以上问题,仍需要更多的时间一步步带领学生完成动作,不断的巩固学习,此外在课堂学生中找出优秀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激励同学认真学习,同时老师亲自演示错误动作,让学生指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五、结语

在本次以罗沙村开展的非遗创新课程研究报告中,对非遗文化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发挥自身所学的专业特长,根据需求和自身条件设计非遗课程,我们深入探索了将非遗特色课程融入夏令营的策略,并以佛山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在非遗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暑期夏令营课程涵盖了多个非遗项目,如醒狮操、扎染、缫丝、植物拓印、二十四节气簸箕画等,旨在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互动和乐趣中学习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结合课堂成效和调查问卷,非遗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思非遗融创的实际问题,如非遗认知存在参差不齐、艺术非遗综合性课程需因人而宜、非遗+运动“遇冷”,少年身体素质亟待提升,并针对性做了充分的探讨。

总的来说,本次研究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和实践,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中来,共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310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