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More|To B业务的挑战与思考11个真实困境解析
To B业务无疑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但其中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究竟难在哪里呢?我将从我的视角出发,与大家分享在To B公司中遇到的11个真实困境和我的思考。
一、To B公司的营销策略:渠道为王
在To B的大公司中,他们的营销策略往往直接而有效,那就是通过资金投入,让行业内的权威媒体发布宣传文章,或者自己举办会议,以此来增强渠道的信心,促使渠道帮助他们赢得客户。
而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To B公司来说,老板们往往希望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经常提出“零预算扩大品牌影响力/获取大量销售线索”的要求,这在员工看来可能有些不切实际。
尽管如此,工作还是要继续,毕竟我们也需要生活。于是,我们开始尝试制作行业报告、打造标杆案例、发布深度行业分析文章等策略,通过高质量的内容来吸引(利用品牌人脉资源)业内权威媒体的帮助,发布新闻稿和快讯。
二、To B销售:职业成功至上
许多To B公司在销售团队和客户成功团队的激励机制上缺乏联动设计。这种缺失导致销售人员只关注新客户的开发,有时会做出夸大其词、过度承诺的行为。即使知道自家产品在客户关心的某个功能上暂时无法实现,也容易轻易承诺“我们能做到”。
这种以转化为目标的销售行为,会给客户成功团队带来巨大的服务压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公司服务口碑的下降。
我们经常在To B公司内部看到销售团队和客户成功团队因为这些问题而发生争执。
客户成功团队将客户放在首位,着眼于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但讽刺的是,当双方争执到老板那里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销售团队“获胜”,或者老板采取“和稀泥”的态度。在那些短视的老板眼中,销售团队才是真正为公司带来收益的,至于客户成功团队,就先让他们忍耐一下吧。
三、统一的需求管理池
我们常说“让前线人员指挥战斗”,但在To B公司中,前线人员包括市场、运营、销售、渠道、招商等,他们都能收到客户的反馈需求。面对众多不同的需求,产品和技术团队应该优先解决哪一个,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看来,无论哪个部门收到客户反馈的问题,最好都整理到运营部门,形成一个统一的需求管理池。
这个需求池应该详细列出,比如日期、客户、地区、需求描述、功能模块、建议优先级、跟进人、进度状态等,然后定期与产品经理对接。在整理需求池时,运营部门的任务是合并相似的需求,并过滤掉无价值的项目,高效推进高优先级需求的实现。
四、B端产品和技术需求的推进:运营的角色
我们之前提到运营需要定期与产品沟通客户需求,但实际上,B端产品的需求推进并不容易,因为产品和技术团队可能会用各种理由来阻碍你;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办?
你需要技巧。通常,遇到以下几类问题时,你可以将优先级提升至最高:
影响客户使用的问题:如果客户都无法使用产品,那么其他细节也就无从谈起。
竞品抢单的功能:如果某个功能能让客户转向另一家产品,那么这一定是一个重要的功能,或者说,是一个能够吸引客户“买单”的功能。
与金钱相关的功能:如果某个功能能帮助客户降低成本或增加收入,即使其他功能不尽如人意,只要能为客户省钱或赚钱,客户通常都会愿意购买。
当然,如果这些需求仍然无法推进,那么你们的产品和技术团队可能确实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也顾不上是否会得罪人了,直接向老板反馈,让老板来决定。
五、一个值得信赖的B端产品,首先应该是稳定的
稳定性对于B端产品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B端产品多么出色,一旦宕机,后果都是灾难性的。
例如,某公司发生了程序员删库事件,这立即动摇了其服务下众多商户的信心,因为数据库无法恢复的每一秒,商户都在持续遭受损失。商户们开始重新评估这个B端产品的安全性,甚至开始寻找新的替代品。
大多数B端产品都直接涉及金钱和组织稳定性,这决定了它们的用户不可能像C端产品的消费者那样有很高的容忍度。
你看,尽管微博服务器偶尔会因为明星事件而崩溃,但它仍然是最热闹的社交舆论平台。。如果这些情况发生在B端产品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一家成熟的To B公司,其技术团队的能力一定是非常强大的。
六、客户一旦被竞品挖走,就很难再挖回来
众所周知,B端产品的新客户开发并不容易,因为To B客户的决策链很长,决策成本也很高。
对于客户来说,高决策成本同时意味着高切换成本。一旦你的客户被竞品挖走,就很难再挖回来了;因为当客户做出这个决定时,他们已经认定切换到竞品产品后带来的收益大于切换成本,这属于下定决心不再回头的情况。
我之前见过一个有趣的例子,某公司的客户前期流水还不错,但客户成功团队的服务没有跟上,后来客户转而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这时,老板突然开始非常关注这个客户,时不时地去接触对方,希望能将客户重新吸引回来。(内心独白:别想得太美)
七、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去争夺KA客户
To B公司需要认清自己当前能够覆盖的客户范围。当自己服务的中小客户的标准化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时,不要抱着给自己“树立品牌案例”的心态去争夺KA客户。
KA客户通常需要定制化的需求,如果To B公司硬着头皮接下来,这意味着团队需要分出一大部分人力去攻坚,这在已有客户需求都还没有满足的情况下,无疑是两头都不讨好。已有的中小客户可能会因为服务质量下降而不再续费,而想要争夺的KA客户发现对方无法实现需求,又会在行业中影响公司的声誉。
先服务KA客户,以大打小,或者先服务好中小客户,然后逐步扩大市场。
最忌讳的是基础还没打好,就想要两边通吃,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八、不要轻易下线任何产品功能
对于C端产品,由于使用频率低而惨遭下线的功能并不少见,但对于B端产品来说,每个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B端产品的设计中,基本不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即使某个功能的使用频率低,但只要还有客户在使用,这个功能就不应该轻易下线。我们不能主动降低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因为每个客户都非常重要。
九、不要把所有人都当作竞争对手
To B公司的运营非常依赖资源,合作是基本常态。但我之前遇到过这样一个反面案例:
当时某To B公司的服务号有拉新需求,于是品牌团队找到了另一家主营业务不同的To B公司进行互推。结果他们老板看到推文后质问品牌团队:“怎么帮竞争对手做起了宣传,你们是怎么谈的合作。”
品牌团队也很委屈,后来才了解到,原来公司此前一个没做起来、基本停掉的产品和对方的主营产品存在某种弱相似性;这就是所谓的“竞争对手”。
还有一次,某公司想发展这家To B公司作为企业微信系统的代理商,结果谈判没有达成一致,于是这家公司决定自己研发企业微信工具。据了解,这款工具仍在开发中,而当初谈合作的友商已经在服务上百个KA商户了。
竞争与合作是商业领域的常态,但合作应该是To B公司的主旋律,大家优势互补,各取所需。不要把所有人都当作竞争对手,也不要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十、少做只索取不付出的事情
我坦白说,创业公司想要“白嫖”资源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把“白嫖”当成常态,那么这样的创业公司基本上是走不远的。
举个例子:某To B公司推出了一款新产品,没有太大创新,也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但他们的老板就是想要做产品宣传,于是整了一篇干巴巴的功能稿件给某媒体;由于这家媒体之前报道的都是干货很足的案例,这次“合作”自然没有谈拢。据了解,这样的“白嫖”行为在这家公司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我一直坚信,良好的商业关系应该基于等价交换,各取所需。比如前面提到的To B公司为这家媒体提供有干货的内容,相对应的,该媒体可以为对方的产品进行包装和宣传,双方皆大欢喜。
十一、运营需要了解业务,包括自家业务和客户业务
To B运营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在企业产品/服务与客户之间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因此,他们必须了解业务,包括自己的业务和客户的业务。
只有了解自己的业务,你才知道如何更好地“销售”(这是一个动作,不是岗位角色)自家的产品/服务,你才知道如何协同工作,如何充分调动组织资源。
只有了解客户的业务,你才知道客户的痛点在哪里,进而更好地帮助客户梳理需求;你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对客户业务了解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入,整个解决方案的执行细节才有可能越精细。
十二、写在最后
与已经积累了大量方法论、也更容易出成绩的To C运营相比,To B运营确实是更加辛苦的工作,很多东西需要不断试错,还不一定能看到成果,是典型的延迟满足型工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To B内容运营的受重视程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To B公司中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很多初创型To B公司中,内容运营可能不太受重视;而在成熟期的To B公司,如准上市/上市To B公司,他们则会开始加大对品牌和内容的投入,在市场上持续发声。
因此,如果有意向在To B内容运营领域深耕的同学,在选择合适的公司之前一定要慎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清楚品牌、内容在整个公司的位置以及未来3年的大致规划,否则很容易陷入“持续做无用功”的职业困境。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