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发绣创作:匠心独运,以针发为笔墨绘艺术之魂
作品是艺术成果的重要标志,是发绣技艺、思想情感的载体,是技艺的静态传承和时代见证。温州发绣创作是指发绣艺术家根据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运用头发和发绣技法语言,把客观对象转化为艺术意象,进而物化为艺术作品的创造性活动。从表象看,好像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是绘画作品的再加工,其实对于艺术的识别并非像生活中辨别土豆与红薯那样观其形、辨其色就能做出判断,更需要对发绣艺术本身的深层认知。直观的发绣形式不是绘画语言的挪用,也不是传统刺绣形式的沿袭,而是艺术家深刻的人生体悟。观念渗透于材料之中,在物性的启迪中转向形而上的美学意义,以绣的思维组构形式,撑起生命基因的手艺传承,赓续文脉。
温州发绣创作是一个艰辛而又复杂的艺术过程,要经过生活积累、创作构思和艺术表达三个阶段。生活积累是创作的基础,没有生活素材就无法进行创作,发绣艺术家平时要热爱生活,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善于发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勤于思考即搜集有用素材,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一些发现放进自己的意识仓库,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启发产生艺术灵感时,内心就会触发想要表达的创作欲望,进而把记忆仓库里的素材提取出来,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加工,上升为审美意象。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审美意象需要转化为可视形象才能被人欣赏。物化意象是艺术家通过发绣技艺手法塑造饱含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的绣面形象,进行艺术表达的审美创造。这一阶段需要构建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契合的艺术形象,形成艺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完美之作,体现作者的心性品格和情感期望。
以发绣作品《白头偕老》的创作为例。某一天,上海复旦附中的一位老师突然给孟永国(温州发绣代表性传承人)打来电话,说是在温州大学网站上看到温州发绣,希望能为她创作一幅结婚用的作品。孟永国当即答应下来。
没过几天孟永国就收到从上海寄来的头发,但仍未明确具体做什么样的作品。直到某天清晨,孟永国被窗外的鸟鸣吵醒,便起床走到客厅,发现窗外的树枝上停落着一对神态悠闲的白头翁,当即眼前一亮,这正是契合的题材内容!于是赶紧去拿相机,可惜正想拍摄鸟就飞走了,只能凭当时印象,默写了几幅小构图,其中有一幅比较满意。
由于平时见到的鸟都是远距离的,画细节的时候就不清楚。于是孟永国买了一个长焦镜头,一有时间就等在窗边“抓拍”,正好窗外有一盆海棠花遮挡,不易被鸟发现,终于在某个双休日清晨拍下了一对白头翁落在树枝上的影像。照片冲洗出来后,有几个动态恰好符合构图要求,于是孟永国很快就把小稿放大,以圆形构图呈现画面,并将稿子拿到办公室请同事提意见。一位同事指出:“人家结婚喜庆,你这个画面的树枝光秃秃的。”孟永国苦于没有改稿灵感,却正巧在经过学校图书馆东边的竹林时,偶遇一对白头翁因受惊吓飞出竹林。见此情景,灵感一下子被触发,竹子与白头翁,谐音“祝新人白头偕老”!
后来,孟永国把绣稿和创作经历发给上海那位老师,她收阅后很是感动。绣稿得到认可后开始绣制,经过一个半月的施针度线,将新娘的青丝绣在充满无限爱意的《白头偕老》之中,爱和美凝结成爱情的信物。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