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108:从草根到王者,陈胜没有“乘胜”而行
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108《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七卷-13
小进则满,败迹初现
陈胜派出周文去进攻咸阳。因一路顺畅,陈胜觉得秦朝政治混乱,有轻视轻敌之意,不再设防防备。
博士(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教育或文化部长)孔鲋(fu)(孔子八世孙,辅佐陈胜)规劝:“兵书上说不能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是要让自己不可以被攻打【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
如今您凭借预计敌人不来进攻,而不依靠自己设防不怕为敌所攻【今王恃敌而不自恃】,一旦遭遇挫折而不能奋起,就悔之晚矣【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
陈胜说:“我的军队,不劳先生费心。”
周文沿路收兵到达函谷关,已有战车千辆,士卒几十万,至戏亭(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戏水西岸)驻扎。
二世这才大惊失色,忙与群臣商议对策。
少府(掌管皇帝私用钱粮收支的官员)章邯道:“盗贼已临城下,人多势强,现在征调各县军队抵抗已来不及。发配在骊山劳作的夫役很多,请赦免他们,给他们兵器去迎敌。”
于是,二世大赦天下,命章邯免除骊山的刑徒、奴婢所生之子不能充军的限制,将他们全部征发去打楚军。
结果大败周文的军队,周文逃跑。
张耳、陈余抵达邯郸,听闻周文撤退的消息,又听说为陈胜攻城略地后返回的众将领,多因谗言陷害获罪遭到杀害,便劝说武臣,让他称王。
武臣自立为赵王,任命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并派人告知陈胜。
陈胜大怒,想要灭武臣九族,发兵攻打他。手下有人规劝:“秦朝尚未灭亡就诛武臣九族,这种做法又是一个秦朝再生啊。不如趁此贺他为王,令他火速向西攻秦。”
陈胜认为有理,将武臣的家属迁到宫中软禁,封张耳的儿子为成都君,派使者去恭贺武臣即位,催促他向西攻打秦朝。
张耳、陈余劝武臣说:“楚王陈胜之所以恭贺您为王,不过是权宜之计,利用您灭秦,一旦灭了秦,必定会攻打您。因此希望您不要向西,领兵往北攻占燕国旧地,扩大自己地盘。
这样一来,您的赵国南可扼守黄河,北面有燕旧地可声援,楚国即使战胜秦国,也不敢制约赵国。如果楚国不能战胜秦国,赵国的分量更加重。
如此,赵国可乘秦、楚两国疲惫衰败之机崛起,可以得志于天下。”
赵王武臣认为十分在理,依计而行。
感思:陈胜过早称王、轻敌和内部管理不善,未能持续其起义事业,令人惋惜。
农民起义往往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稳定的组织结构,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部矛盾的冲击。
1.过早称王:陈胜在起义初期就急于称王,张耳劝说他,分析这种行为既暴露自己的私心,也容易让周围的人斗志松懈。
果然,因为陈胜的“表率”在前,一些将领和士兵开始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再团结一心,导致了起义军的分裂和削弱。
因此,陈胜的称王削弱了起义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自满轻敌:旗开得胜的陈胜,从一个闾左贫民变成楚王,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自我感觉想不好都难。很不出意料地,开始轻敌自满。
自满最可怕的后果就是变盲变聋。有正确的意见摆在眼前既看不见也听不见。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千辆战车,几十万兵卒的起义军对抗秦朝的徭役、犯人等临时组建的“杂牌军”,居然不堪一击。一路高歌,乘势而来的起义军大败,将军逃走。
秦军虽然兵卒临时拼凑,但是指挥的将军应该是专家型,是军事家,使用的武器也是精良装备,毕竟家底在那,大败起义军。
到底谁才是“杂牌军”和乌合之众呢?
所以,贫穷限制了陈胜的想象,秦朝作为当时的中央集权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行政机构,还是有相当的实力,不能轻敌啊。
3.内部分裂:陈胜从草根变成王者,人际关系经历巨大的变化,从相对简单单纯的环境转变为复杂多变、充满利益纠葛的情境。这种转变对于陈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很强的辨识能力和应对策略。
随着地位的提升和权力的增加,周围的人开始出于各种目的接近你,寻求庇护、谋取利益、攀附权势等。这些人会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你的决策和行动,使得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陈胜在起义初期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领导力,随着起义事业的扩大和自身地位的提升,他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方面显得有所欠缺。
表现在为陈胜攻城略地后返回的众将领,多因谗言陷害获罪遭到杀害,导致张耳等劝说武臣自立为王,背叛陈胜。
陈胜没能够识别和防范身边的奸臣和野心家,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内部矛盾和分裂。
从草根到王者,陈胜没有“乘胜”而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