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845:李世民与魏征的这段对话很经典,值得我们细看。
学习内容:
【原文】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
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
对曰:
“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
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
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
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
【原文华译】
1 皇帝对裴寂说:“最近很多上书言事的,朕都把奏章粘在墙壁上,平时进出的时候,就看一看;朕经常思考治国之道,有时到深夜才就寝。你们也应当兢兢业业,体会朕的心意。”
皇帝励精求治,几次把魏徵请到自己卧室,咨询政事得失;魏徵也知无不言,皇帝都欣然采纳。
皇帝派使者到全国视察征兵,封德彝上奏说:“中男(指十六到十七岁男子)虽然年纪不到十八岁,但是躯干壮大者,也可以征召入伍。”
皇帝听从。敕令下达后,魏徵坚决认为不可,不肯签署,反复四次。皇帝怒,召他来,责备说:“中男身体壮大的,那是奸民欺诈以逃避征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卿固执至此!”
回答说:
“军队的战斗力,在于统御他们的正当性,而不在于人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义统御,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御天下,也要让臣民都没有欺诈。’如今刚刚即位,就已经几次失信了!”
皇帝愕然说:“朕什么时候失信?”
回答说:
“陛下初即位,下诏说:‘积欠官府的财物,一律免除偿还。’有司认为欠秦王府的,不是官物,追索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的东西,不是官物,又是什么呢?
又说:‘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免除徭役一年。’既而又有敕令说:‘已经缴纳赋税和服过劳役的,从明年开始。’已经退还的东西,又重新收回来——百姓不能不觉得奇怪。如今既征收赋税,又要征兵,什么叫作‘从明年开始’呢?
又,与陛下共治天下的,就是郡守和县令们,平常的政事都全部交给他们;为什么唯独到了征兵的时候,要怀疑他们造假呢?这岂是以诚信为治?”
皇帝喜悦说:“之前朕觉得卿固执,怀疑卿不达政事;如今卿论国家大体,全都能尽其精要。号令没有诚信,则人民不知所从,天下怎么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太深了!”
于是不征中男入伍,赏赐给魏徵金瓮一个。
【学以致用】
李世民与魏征的这段对话很经典,值得我们细看。
这段对话的格式,我曾经经历过,很有意思。
思考几点:
1,言顾行,行顾言。
这句话来源于《中庸》(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王阳明先生因为这句话而提炼出了知行合一的法门
很重要,值得我们深思。
之前笔记提到,我建议一哥们在准备导入股权机制之前,先做个铺垫,就是告知员工自己可能会忘记说过的话,让所有人对协议(白纸黑字)不对人。上下一致。
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即便开句玩笑,自己都是认真的,都要兑现。
为什么这么提醒呢?
就是因为会出现李世民这种现象。
李世民已经算是一位很好的皇帝了,在追求诚信治理方面已经要求很高了,但还是会踩坑。
这种坑,一般人是发现不了的(当做人之常情的习性过滤掉了),有的人发现了也不敢指出来,除非是魏征这种“执拗”的人。他不仅发现了,他还敢于当面指出来。
这是一种挑刺,但不是扛,他的目的是帮助老板达成言行一致的动作(说自己所做,做自己所说),因为,要使人相信,关键在于你的言行一致是否一致。
2,老板愿不愿意虚心接受,意味着老板讲话的诚意
魏征的这种现象,运用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
如果有人看过豆豆(影视剧“天道”的作者)的三部曲之一《天幕红尘》,里面就诠释了这种思维方式。
我们其实应该运用这种方式对自己所接触的道理或者思维进行切磋琢磨,这样就能够越来越接近本质,甚至能够达到以一破万。
换个角度,老板身份
可惜很多领导者很难像李世民这样,去接受魏征的这种说法或做法(这可能当着众人的面),我们带入李世民的角色,也不一定受得了。
几年前我也是以魏征的格调来回答领导的问题,意思就是老板之前说过的话,与当下的行动不能一一对证。 而且不是一件事。
当时四五个干部都在,我明显感觉到老板面色的变化,但我当时的语气语调是有注意的,老板也没有生气。
接下来就发生一个搞笑的事,后面开会就把我们几位分开来单独沟通,我知道,主要是为了防止我不要这么讲话。
其实很多老板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一类人的现象,搞不定我们自己当老板了也会有,所以重点在于反思自身。
因此,上面这种现象,在无形之中就会显示老板在知行合一上是做不到位的。
换句话说,你的承诺,你所说公司的未来等等,都会让人打问号,你是不会兑现的。在公司上市之前,你会把人开掉的,反正理由多的很...
既然如此,谁会全身心的投入战斗呢?
所以,要做到知行合一很难
第一个是老板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虚心接受。第二个,身边缺少魏征这样的人。也许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但你不一定认可他的价值,不一定愿意与之相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