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时光(5)
大厅里的板报内容还依稀可见,“两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占据板报的重要位置,这是卫星农业社发出的第二颗卫星,可以想象当时人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由此产生一大堆疑问,为什么叫星人民公社?何为第二颗卫星?小麦亩产真的可以达到3530斤吗......?百度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有一个地方,曾经“中央有啥咱有啥”,设置了农业部、商业部、财经部、公安部、林牧渔业部、工业交通部、军事国防部、文化部、外交部……
有一个地方,曾经因“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小麦3530斤”于1958年6月12日被《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毛泽东亲自听取相关汇报……
这个地方就是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源地——河南遂平县嵖岈山(chá yá shān)卫星人民公社。它诞生的时间是1958年4月20日,与巴黎公社成立的1871年相隔87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诞生,在全国引发了千千万万个人民公社的出现,曾对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诸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58年4月20日傍晚,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一万多名老乡聚集在杨店街一个干涸的大坑里,喜气洋洋地参加了嵖岈山大社的成立大会。
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是继巴黎公社之后全世界第二个人民公社,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乡村政治的典范。当时,广大农民刚刚脱离封建桎梏和战乱之苦,获得了政治上的翻身和安定的生活环境。随着三年恢复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广大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原先比较穷困的大多数农民群众政治热情空前高涨,有着加快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实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强烈愿望。
当时,有顺口溜描述公共食堂的美好效果:“杏花村,桃花庄,八个老婆夸食堂:桂花菜,丰收汤,八宝米饭喷喷香。娃娃吃了食堂饭,一夜变成托天王;铁匠吃了食堂饭,三间草棚能炼钢;工匠吃了食堂饭,能叫石蛙长翅膀;干部吃了食堂饭,心中升起红太阳;工人吃了食堂饭,发明创造赛诸葛亮;军人吃了食堂饭,狠狠打击美国狼;社员吃了食堂饭,山坡也能产米粮。”
公共食堂为广大农民勾勒出了梦想家园的美景,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在人们的概念里,只有“放开肚皮吃饭”,才能“鼓足干劲生产”。但一下子有这么多人“放开肚皮吃饭”,一时间又能到哪里去找可供填满那么多肚皮的下锅米和烧饭柴啊?于是,不少公共食堂便倾其所能,倾其所有。这样的状况实行不久,多数食堂已经寅吃卯粮了。
1958年4月20日,“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又叫卫星农业社)成立,7月初,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郑州华北六省市农业协作会议上第一次把嵖岈山卫星农业社称为“共产主义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从此诞生。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旗杂志主编陈伯达在嵖岈山调查研究,起草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简章》,经毛主席修改、批示,先后在8月召开的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印发,9月1日出版的第7期《红旗》杂志全文刊发。1958年10月1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视察,给予高度评价。与此同时,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掀起了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
这个地方就是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源地——河南遂平县嵖岈山(chá yá shān)卫星人民公社。它诞生的时间是1958年4月20日,与巴黎公社成立的1871年相隔87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诞生,在全国引发了千千万万个人民公社的出现,曾对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诸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幼有所依,壮有所用,老有所养,老百姓最朴实,最美好的理想。
1961年底,办了将近4年的公共食堂终于黯然熄火。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尽管没有像大食堂一样被解散,但它已失去了昔日的荣耀。随着毛主席及党中央对“大跃进”运动的一定程度的反思,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运动期间的许多作为,社会各界甚至已不愿提及。失去“表现”机会的嵖岈山人在若有所失的心态中,又多少感到有些委屈,他们中的许多人到死也没弄明白,为什么大家的干劲那么大,热情那么高,当初的想法那么美好,到最后竟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反面典型”。
1983年12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改名为嵖岈山乡。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的序幕。2008年11月撤乡建镇。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2009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被确定为“共和国地标”。
现在,这里成了景点和教育基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