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调性的人
青州游记写了两篇,都更新在公众号了,小伙伴说,公众号可以作为遗产来继承,这让我感觉就个号就像是养了一个小宝,点点滴滴,逐渐成长。
认真记录,其实也是认真生活,特别是散游经历,一定要好好观察和感悟。
问题是谁会来继承呢?建筑师(小女)才不会要呢!想当年,我喜欢读书,经常买书,积攒了许多,寻思有朝一日让建筑师继承。
后来发现,没有可能,除了特别经典的,很难再去读,有些自己都不会再翻开看第二遍,以至于最近老是想着精简。
我的同桌(图书馆遇到的中年文青)搬家后已经彻底放弃纸质书,在图书馆也是一机在手,天下都有。
像我这样逐字看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小伙伴也一直劝我做视频,视频的传播更快更好更强。
懂懂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读者建议转成视频,像懂懂七八千字的文章,二十多分钟,信息量非常大,是无法浓缩成几分钟的;近万人读,二千多人听,很多读者已经适应了这样的节奏,各取所需。我现在每天跑步时会听,二十多分钟,再听个罗胖或润总,五公里就完成了,一举两得;从来不听歌,不能浪费时间。
看纸书的人少,但是也有,建筑师就是一个,今年六月份她去新疆旅游,包里就塞了厚厚的一本书《卡拉马佐夫兄弟》,喀什的单调的色彩配上老拉马佐夫三个性情迥异的儿子,增加了旅途的丰富。
偶尔翻到建筑师的朋友圈,她把成都朋友的诗读给北京气势汹汹的蝉,见苇不可琢磨的诗,经过汤汤(建筑师在成都时的名字)若有所思的朗诵,毫不违和。
我看到了基因与遗传的强大,为什么都要在调上,没有调调的诗句更有调性。
不管是什么方式,关键是做自己,有创意有想法,输入输出,才是有调性的人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