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案例:追星之痛
王老师分享了一个非常有价值案例。
一、情绪改编
情境一:班里两个女生S和Q有一个共同爱好——追星,S喜欢A明星,Q喜欢B明星。
情境二:某天B明星举办活动,Q周末回家拿到手机连发了三条朋友圈,喜欢B明星的都在同一时间发了相关内容。
情境三:喜欢A明星的S不满朋友圈被B明星刷屏,便发了一条带有B明星侮辱性称呼的朋友圈“XX屏蔽我”。
情境四:Q看到后便在S的朋友圈同样用对A星的侮辱性称呼回复,双方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展开激烈争吵。
情境五:随后,Q将S的朋友圈截图,发到一个B明星的网友粉丝群,引来群内网友的争相谩骂,Q将这些内容截图后发回微信群攻击S,引来S舍友的集体参与。与此同时,网友粉丝群的网友认为在群里骂不管用,纷纷开始索要S的微信账号,Q给了出去。
情境六:一时间,S的微信多出了许多好友申请,S一开始通过了申请,其中一个网友W在添加成功后,反复“发送消息并拉黑”,每隔几个小时就对S的微信进行骚扰,这也导致Q和S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二、观点梳理
这起事件涉及到了网络社交中的冲突、隐私泄露、网络欺凌以及粉丝文化的极端表现,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
1.尊重差异与边界:每个人都有喜欢偶像的个人自由。然而,当这种喜好成为侵犯他人或引发冲突的导火索时,就需要反思。作为同学,本应相互尊重对方的爱好,即使不喜欢也不应公开侮辱。网络空间虽大,但言论自由仍有边界,尊重他人是基本准则。
2.理性追星,避免极端:追星本是一种娱乐方式,但过度或极端的追星行为,如盲目跟风、恶意攻击他人等,不仅违背了追星的本意,还可能触犯法律或道德底线。粉丝应理性看待偶像,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入公共领域,造成不必要纷争。
3.网络欺凌的严重性:网友W和H对S的骚扰行为已构成网络欺凌。S可以向微信平台举报他们的侵权行为,提交证据,要求平台删除侵权内容并对Q采取相应措施。
4.隐私保护与网络安全:Q将S的朋友圈截图并传播到粉丝群,以及泄露S的微信账号,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S的隐私权。如果Q和W等人的侵权行为严重且持续不断。S应收集证据:截图保存Q传播的侵权内容,以及任何可能证明Q泄露其微信账号的证据,如聊天记录、时间戳等。利用法律途径:S可以向公安机关寻求帮助。公安机关有权依法调查处理侵犯隐私权的案件,作出公正判决,包括要求Q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
5.沟通与和解:面对冲突,双方应通过沟通寻求和解。S和Q更应珍惜同学情谊,通过理性对话解决分歧。同时,学校、家庭等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了解网络言论的边界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6.反思与成长:本次事件对S、Q及所有参与者都是一次成长契机。它提醒大家在网络世界中,言行举止同样需要谨慎和负责任。
三、漫画构图
根据前期改编情绪,用PPT进行漫画构图,过程中对情境进行二次简化,漫画命名为“追星之痛”。
备注:Q=侵权者,S=受害者 ,盲目的粉丝们统一用粉色小人来代表。
以上只是构想,下一步就是去课堂实践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