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永恒存在》前言20
第4节.敬告
4.自我路径的26个“转念”
此书涉及许多“转念”,所谓的“转念”即观念的转变,强调对于惯常观念的反转。比如思想史上著名的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康德提出的“现象与物自体划界”、维特根斯坦提出的意义如何可能问题……此节列举的“转念”均来自作者本人的“自我路径”,是作者相对于自己惯常观念的转变,它们重要性的体现只是针对作者自己而已,定然无法与上述转念相提并论。
“自我路径”的转念一共涉及26个(我们用26个字母做序号),它们的产出贯穿作者从摆脱“大我本体论”到初涉哲学与佛学的二十余年历程,不但对问择达成的永恒之道发挥了必要的辅助作用,而且也能帮助议断哲学思想中许多典型理念、调和诸种矛盾和争论。
为了遵从作者思想路径的朴实性,我们这里用“不尽严谨的原初描述”来引介这26个转念,待最终“问者篇”时再对这些描述实行优化。同时为了尽量缓解原初描述带来的阐述欠缺,我们在每个转念后面增加了少许“相关理念和作用”的说明,目的是用相关专业理念辅助理解,并且指出该转念可运用的方向(限于篇幅,仅列举部分相关理念和运用摘要,后续会结合“人类篇”的考察进行详细阐述)。
敬告!以下简要引介的转念描述(加粗字体部分)最大化的保持了原初提出时的样貌,各个观念的描述均略显简洁和通俗,请读者见谅。(同时请读者对本书行文忽略“的、地、得”的用法区分也顺便谅解一下。)
26个转念简单引介如下:
A.强调主观视角:无论多偶然,待到反问时必然有相应过往和属格。
【相关理念:人择原理,幸存者法则,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视角思维。可运用于:看清视角差别,实现第一人称视角转念,由“人择原理”向“问择原理”转变;调和偶然与必然对立;比较考察梅洛·庞蒂(Merleau Ponty)“存在=为我存在”,九鬼周造“偶然哲学”,扎哈维(Dan Zahavi)“主体视角理论”;议断人择原理悖论;比较批判三种人择原理、生物中心主义。】
B.自我意识在两三岁时产生。
【相关理念:脑神经科学,发生认识论,儿童心理学。可运用于:批判原始灵魂观,实现“自我观”一阶转念;议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自我意识的涌现;比较考察海因茨·哈特曼(Heinz Hartmann)“自我心理学”、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统我”理论、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自我理论”、罗洛·梅(Rollo May)“存在心理学”、苏珊·哈特(Susan Harter)“婴儿主体我”理论、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自我是副产品”理论。】
C.要有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
【相关理念:怀疑论。可运用于:批判独断论,追问“什么是最确知的”,实现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念;比较考察高尔吉亚(Gorgias)、皮浪(Pyrrhon)、蒂孟(Timon)、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培尔(Pierre Bayle)、休谟(David Hume)、安格尔(Peter Unger)等“怀疑主义与不可知论”。】
D.“我思故我在”是唯一确知的。
【相关理念:认识论“确知性”,笛卡尔开辟的主体转向。可运用于:锚定认识论确知基点,实现“问则在”转念;借鉴萨特批判“我思故我在”(“我”是第二性构成物),比较考察雅各·辛提卡“我思故我在的践行性诠释”。】
E.没有时间和空间,皆是概念,生死、存在也都是人类才有的概念,“核心终极根本关切(自我永恒存在)”亦如此。
【相关理念:温和唯名论,语言哲学,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识考古,最新科学时空观。可运用于:从认识论向语言哲学转换,实现“存在观”一阶转念。批判唯实论;比较考察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符号互动论”、麦克塔加特(John McTaggart)“时间不存在”、科赫(Anton Friedrich Koch)“时空观念”、莫泽斯基(Joshua Mozersky)“时间哲学”。】
F.“无记、搁置”一些对于终极核心关切“无意义”的观念,实现从“充分性意义”到“必要性意义”的转变。
【相关理念:原始佛法“无记”,现象学“悬置”,当代对“Being”混淆“在与是”的分析。可运用于:从终极关怀“满态属性”中摘取“永生”,实现“搁置‘是之路’,聚焦‘在之路’”转念——明确目标——解决“自我永恒存在”问题;无视且不受各种宇宙论、基础物理理论的约束。】
G.问题关系存在,无问无存。拥有自我的标志是知生死,对存在的关注来自对不存在的焦虑,发问、关切到生死永恒问题时,自我就在当下存在着。
【相关理念:贝克莱(George Berkeley)、海德格尔存在观念、欧文·亚隆(Irvin Yalom)存在主义心理学。可运用于:依“问则在”,实现“存在观”二阶转念;调和认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议断恩披里克“三难”、盖提尔问题;比较考察阳明心学、雅思贝尔斯(Karl Jaspers)“对抗虚无”、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消费文化”、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类像理论”。】
H.“自我永恒存在”之“自我”不是指拥有身体、记忆的“人格我”,而是当下担心死亡的“发问之我”(后期改为“发问主体”)。
【相关理念:原始佛法“我见、我慢”。可运用于:依“问则在”,实现“自我观”二阶转念;批判还原论;议断“缸中之脑、僵尸问题、忒休斯之船”;比较批判施蒂纳(Max Stirner)、舒佩(Wilhelm Schuppe)和索尔登(Richard Schubert Soldern)“唯我论”。】
I.存在非存在物。
【相关理念:海德格尔存在观念,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可运用于:重申“存在观”二阶转念;调和相关主义与实在论。】
J.死前意识昏迷,自我意识先于身体消失,故自我意识与身体的出生和死亡没有交集。
【相关理念:伊壁鸠鲁生死观,费尔德曼(Fred Feldman)“死亡哲学”。可运用于:重申“自我意识”一阶观念;议断“我到哪里去”、临终关怀心理学等。】
K.提不出认知以外的需求。
【相关理念:巴门尼德“不存在不存在”,马斯洛需求理论,认知科学“思想边界”。可运用于:看清“答案就在问题中”、“终极需求”也在认知之内,借“夏虫不可以语冰”讲述“一个坏消息与一个好消息”;比较考察塞拉斯(Wilfrid Sellars)“科学实在论”、密特尔斯特拉斯(Jurgen Mittelstrass)“知识领域”。】
L.主观所感知的一切就是意识本身,只有现象,“意识膜”理念。
【相关理念:当代认知科学热点议题,偏知觉侧,涉及原始佛法、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批判实在主义、现象学、格式塔、相关主义、新实在论、系统生物学、自组织临界性、涌现理论。可运用于:提出问择的“意识膜”世界观,议断心灵哲学解释鸿沟问题、感受质必要性问题、经验论证的“透明度”理念;调和新实在论与相关主义、思维与存在、表征主义与动力学立场、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等对立;比较批判叔本华和哥伦布斯(Gordon Globus)“世界结”理论、鲍恩(Borden Parker Bowne)“神学客观唯心主义”、唐纳德·霍夫曼(Donald Hoffman)“interface界面说”;比较考察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纯粹经验”、考夫卡(Kurt Koffka)“心物场”、德雷克(Durant Drake)“感觉材料”、佩里(Perry R.B.)“新实在论”、丘奇兰德(Paul Churchland)消除主义、奥斯丁(John Langshaw Austin)“贯通论”、斯马特(J. J. C. Smart)“心脑同一论”、伯纳德·巴尔斯(Bernard Baars)“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戴维森(Donald Davidson)“异态一元论”、塞尔(John Rogers Searle)生物自然主义、迈克尔·泰伊(Michael Tye)“表征主义”、马库斯·加布里埃尔(Markus Gabriel)“意义场”。】
M.正视相对主义的实用性。以问解问、以妄破妄、以谬除谬。
【相关理念:实用主义,构造主义,语境主义。可运用于:比较阐释“佛法‘知妄即离’与问择‘知妄即在’”,构建问择的真理观,实现从“去妄存真”到“唯妄为真”转变;调和“我见与自性”、“现象与物自体”、“相对与绝对”;比较考察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意义理论”、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相对主义”、蒯因(Willard Orman Quine)“逻辑实用主义”、罗蒂(Richard Rorty)“新实用主义”;结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进行阐释。】
N.问题即一切,不问没问题。
【相关理念:有待发现类似观点,系问择为促成向“问题主义”转变提出的较激进观念。可运用于:突出“当下的关切”,体现对于“问题、意向性、意义、效用”的看重;议断“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比较考察维特根斯坦“沉默”观,原始佛法“涅槃寂静”。】
O.关切重心说,解释以身为我和自杀现象。
【相关理念:原始佛法“无我”观念,休谟的自我观,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意向心理学”,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自我同一性”理论,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意义治疗”理论,加内里(Jonardon Ganeri)“注意与非自我”,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情绪与自我建构”,迈克尔·格拉齐亚诺(Michael Graziano)注意图式理论。可运用于:看清寻找意义的目的是建构自我,实现从“我慢”向“我蔓”转变;议断个人同一性、加缪(Albert Camus)“自杀”观点;比较考察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机能心理学”、阿德勒(Alfred Adler)“个体心理学”、舍勒(Max Scheler)“哲学人类学”、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结构主义”、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延展心灵假说”;比较批判后现代主义“去主体”理论。】
P.反溯的必然发生,“问则在”以外曾搁置的的一切关切必然反溯。
【相关理念:有待发现类似观点,系问择基于永恒视角为重估价值和意义而提出的观念。可运用于:避免虚无主义,拾起“是之路”科技、政治、经济、伦理、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价值关切;比较考察让•拉克鲁瓦(Jean Lacroix)“人格主义”、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他者”理论、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主体间性和交流理论、埃文·汤普森(Evan Thompson)“具身心灵”理论;比较批判雅可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信仰哲学”。】
Q.若非如此,便无此问。
【相关理念:人择原理,视角思维,反向思想实验。可运用于:基于永恒视角开解心理困惑;批判决定论、目的论、宿命论;比较考察“逆赌徒谬论”;比较批判叶夫根尼·法捷耶夫(Evgeny Fateev)“反人择”观点,尼克·博斯特罗姆(Niklas Bostrom)“自抽样假设与自标识假设”。】
【相关理念: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与诠释学,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人工语言神经网络模型。可运用于:进入并玩转语言游戏,看清头脑建构;比较考察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和伽达默尔“语言本体论”、卡西尔(Ernst Cassirer)“符号说”、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假说、拉康“人陷入语言中”、阿佩尔(Karl-Otto Ape)“先验语用学”、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深层结构”、伯吉(Tyler Burge)“宽心灵论”、布兰顿(Robert Brandom)“概念塑造”、卡鲁瑟(Peter Carruthers)“高阶理论”、路德洛(Peter Ludlow)“透视内容”理论。】
S.缘起。从“不二实一”到“中观”再到“不一实二”,为形成问择的缘起观打下基础。
【相关理念:原始佛法“缘起”,辩证法,关系实在论。可运用于:有助于实现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到“缘显”的范式转变过渡,进入最终答案IV;比较考察伯格森(Henri Bergson)“生命哲学”、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关系本体论”、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结构人类学”;调和“身心一元论与二元论”。】
T.只有事,没有物。
【相关理念:体用论,现象学“意向性”,维特根斯坦“世界由事实构成”,格式塔心理学,巴迪欧“事件哲学”。可运用于:重申“存在观”二阶转念,为“问则在”的整体性在转念V的运用做铺垫;跳出本体论,对“意向、用意、上手、实践”进行理解;比较考察奥斯汀和塞尔“做事”理论、布里奇曼(P.W.Bridgman)“操作主义”、古德曼(Nelson Goodman)“艺术品是一个事件”;比较批判齐泽克(Slavoj Zizek)“新物质主义”;结合尼采“没有事实只有解释”可理解“问题主义”。】
U.人类感官有限,批判实体,讨论物自体是无意义的话题。
【相关理念:近代以来已经成为广泛认同的观念,涉及奥卡姆剃刀、经验论、康德“哥白尼式转念”、尼采“上帝已死”、经验批判主义、批判实在论、现象学、生物学、相关主义、具身认知等。可运用于:批判本体论,调和唯物与唯心,辅助论证“以妄破妄”,比较考察雷姆克(Johannes Rehmke)“内在论”、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祛魅”、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认知局限于证伪”;比较批判帕斯莫尔(John Passmore)“人类中心主义”、纳吉尔(Thomas Nagel)“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子”。】
V.问择是“A=A”的逻辑,“自我永恒存在”问题,仅仅靠现象层面的、语言游戏中的“自我发问存在时必然处于存在状态”就可以解答。
【相关理念:同一律,分析哲学,逻辑学。可运用于:阐释“问则在”的充分性,调和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时间A/B理论、持久论与非持久论;比较考察费希特“A=A”理念、齐奥兰(Emil Michel Cioran)“永恒观”、黑尔德(Klaus Held)评柏拉图“当下即永恒”。】
W.头脑的建构。
【相关理念:当代认知科学热点议题,较转念L偏思维侧;涉及发展心理学、“观念之网”、故事建构、首因效应、脑神经科学、意识科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结构与解构。可运用于:阐释意义、“意识膜”与大脑层级网络相关性;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辅助论证“以妄破妄”、先验与基因表观遗传的关系、现实与抽象的关系、进化与美的关系、文化与诗的关系;议断情绪与疼痛的头脑建构、先天盲人复明体验、幻觉幻肢现象;比较考察福多(Jerry Alan Fodor)“思想语言”、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体现意识”、丹尼特(Daniel Dennett)“多重草稿模型”叙事理论。】
X.问择是新的形而上——问题主义。
【相关理念:形而上的屡次重建努力,问题学。可运用于:建立搁置“是之路”、聚焦“在之路”的、解决“自我永恒存在”终极关切的新形而上学;调和“问题与主义之争”,议断“无终极不哲学”、“哲学能否解决问题”、“‘意义在先’重于‘逻辑或时间在先’”、“纽科姆问题”;比较考察蒂利希(Paul Johannes Tillich)“终极关怀”、柯亨(Hermann Cohen)“新康德主义”、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意义理论”、德勒兹(Gilles Deleuze)“先验经验主义”、埃马努尔·舍韦里诺(Emmanuel Severino)“永恒理论”、德里达“解构主义”、罗森塔尔(David Rosenthal)“高阶思维理论”、希弗(Stephen Schiffer)“意义”观点。】
Y.问择“缘显观念”之“临缘现我”——原始佛法及唯物的自我意识理论是可取的,起初只是运用还原论和统觉观点,后来才转变为“临缘现我”。
【相关理念:原始佛法的“无我、我见、我慢”等观念,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可运用于:形成范式转换,实现“自我观”三阶转念;跳出“还原论与非还原论”思维框架;比较考察霍里奇(Paul Horwich)“极简主义”、梅青格(Thomas Metzinger)“认知无我论”;比较批判缅因德比兰(Maine de Biran)“自我意识”理论;议断人择原理悖论;比较阐释“涅槃寂静”与卢克来修观点。】
Z.问择“缘显观念”之“临缘显在”——从“意向性”角度探寻了“存在”,发现“存在”也是“临缘显在”,弥补了原始佛法时期没有考察“存在”的缺憾。
【相关理念:海德格尔关于“显现”的观念。可运用于:形成范式转换,实现“存在观”三阶转念;避免“相对主义”错会;调和摩尔(George Edward Moore)“常识性主张”与怀疑论的争论;比较考察米歇·昂利(Michel Henry)“显现学”。】
以上就是作者自悟出的26个自我路径转念,虽然简单引介,但篇幅也不小。就算如此,我们定然无法概括周全内中涉及所有理论和应用。除了作者自身能力原因,更大的原因是人类旺盛的思想成果始终层出不穷。
当前,单单比较热门的心灵哲学、认知科学、新实在论方面的论著就已然汗牛充栋,而且每天仍有大量观点产出,任何规模的引介也永远不能含涉所有。不过,在后续的“人类篇”中,我们会结合对哲学史的考察,竭尽所能列出更多的关联理念和比较示例,以求不错过能助益作者更好阐释且令读者更好理解问择旨要的机会。
同时,也请读者不必为庞杂的理念难以消化而担心,特别是面对现代与后现代思想碰撞产生的“去哲学、去中心、反基础、非理性、后人道”等诸多思想纷争时,您只要掌握“在之路、搁置、问则在”等方法,就能在杂乱的丛林枝蔓中快速的抽丝剥茧,理清相关观念的提出意图和关系脉络。
如果将探索之路看做一个迷宫,目前,我们已经通过前面区分“在与是”、聚焦“在之路”、锚定“问则在”、搁置“是之路”以及引介26个转念等举措,勾画出一个迷宫地图的“总览视角”。接下来,我们还需要标注一下探寻者“主体视角”的位置,因为如果想要走出迷宫,两个视角缺一不可。鉴于此,我们接下来就“主观”对读者进行一个敬告。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