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交杂,抑扬生花——读《记承天寺夜游》

    前几日教苏轼的经典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突然发现了一条隐秘的情感线——可能大家都发现了,只是我后知后觉而已——内在情感的波澜起伏。

    首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那个时代的夜晚,想来是没有什么“娱乐”的,加之在苏轼被贬期间,“友人”少有往来,寂寞无聊之情可想而知。这是散文情感的“抑”,当然这个“抑”是隐性的,是暗的。

    “月色入户”,哎嗨!月光突然照进来了,作者眼里的月光亦如人,有情有意,可知我心,可与交流,这不乐趣就来了。于是“欣然起行”,此处情感的“扬”,是显性的,是明的。

    月色甚美,然无人分享,不免有点遗憾和怅惘,“念无与为乐者”这又是“抑”。是明的“抑”,是可以直接读到的。

    作者想到了同是被贬的朋友张怀民,于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怀民也没有睡,欣喜之情内心暗涌,所以这里又暗含着作者情感的“扬”。假如怀民睡了,那就有点扫兴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沉浸在这空明澄澈的月色里,有点陶醉了,“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我倒比较倾向于译作“原来是”,有种如梦初醒,恍如隔世的感觉,说明作者刚刚沉浸在清澈透明的夜色里,完全忘却了现实和自我,得到内心的沉静、安宁和喜悦。这里又是暗“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作者已然回到了现实,贬谪的悲凉,人情的淡漠,赏月的陶醉,闲置的自嘲等等复杂的情绪凝聚其中,作者的情感在这里有“抑”,但是,这个“抑”就比较复杂了,不单单是“抑”,也不单单是“扬”,而是错综复杂、五味杂陈了。

    综上所述,本文的情感就是这么波澜起伏,明暗交杂。一个不过百字的小文章,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却被作者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力以及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689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