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耶稣会教堂

            罗马的耶稣会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是历史上第一个巴洛克建筑,这座象征着欧洲建筑历史由手法主义走向巴洛克风格的标志物,不同于以往的欧洲建筑风格。

回顾以往,古希腊建筑的风格给人带来一种分散的惊艳,但——罗马耶稣会教堂——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代表物,却像一座大型的雕塑,给人带来欧洲建筑物的“整体”美,这座建筑物不仅给大家带来了感官上的警探,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建筑性的标识,是欧洲建筑历史风格过渡的标志性代表建筑物。

这座坐落在意大利罗马的标志性建筑,和这座建筑的整体风格——巴洛克风格,便是罗马耶稣会教堂。

因此,巴洛克风格的萌发——罗马耶稣会教堂——源于巴洛克风格的起兴和发展,往源头来说,没有巴洛克风格的诞生,就没有辉煌的罗马耶稣会教堂的宏伟壮观,那么,巴洛克建筑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16世纪后半期,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任何事物百废待兴,当然建筑也不例外,欧洲的大航海和强权扩张,让人们理解到的建筑风格也不断广泛,此时的欧洲已经是一片富有的景象,生活上追求极致的奢华,因此无论是建筑,还是音乐、美术都要要求豪华、富有情感,以及高雅的情调。

与此同时,巴洛克风格也悄悄在人们的生活中萌发了芽枝。

文艺复兴时期所诞生的手法主义发展到16世纪末期已经属于巅峰步向衰落的状态了,各种自由奔放的风格不断迸发,达芬奇的博大精深和精益求精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贡献了不少,作为手法主义的开创者米开朗基罗则是创作了许多天马行空的作品,手法主义也给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家们创作的灵感,且,肆意发展。

罗马耶稣会教堂,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教堂(Chiesa di Sant' Ignazio),是意大利罗马一座古老而华丽的教堂,也是耶稣会在罗马的总部所在地。

罗马耶稣会教堂建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纪念耶稣会的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

教堂采用了巴洛克风格,以其绚丽的装饰和壮观的建筑而著名。

教堂的外观虽然比较简约,但一旦进入内部,就能被华丽的装饰和宏伟的建筑所震撼。

教堂的中殿装饰着壁画和黄金贴面,展现了耶稣会的宗教故事和圣人的生平。

拱顶绘有壮观的天堂场景,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天堂的感觉。

教堂内还有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圆顶,其壁画描绘了耶稣会的圣人和使徒。

这座圆顶是教堂的亮点之一,给人一种震撼和庄严的感觉。

除了宏伟的建筑和装饰,罗马耶稣会教堂还保存了一些重要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绘画和壁画等。

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巴洛克艺术的精髓和耶稣会对艺术的重视。

罗马耶稣会教堂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巴洛克教堂,其华丽的装饰和壮丽的建筑使其成为罗马重要的宗教和文化遗产之一。

如果有幸来到这座教堂,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艺术作品,还能感受到宗教的庄严和内心的宁静。

罗马耶稣会教堂是耶稣会的发祥地,由贾科莫•巴罗齐•维尼奥拉设计建造。

这座建筑的新颖之处在于将外形的简洁与装饰的华丽融于一身,建筑立面与室内装饰出自吉安巴蒂斯塔•德拉•波尔塔之手,参考了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为佛罗伦萨新圣母大殿设计的涡形纹饰,对纵深感较强的最初设计略做了改动。

不得不说,维尼奥拉【贾科莫·巴罗齐·达·维尼奥拉(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1507-1573) 是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最有影响的建筑家和理论家之一。在理论方面,他于1562年出版的《五种柱式规范》(Regola delli cinque ordini d'architettura)在塞利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一西方古典建筑基本语法予以完善,用更加简便而明确的方式规定了五种柱式的比例以及它们与建筑整体尺度的关系,使得任何一个“普通的有识之人”只需要“简单一瞥”就可以了解和应用。】最有名的建筑作品便是1568年开始建设位于罗马的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总部耶稣会教堂(Church of the Gesu)。

耶稣会由西班牙人圣伊纳爵·罗耀拉(Saint Ignatius of Loyola,1491-1556)于1534年创立,并于1540年得到教皇批准,是在反宗教改革运动期间诞生的一个准军事化的传教组织。

它坚持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推行严格的天主教制度,力图以重唤信徒虔诚之心来对抗宗教改革运动。

耶稣会一改以往修道会主要注重宗教修行的特点,不着专门会服,积极投身社会政治活动,以成员极好的修养和渊博的学识维护天主教教义,有效遏制了新教势力在欧洲的扩散。

并且,耶稣会还积极投身海外传教活动。

回顾历史,基督教在唐代和元代时都曾传入中国,但都先后中断。

1582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再次将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明末清初取得一定的进展。

1545年,教皇保罗三世在意大利特伦托(Trento)召开第19次天主教公会议,会议断断续续持续了18年。

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反宗教改革。

会议重申了天主教的主要教义,对引发宗教改革的一些传统陋习和腐败现象进行改革,有效地恢复了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

特兰托会议也加强了对宗教美术的控制,特别是对所谓亵渎宗教的艺术形式的审查。

引发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中断了,世界似乎又回到信仰的时代。

特兰托会议对教堂的布局有明确的要求,教堂不能只是满足艺术的理想,而必须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在大群信徒面前举行宗教仪式的需要。

且,与当时为因应这种要求,维尼奥拉在耶稣会教堂设计中改革了巴西利卡的形式,取消传统巴西利卡的侧廊设置,将信徒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厅,同时加宽中厅以容纳更多信徒。

中厅屋顶采用与阿尔伯蒂设计的曼托瓦圣安德烈亚教堂同样的筒形拱顶,两侧也是类似的小礼拜室。

此后,这种布局形式在随后的岁月里,成为包括再次改建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在内的大型教堂的基本布局形式。

当时,要求为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中的裸体人物填画裤子的行为就是一例。

1559年,教皇保罗四世命令画家沃尔特拉(Daniele daVolterra)为画中人物添上裤子。

此后,这位“可怜”的画家从此被人称为“裤子裁缝师”,当时仍然在世的米开朗基罗在听到这一消息时说:“告诉教皇,这是一件小事,容易整顿的。只要圣上也愿意把世界整顿一下。整顿一幅画是不必费多大心力的。”

且,维尼奥拉也为耶稣会教堂设计了立面。

他的方案带有明显的手法主义意味,但总体上仍然保有文艺复兴平静、明晰的特点。

但维尼奥拉没能看到耶稣会教堂完工就去世了,以后的工程由他的学生波尔塔加以完成。

此后,波尔塔对维尼奥拉的方案进行了调整,以明确的“双柱式”取代了维尼奥拉含糊的做法。

波尔塔取消外侧的壁龛,通过强调墙面凹凸进退和切断檐口线角,使两侧的开间显得支离破碎,从而突出中央开间。

这种对中央部分的强调,还通过套叠的山花、壁柱向圆柱的转化以及越靠近中央装饰成分越复杂等因素进一步体现出来。

它将教堂外部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建筑的正面,集中到装饰最丰富的教堂入口处,以引导他们进入教堂。

这样一种带有明确焦点的立面处理手法是文艺复兴以来所不曾有过的,它瓦解了文艺复兴所秉持的理性、秩序、卓尔不群的理念,再一次将建筑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而预示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建筑简史及美术史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740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