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胆小如鼠:余华写给人群中你我他的自传和情书

当我看到《我胆小如鼠》这个书名时,有点被吸引了。这本书会写什么内容呢?一个人胆小如鼠会到什么程度?

我看了这本书的自序,这是作家余华的自传体成长小说。余华说:“我曾是千千万万个敏感怯弱的孩子中的一个,这是我们共同的自传。”

这部小说集共有四篇小说,分别是《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个地主的死》。

作家讲述了四个不同的故事,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恐惧、彷徨、紧张、勇敢,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闪光点。

文学像一面镜子,照出现实中真实的模样。在成长的旅途中,谁都曾经有过胆小如鼠的感受吧?我们如何从恐惧中走出来,又是如何成长的?或许你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共鸣。

怯懦是一种美德

古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胆小懦弱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吃亏的。可是许多胆小懦弱的人是善良的人,难道善良的人就该被欺负?

《我胆小如鼠》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杨高从小到大一直被人嘲笑胆小,最后却勇敢地拿着菜刀去砍吕前进的故事。

杨高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羊羔”,羊羔是弱小的代名词。杨高胆小如鼠的名声是如何传开的呢?这是一位老师当众宣布的。

在课堂上,老师讲到了“胆小如鼠”这个词语,问同学们是否怕老虎、怕狗、怕鹅?全班同学只有杨高全都举手,于是老师响亮地说:“胆小如鼠,说的就是杨高。”

接下来还有许多杨高胆小的事例,比如8岁不敢把身体靠在桥上,不敢到河边去,不敢爬树,12岁还怕鹅,甚至不敢与女同学打架等等。

这样的杨高自然被同学瞧不起。杨高在学校的这些经历,使我想到了自己在小学里的一件事。

七岁时,我从乡下的小学转到镇里的小学读书。在陌生的环境中,我有些胆小。上音乐课时,老师抬来一架木制钢琴放在教室里,对所有同学说:“今后谁也不许碰这台钢琴,如果碰了,就要写检讨并赔偿。”

每次课间休息时,我都离钢琴远远的。有一次同学提议在教室里踢毽子,轮到我时,我一脚踢飞了毽子,没想到毽子竟然落到了钢琴的脚架上。这下我傻眼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是我做了坏事。

“怎么办?”我吓得六神无主,后来一想,还是写检讨吧。我忐忑不安地写了检讨,把检讨交给音乐老师。老师没有严厉地批评我,轻声说:“算了,你也不是有意的,以后一定要注意。”

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这位老师没有当众批评我,保护了我的自尊心,年幼的我从此可以安心上课。

一个人是否胆小,与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杨高的父亲叮嘱他不能到河边玩,不能爬到树上去。杨高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从来没有大胆的举动。

成年后的杨高原本在工厂里当钳工,却被吕前进抢了这份工作,只能当清洁工。他干活卖力,把车间打扫得很干净,机器也擦得光亮,其他车间的人都想要他。可是这样认真工作的人却与涨工资、分房子都无缘。

反而像吕前进这样胆大不务正业、整天上班吊儿郎当的人,通过拿锉刀吓唬厂长的手段,既涨了工资,又分到了房子。

胆大与胆小简直是天壤之别。可是胆大的吕前进并非真正的胆大。有一次夜里,杨高从后面偷偷抱住吕前进。吕前进大喊“我是男人”,然后吓得拼命逃跑了。

当吕前进的胆大被杨高戳破后,吕前进恼羞成怒,对杨高进行殴打。吕前进的胆大是虚伪自私的。

余华说:“怯弱是一种美德。”因为有恐惧感和敬畏感,这种感觉让人变得越来越善良。善良的人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有一句古话:畏法度者快活。因为敬畏法律,便不敢触碰法律,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人就是自由快乐的。

因为有道德感、羞耻感,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敢攫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这样的人活得小心谨慎,活得安全安稳。

善良应带有锋芒

谁也不会想到,老实巴交的杨高的父亲会当着儿子的面,撞死了羞辱他的一群人。

杨高的父亲是一名司机,他从来不骂自己的女人和孩子,从不敢对别人发脾气。遇到要饭的乞丐,他会面带笑容给乞丐吃喝。

而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开车慢,就被人讥笑如果开车太快了,害怕自己被撞死。大家议论纷纷,杨高的胆小遗传了父亲。

为了向同学证明父亲敢闭着眼睛开车,有一次,杨高坐在父亲的汽车里,央求父亲闭上眼睛开车。父亲满足了儿子的愿望,闭上眼睛开了一会儿,差点撞上一辆拖拉机。拖拉机里的民工咒骂他们,父亲骂道“你们找死”,然后开着车跑了。

没想到一句骂人的话,引发一出悲剧。当杨高父亲的卡车抛锚时,拖拉机追了上来。十几个民工狠揍了他一顿,抢走了钱,并在他的脸上、身上撒尿。

这群人的暴力行为,点燃了杨高父亲心里的怒火。他抛开儿子,开着卡车撞上了拖拉机。几个农民工死了,还有几个在地上哼叫。卡车的方向盘刺进了杨高父亲的胸膛,鲜血把他全身都染红了。

父亲用死亡这样极端的方式表明自己不是一个胆小的人,捍卫自己的尊严,捍卫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形象。

父亲的死让杨高内心既受伤又受触动。他此前受了吕前进的殴打和侮辱,准备为自己讨回公道。他拿着菜刀准备去砍吕前进,而周围都是看热闹的人。

当杨高想起吕前进曾经帮过自己时,决定不劈他,只打一个耳光扯平,可是他反被吕前进又殴打了一顿。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让我感觉有点压抑和无奈。杨高对生命敬畏,对朋友感恩,总是记住吕前进对自己的好,所以不忍心劈下菜刀。可是吕前进对他却从无尊重,只是嘲笑和捉弄。

杨高的胆小是一种隐忍,他只想与大家和平共处,不想相互伤害。但是他的善良没有锋芒,所以不被人尊重。

许多善良的人似乎常常没有好报。电影《芳华》中的男主刘峰是文工团的男兵,承包了团里所有的脏活和累活,总是为别人着想。但是当他蒙冤后,却没有人帮他出头。

在工作中,我曾经乐于助人,帮助同事做了许多事,结果导致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多,不堪重负。

后来我读到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有不伤别人的教养,却缺少一种不被人伤害的气场。若没有人护你周全,就请在善良中带点锋芒,为自己保驾护航。你要知道,你若好到无法毫无保留,对方就坏到肆无忌惮。”

这句话提醒我,善良是有底线的,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要保持善良,也要自我保护。

此后,我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说不,当同事的要求超过自己承受的范围时,勇敢地说不,坚守了自己的底线。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不再受人际关系的困扰,工作也越来越顺手了。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保持善良并不容易,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善良。建立自信,守住界限,我们可以在自我保护中找到平衡。

善良值得被尊重,但善良要有锋芒。学会拒绝、谨慎承诺,才能得到友好地回应与对待。

一个令人敬仰的纨绔子弟

我用一个小时看完了《一个地主的死》,内心有敬仰也有悲痛。这个小说标题写地主,实际上是用两条线写故事。一条线讲述地主自己,一条线讲地主的儿子王香火。

王香火在地主心中是个正事不干,只会花钱享受的纨绔子弟。他却独自将日军引到孤岛上,救了附近的老百姓。他被日军残忍地杀死,最后日军被困死在孤岛上。

地主得知自己的儿子不能回来后心灰意冷,栽倒在粪缸里,放弃了求救的机会,死在臭气熏天的粪缸中。

小说描写了日军对中国老百姓的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日军将烂泥糊到尼姑光滑的头顶上,为她们还俗,泥浆流到尼姑脸上和身上。

日军鞭打一个63岁老太太的下身,让它红肿有弹性,不至于那么松弛,然后发泄兽性。翻译在一旁对老太太说:“太君让你返老还童。”

王香火被日军选中作为前往松篁的向导。因为他没有及时回答日军的话,被重打跪地。他的双手被日军用铁丝穿透捆绑,手上血迹斑斑,疼痛刺骨。

看到日军暴行的描写,我觉得很难受,也因此理解了作家张纯如写南京大屠杀时的感受。那种惨无人道的情景,让人的内心深受打击,深感压抑。

在前往松篁的途中,王香火看到了日军的种种暴行,决定领他们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在路上,他遇到以前他家的雇工,告诉雇工自己要引日军去孤山,每走过一处,让大伙把桥都拆掉。当他成功地将日军带到孤山时,桥已拆完。

王香火告诉日军,是自己让大伙拆掉桥的,日军就算会游泳,游到中间也会被冻死。愤怒的日军用刺刀杀死了他。

虽然地主父亲一直骂儿子为“孽子”,但是“孽子”也是父亲生活的希望。儿子的离去,让父亲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而王香火大义的行为,拯救了周围的群众。

王香火是一个有血性、有骨气的中国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活着不能丢了尊严和骨气。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尊严,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应该被尊重。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和别人的尊严,堂堂正正做人,光明正大地立于人世间。

余华为什么写这本书?

余华曾是一名牙科医生,每天拔牙八小时。他说很羡慕文化馆工作的人整天在大街上游荡,于是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文学的力量在于软化人的心灵,写作的过程直接助长了这样的力量。”“通过自己的写作认识文字的美妙和乐趣,也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感受。”余华这样说。

本书收录的几个故事是余华的成长历程。《我胆小如鼠》,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灵受到的创伤。《夏季台风》和《4月3日事件》用意识流的写法,展现少年成长中对世界的怀疑和逃离。《一个地主的死》展现了战争带给普通人的苦难,也表达了对尊严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承受着成长的痛苦。余华用敏锐的感知力理解世界,用细腻的文字告诉我们,成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活着应该有尊严。

他写下童年的恐惧与欢乐,少年时期的惶恐与紧张。在经历挫折与打击后,他获得了死里逃生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作者:海风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758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