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 ——戏曲的虚拟性表演

    戏曲是一门重写意的表现性艺术,淡化剧情的同时突出强调演员的表演。明代王骥德在《艺概》中谈到“戏剧之道,出之贵实用之贵虚”。戏曲舞台上为表现在规定情境中“上下楼”“开门”“行船”等行动时采取了虚拟程式的表演手段既给观众带来了传神的幻觉体验,又给演员在创造人物,刻画角色时带来了方便与便捷,下面我将围绕戏曲的虚拟性表演来剖析陈妙常一角的表演。

    京剧《秋江》改编自昆曲《玉臂记》送别一折讲述了尼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的爱情故事。在寺院住宿的潘必正被逼进京赴考,陈妙常得知后不顾雨天路滑下山追赶“哪管它戒律森严人潮论,急步江边我把潘郎寻”展现了一位敢于追求爱情,在当时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不顾世俗眼光,敢于劈开世俗樊笼的少女形象。 追至江边见一艄翁打舟至此陈妙常急忙唤船。寻问潘郎踪迹,张春华老师饰演的艄翁十分风趣灰谐,在问道“你与那相公相识?”陈妙常:“我与他乃是朋…”话已到嘴边又想男女有别更何况自己的身份还是尼姑,便戛然而止,此时艄翁恰合时宜风趣的按过话题“朋!船蓬还是乌蓬”稍做停顿后说道“哦哦!莫不是老汉我的斗蓬”。既打破了尴尬又塑造出一位风趣幽默的艄翁形象。

    此折戏的黄金点在于“船上”的表演,陈妙常上船时既表现陈妙常“第一次坐船”心里没底的害怕,又要表现出陈妙常急切的要追赶潘郎的矛盾心理。最终脚底一滑差点摔倒在船上,此时两位演员一上一下的蹲起,由快渐慢在简约的舞台上表现出小船在水中摇曳不定的情境。此时艄翁正欲开船,发现小船搁浅了便下水推船,不料艄翁用劲过头,小船险些失控,为在舞台上表现空间感陈妙常的念白由近至远,声音的音量也由大渐小。 在江中行舟时为表现风平浪静.演员运用了“云步”“圆场”等程式技巧,此时江上的“静”更衬托陈妙常内心焦躁的“急”。在行舟过程中发现江中一对儿鸳鸯停在江面,演员寓景于情于是借鸳鸯抒发自己对爱情向往。   

    戏曲艺术是极具诗意的,为表现行舟时采取了夸张写意的艺术手法“见桨不见船”运用程式虚拟的技术手段来丰富演员的表演,刻画人物的形象,最大程度的展现演员的形体魅力塑造出了一位勇敢追寻爱情,不顾世俗眼光的陈妙常一角。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785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