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非此》| 毁掉你的不是基因,而且你的家庭环境
英国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R.D.拉英曾说过,谈到家庭,“我们像是一个在自己没有读过也没有看过的剧扮演自己的角色,剧的情节没人知道,就连存在也只能窥视一下。这部剧的开始和结尾都超出了曾经的预想和构思。”
在《小偷家族》有这样几句话让人感触很深:
警察问小偷家族的爸爸阿治:“你让孩子去偷窃,不觉得有负罪感吗?”
爸爸阿治说:“我,没有什么别的可以教给他。”
警察对小偷家族的妈妈信代说:“孩子都是需要母亲的。”
信代说:“只有妈妈们才这么想吧,把孩子生下来就是母亲吗?”
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是的,很重要。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比起基因后天养成更重要。
在《天生非此》一书中这样写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最新研究证明,基因并非是心理特征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原因。诸如身高、相貌及眼睛颜色等生理特征的确会在基因的作用下由父母遗传给子女,而现在的研究似乎在极大程度上表明,诸如精神疾病、高智商以及内向羞涩这些特征则与子女遗传自父母的基因序列联系不大,或者可以说基本毫无关联。”
那么和什么有关联呢?
我们为什么在感受父母爱的同时,又常常隐隐地觉得委屈呢?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我讨厌我父母发脾气的样子,可悲的是长大后我猛然发现我生气时的样子和他们一模一样。
我们为什么在性情、处世方面和父母越来越像呢?
代代相传的坏脾气,容易失控的情绪,貌合神离的家庭关系,孩子为什么迎合父母,而有的父母却把孩子养成了小恶魔?
《天生非此》这本书带你回顾你的成长史,用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并给出答案。作者从自身经历开始写起,一点点引入,慢慢展开,引用我们所知的一些名人案例,通过考察、引用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向我们生动地说明了心理层面的代际相似性是由后天培养造成的。
《天生非此》的作者是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
他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包括《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赢家和数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沙发上的不列颠》。此外他也是英国国立家庭育儿协会和家庭计划慈善机构的董事。
作者在书中表明我们今天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我们与父母的身份认同及虐待等因素共同影响的,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像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世代流淌,想要改变未来,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亲爱的安德烈》
一、孩子最初的尊严与快乐便是父母给的,也是整个家庭环境营造出来的。
很多人说原生家庭父母给他们带来的阴影会伴随他们一生。他们自卑、缺爱、不相信爱情,总是付出,希望得到认可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赞扬,他们不想结婚生孩子,他们说:我们不想祸害别人,祸害我们的下一代。
在《小偷家族》中的最小演员凛只有五岁,生长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中,却因为父母经常争吵,动手打架,而受到波及。吵架后凛的妈妈经常发泄到她的身上,使她遍体鳞伤,然后妈妈再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安抚她,当她来到小偷家族,家族里的人给她买新衣服的时候,她害怕地躲在一边不停地摇头,嘴里说着不要打她。
小偷家族里另一个成员小姨亚纪原本生活在很富有的家庭中,但是当妹妹的出生后,父母所有心思都给了妹妹,所有表扬、赞赏声也给了妹妹,在她感受不到家里的温暖的时候,她离家出走了,在风俗店做兼职,并为自己起来一个名字叫“纱香”,而这个名字是自己亲妹妹的真实名字。
凛和亚纪在家里都没有感受父母给予的关怀。凛和亚纪离家出走,家人没有报警寻找,她们没有得到尊重,也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后来在警察的帮助下凛回到了原来的家中,但她依然活得小心翼翼。父母还是不停地争吵,妈妈脸上、身上又带了新伤,她伸出小手去抚慰妈妈,妈妈却让她远离自己,凛想去迎合母亲,却不敢靠近母亲,只为换回一点点的爱。她的家如同影片的结尾,在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凛忍不住向窗外望去,希望看见她想见的“家人”。
在我们一般的家庭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有时在工作中受到的怨气无处发泄的情绪便带回家,看见自己的孩子没有学习或者不如自己的心意,便把所有的怒火发泄到孩子身上,事后又后悔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心里自责不应该这么做,面对孩子时又好像犯了错误一样,便会在物质上给与补偿。就像《小偷家族》中凛的妈妈一样。
同时,也像极了很多人在生活中对人对事的态度,打了你,然后再给你一根棒棒糖。
当孩子长大后,心里会告诫自己不要成为自己父母的样子,可当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小时候遭受的委屈和诸多情绪突然跑回主脑中,使得当年的画面变得异常清晰,让怒火一发不可收拾,所有的积怨全部发泄在孩子身上,好像要加倍偿还一样。
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了情绪宣泄的垃圾桶。
所以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不服气的说:“你还不是这样,我跟你一样。”
子女变得与父母相像的主要原因是年幼儿童对父母的全然依赖性。而这种情况对养育者精神造成威胁,有时会导致他们伤害孩子。子女必须千方百计地赢得父母的关注,同时获得生存资料以满足自身需要,否则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对于子女来说,想要获取父母赞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完全复制他们的所作所为。
二、父母最好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是言传、身教及身份认同
虐待及如同房间里的光或空气,我们对它的存在太过习惯,认为他们太过理所当然,因此很难发现。——《天生非此》
言传身教我认为是智慧与行动的结合。
最常见的是我们如何教会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最容易处理不好的问题是不管是夫妻还是孩子在家庭陪伴中经常出现因为手机扰乱了一家人的生活,而这种行为习惯很快就得到了模仿与纷争。
言传是不论在积极还是消极的一面,在孩子的性格养成上,都会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响,包括良好的日常习惯、组织性思维方式、知足常乐的心态,以及那些不良的习惯和态度。
最初,孩子在婴儿期间有父母完全掌控,然而当到了孩子懂事期间父母便会引导孩子吃喝拉撒睡的正确方式和正确时间,以及如何回应家长。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家长对有些行为及语言进行鼓励,而有的地方便会大加抵制。这样孩子们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便会做些父母期望的事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获取家长的开心。
身教是孩子们近距离观察父母的个人风格、性格特征及行为模式。
父母在平时的行为举动,直接影射到孩子身上。例如:父母说话时经常吐脏字,孩子便会自学而成,甚至有的家长在听到刚会学舌的孩子能骂街的时候,居然沾沾自喜,认为孩子聪明伶俐,往往这些不良的行为便会导致孩子以后的不良发展。还有的家庭喜欢打麻将,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成年后便也经常聚集朋友打牌,甚至去赌博,还有家长出轨、吸毒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身上。
反之,有的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让亲子时间更有意义,给孩子讲绘本、陪孩子做游戏,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对一切事物充满爱心。
身份认同是孩子通过代入父母的角色来体验他们的某些方面。孩子将父母的言行代入自身,并将其当作自己本身的一面。
除了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这三种行为机制会影响孩子,虐待也是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大成因。虐待会开启绝望而强制的机制,造成子女重蹈覆辙。
虐待包括精神虐待、对精神或身体的忽视、身体虐待、体罚或者性虐待等等。
所以,孩子最好的成长方式与环境都是来自于父母,就像最初孩子拥有的安全感都是父母给的一样。
三、我们成长的环境就是爱传达的方式
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极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你受到的养育方式。这一结果令人十分振奋。对父母来说,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养育子女,那么结果也会让我们满意。——《天生非此》
《小偷家族》中凛和亚纪在自己的家长那里没有得到爱却在小偷家族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温暖,家族里的奶奶、爸爸、妈妈、儿子传递出对她们的爱。
信代妈妈对凛说:“被打,并不是凛做错了什么,说喜欢你才会打你,那是骗人的,要是喜欢你的话,就像我这样。”信代妈妈紧紧地拥着凛,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凛为她擦去了眼角流下的眼泪。
所以就像信代问警察的那句话,“把孩子生下来就是母亲吗?”
家是一个传递爱的地方,而不是父母发泄情绪的地方,更不是制造各种负能量及消极情绪输出给孩子,亦或者让孩子去承受各种暴力,来让自己一时痛快。
而这些负能量往往都会聚集在孩子身上,如同复制一般,等到有一天由你的孩子演绎出来,一模一样的情景如同基因带出的一样,无法分辨。
在我们的成长中,我们渴望得到爱,吸收爱,并把爱传递下去。有很多的家庭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家里却能感受到每个人散发出浓浓的爱,照亮了整个屋子,温暖屋里的每个人。而有的家庭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家里却让人感觉一种冷清、一种空荡寂寥,因为缺少了爱。
结语: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次妈妈和朋友们聊天,我说希望以后“能和自己的孩子成为好朋友”,结果受到了朋友们的集体嘲笑。”
多美的一句话,只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和孩子成为朋友,不断地互相给予尊重、传递温暖、可以互相依赖、也可以互相鼓励、爱像一道光,照亮全世界。
在现在很多的亲子关系中,你会听到这样的话:你现在的样子就是你孩子未来的样子。
所以,家长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往往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我们一起生活的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
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给予我们积极正面的引导,建立和谐有爱的亲密关系,教会我们各种技能的同时,父母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
《天生非此》的作者告诉你,家是爱传递的地方……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