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知府王佐之浙江碑帖考

文/朱思宇

圣贤像赞

        圣贤像赞,宋高宗御制孔子与七十二弟子像赞,在浙江仁和县学,又有五经石刻。末有秦桧记,宣德中御史常熟天讷巡按至浙,磨去桧作,而自题其後云。

胡安定像

      胡安定像,胡安定先生名瑗,字翼之,教授苏湖,在湖州书院。此书院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是当时湖州知州孙觉为纪念其师胡瑗而奏请朝廷创立的,先是胡瑷祠,后改为湖州安定书院。

碧澜

      碧澜,二大字,趙子昂书,在湖州府前公馆亭上。湖州碧澜堂,宋陈尧佐作诗云:苕溪清浅霅溪斜,碧玉光寒照万家;谁向月明终夜听,洞庭渔笛隔芦花。

天宁万夀禅寺

      天宁万夀禅寺,六大字,赵孟頫书,在湖州云居山。

棠邑令费凤碑

        棠邑令费凤碑,熹平六年,隶释文言文,在湖州府。

梁相费泛碑

      梁相费泛碑,又称汉梁相费府君碑,在湖州府。

东岳行宫记

      东岳行宫记,全称长兴州修建东岳行宫记。碑高1.98米,宽1.21米,厚0.235米。元湖州总管孟淳作,趙子昂行书,在长兴县西五里。现置于长兴县博物馆碑亭内。

射堂记

      射堂记,唐代宗大历十二年颜真卿书,在湖州长兴县。射堂者,吾湖古教场厅事也。六一题跋云,鲁公在湖州所书,刻于石者,余家集录多得之,今仆射相公,笔法精妙,为予称颜氏书射堂记最佳。

十二石柱记

      十二石柱记,湖州諸縣,凡境内山川、陵墓、古迹皆入记,刊之石柱,故名,又名吴兴地记,可谓湖州地方志。石于清初佚,现存文字收录于《颜鲁公集》。在天宁寺前,俱断碎,今存六柱,所記殘缺不見年月及書撰姓名,笔画奇伟,相传为颜鲁公真卿書也,湖州府城梓阳山刻。石柱記,舊在杼山,今在墨妙亭。

圣井铭并序碑

      圣井铭并序碑,碑,高0.92米,宽1.47米,文21行,行16字,归有光撰文,吴承恩行楷,明隆庆元年立。原置长兴县东9里广惠寺圣井旁。现存于长兴县博物馆。

梦鼎堂记碑

      梦鼎堂记碑,上端残损,残高1.48米,宽0.57米,文17行,行34字,归有光撰文,吴承恩行楷,明隆庆元年立 。现存于长兴县博物馆。

元祖考处士赵公圹志碑

      元祖考处士赵公圹志碑。长方形,青石质,正面磨光,背面凹凸;通高70厘米、宽43厘米;碑额为阴刻篆书“祖考处士赵公圹志”八字;正文为阴刻楷书,共计17列、409字;落款为阴刻楷书“契生赐同进士出身将仕郎湖州录事吴撰填讳;承务郎平江路吴县陈恕可篆通。”现藏安吉县博物馆。

大光和尚神异碑

      大光和尚神异碑,太和七年(833年)刺越州(今绍兴)时,撰《大光和尚神异碑》,托湖州刺史敬昕建立于南太湖主峰弁山东麓法华寺,又名白雀寺。在现湖州市南太湖新区白雀村杨白线。

三癸亭

      三癸亭, 唐大历八年十月二十一日, 湖州刺史颜真卿,于浙江乌程杼山,为处士陆羽所建,因成于时间为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故而得名。。颜公真卿并题杼山癸亭得暮字: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前者虽登攀,淹留恨晨暮。及兹纡胜引,曾是美无度;歘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高贤能创物,疏凿皆有趣;不越方丈间,居然云霄遇。巍峨倚脩岫,旷望临古渡;左右苔石攒,低昂桂枝蠹。山僧狎猿狖,巢鸟来枳椇;俯视何楷台,傍瞻戴颙路。迟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树。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八棱柱,胡季良楷书,供养人题记,唐中和四年(884年), 立于湖州龙兴寺,又存于湖州竹墩村潮音庵。沈秉成从家乡移到苏州耦园藏书楼鲽砚庐,后归友人潘承弼。潘氏存于浙江图书馆,又置于孤山文澜阁,后归西湖博物馆,即今浙江省博物馆。

放生池碑

      放生池碑,又称《天下放生池碑铭》,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刻,颜真卿真书,在湖州长兴县。原刻已佚,现存留元刚《忠义堂帖》者,仅《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及《乞御题恩敕批答碑阴记》二帖。《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自署立于大历九年(774年)七月二十七日。刻帖,楷书,表记一篇。35.6×16.5厘米。凡190行,行2至5字不等。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拓本,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妙喜寺碑

      妙喜寺碑,全称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乃唐颜鲁公真卿所作,在湖州府。

西亭记

      西亭记,全称为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唐大历十二年(777)颜真卿楷书,在湖州府。现由林霄、陈钦夫妇及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捐赠原石残碑,左侧残高112厘米,右侧残高133厘米,宽约95.5厘米,厚约40厘米。石灰岩质,据复原推测,全碑原高应有270多厘米。藏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姨母帖

      姨母帖,王羲之手札,乃王公羲之为书蒙之师卫夫人逝世而悲书。原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张怀灌《书断》言: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交叶;或区分而气运,似两井之通泉。清杨守敬云: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

吴兴帖

      吴兴帖,王献之书,拓本。11行,106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释文:吾十一日发吴兴,违远兄、姊,感恋无喻。庆等别,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经感极顿,忧驰益深。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反侧!余可行未?东动静不宁。吾宜速吴,与丞别。兄进,犹恋,罔劳,亦极恶,驰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复华、姜疏。比来得直疏,故恶。故云当视华也。汝儿女并可不?

干禄字书

      干禄字书,唐大历九年 (774),正月初七,颜真卿正书伯父元孙 《干禄字书》,立于湖州刺史院东厅。颜真卿自幼丧父,由伯父颜元孙抚养长大,而 《干禄字书》 正是颜元孙所作。颜真卿书 《干禄字书》 时巳六十六岁,通篇楷书,十分谨严;文中注释近于小楷,比较少见,笔力精劲,持重而不局促,舒和而含劲气,乃尽鲁公笔意也。现有拓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湖州帖

      湖州帖,亦称江外帖,传为唐颜真卿大历十年(775年)所作。著录首见《宣和书谱》。徐邦达根据用笔侧媚多姿,无颜书中锋多屋漏痕意,而和米芾行书接近。从书体上看,可以定为米书。27.6厘米,横50.2厘米 ,加粉砑光竹料纸,宋人仿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黄帝祠宇

      黄帝祠宇,四个大字,唐李阳冰篆书,在处州缙云县仙都黄帝祠。今见黄帝祠宇残碑,高0.8米,宽1米,厚0.12米,字径约38×70厘米,在缙云县城隍庙内。黄帝祠宇原碑,四字径二尺,上有李阳冰三字,径三寸六分,皆篆书,丹阳葛蒙勒石六字正书,径二寸五分,结体遒紧,笔力雄伟。上世纪八十年代,缙云县文史员重刻复制黄帝祠宇碑一通,现存于缙云县博物馆。

处州孔子庙碑

      处州重刊孔子庙碑,唐元和十五年(820)韩愈撰文;宋嘉定十七年(1224)陈孔硕重书,王梦龙重立;明嘉靖二年(1523)王俸校补,陈一新摹刻。碑高1.62米,宽0.76米,碑额篆书,碑文篆书,分四段,第一、二段各18行,第三段17行,每行9字,第四段17行,每行8字,加注明嘉靖二年(1523)王俸校补、陈一新摹刻2行,碑文蚀去73字。在丽水市博物馆。

通济堰二碑

      通济堰二碑,一为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丽水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碑;二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在处州丽水莲都。

时思寺碑

      时思道场,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基伯温书额,在处州景宁县时思寺。

      时思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原是梅元员的守墓庐。此寺坐西朝东,由山门、钟楼、大殿、三清殿、马仙宫、梅氏宗祠等组成,总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据《梅氏宗谱》记载:该地梅开,有子元员,幼年六岁,能守祖墓,三年不离。地方官为了表彰其孝德,逐级转奏。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降旨礼部,旌表元员为“孝童”,守墓庐为时思院。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基书额“时思道场”。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为时思寺。

梅氏宗祠

        寺里梅氏宗祠,无鸟雀作窝,无蜘蛛结网,无尘土落户,无一铆一钉,此乃四无神奇之地,至今成谜不解。周边群山耸峙,沐鹤溪直泻深谷,百仞飞瀑,名曰雪花港。彼岸狮山,近临石马潜湾、龙舌喷珠、北有巨杉、山门内两株古柏等,与时思寺混然天成,合称大燃八景,曾被誉为雾中桃园。在今丽水市景宁县大漈乡西二村白象山。

吏隐山诸石刻

      吏隐山诸石刻。李阳冰当遊眺之所,诗文多刻于石,其山窪尊上有四,并周回四丈,留题篆刻于石者甚多。黄帝祠宇,四大字在吏隐山;鼎湖,二大字在仙都山;缙雲縣,三大字在縣衙门石碑;缙雲縣學,四大字在孔子庙縣学。缙雲縣令李阳冰篆书。

吏隐山

        吏隐山,三大字,楷书,在处州缙云县治东北五十步,又名洼尊山,因唐县令李阳冰公暇退居于此,故而名曰吏隐,又撰有洼尊铭。现位于原缙云实验中学后山岩壁,字径52×52厘米,楷书,直写,无落款。

忘归台铭

      忘归台铭,李阳冰篆书,在缙云县吏隠山忘归台。其忘归台铭文:叠嶂加抱,中心翠微;隔山见川,沟塍如棋;环溪石林,春迷四时;曲成吏隐,可以忘归。

      据《栝苍汇记》载:“李阳冰在吏隐山,……作铭刻于石……,吏隐山巅有忘归台,李阳冰撰铭并篆。

        现位于“吏隐山”三字的北侧石壁上,有一处篆书石刻,字径12~8厘米,面积达240厘米×120厘米,约200余字。因年代久远,风吹雨淋,字口刻的较浅,线条又细,现已十分模糊,很难辩清。大多数认为此题刻即忘归台铭,是否李阳冰原迹,还需进一步考证。

仙都摩崖题记

      仙都摩崖题记。倪翁洞三字,唐李阳冰篆书;铁城二大字,明郝敬榜书;旭山二大字,明樊问德榜书;鼎湖胜迹四大字,明常居敬榜书;枕流漱石四大字,明龚勉榜书;仙都二大字,当代沙孟海榜书;问渔亭三字,民国楼村隶书。在丽水缙云仙都山。

倪翁洞

      倪翁洞,三大字,李阳冰篆书,在处州缙云县东半里。传说此洞曾是越国八大夫之一,乃老子之徒及范蠡之师,助越灭吴后的计倪,便隐居于此。

        倪翁洞三大字,今于缙云仙都风景区初阳山初阳谷洞口凭虚阁下大石块上,朝南。直写一行,字径45厘米,幅大50厘米×170厘米,左下方所刻“唐李阳冰题”五字,为后人补款,“倪翁洞”三大字已遭遇损坏,要注意防范保护。明刑部尚书李鋕(号旭山)和御史樊献科(号斗山),也曾先后隐居于此。

      据清阮元《两浙金石志》记:倪翁洞,刻字在处州缙云县,篆书三字,字高二尺,广八尺。在篆书三字左下,有“过仙都访……会稽……”题名,右下有“王瑜,中玉”题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将原刻在平面的“倪翁洞”题字削改成挂轴式浮雕,其左右题名已不存,保存此状至今。倪翁洞三大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仙都摩崖题记摩崖重中之重,弥足珍贵,须加强防范保护。

崇祀名贤

      崇祀名贤,石刻残铭,于倪翁洞内石壁上。明万历元年(1573)立,由铁面御史樊献科撰文、缙云知县梅淳题额、孔文同书写。上面刻有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山中宰相陶弘景、唐代书家李阳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宋代大学士潜说友,明朝知县李时孚等,皆是来过仙都修行旅居的知名大家。

独峰书院

        宋淳熙壬寅年(1182),晦庵朱熹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州太守唐仲友未报,八月二十二日巡历到缙云县,倘徉于仙都山,以伺朝旨,有:于此藏修,之语。同时,作《追和徐氏山居韵》七绝一首: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坊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并在此开堂授课,畅谈理学,答人所问。淳熙十年(1183)一月,朱熹主管台州崇道观,从崇安赴台州途中,再次路过缙云并授经讲学。朱熹离开后,其学生在此建造读书堂于仙都岩。

      宋嘉定年间,在青田进士叶嗣昌提议下,人们在鼎湖峰对面的伏虎岩下创建礼殿,作为讲贯之所,以示纪念。宋咸淳三年(1267),缙云进士户部尚书潜说友拨款扩建,名曰独峰书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缙云知县何乃容改址在好山脚下的“晦庵先生弥节于此”之处重建独峰书院。

      该书院占地1200平方米,核心部分为三间三进,左右厢房二十间,南北对称,由卷洞圆门和小门相连。其间花园、天井、围廊浑然一体,属晚清建筑风格。院内有椤木石楠、银杏、桂树、山茶、金钱松、芭蕉等名花名木。院内展览以纪念朱熹为中心,并陈列仙都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以及仙都恐龙化石图片,供游客观赏、品味。

濑仙访斗山题诗

      濑仙访斗山题诗,其摩崖残石现保存于独峰书院。书院位居好山之麓,面临独峰好溪,山屏水障,藏精聚气,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讲学纪念地。可谓缙云兴地脉,焕人文的古圣先贤文化思想培教中心。

阮客洞诗

      阮客洞诗,有石室镌李阳冰诗,在处州缙云县东九十里。

初阳谷

      初阳谷,三大字,楷书,在处州缙云县仙都山。

隐真洞

      隐真洞刘先生塑像赞,隐真洞其碑见存,在处州缙云县东二十八里。

崇福寺记碑

      崇福寺记碑,全称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延祐五年(1318年)沙门明本撰文;赵公文敏延祐六年夏竭告归吴兴,遂不复出。延祐七年(1320)正月,时年67岁的赵公孟頫,因其与夫人管道升一起皈依佛门的明本师父所请,故为其碑行楷书丹并篆额;归乡三年后,即英宗至治元年(1322),赵孟頫逝世,终年69岁。

        其寺先由宋参知政事何澹在山上建万象楼而得名;次元朝元贞元年(1295),僧行英改万象楼为万象庵;后元大德十年(1306)改为崇福寺。

      碑高八尺五寸,广四尺,凡十九行,行三十八字,行书经一寸四分,篆额九字,长三寸五分;碑阴刻明万历间重建碑,屠隆撰,郡布衣林芝书,书法秀绝,故拓文敏碑者必兼及之。原碑立于丽水老城西边万象山崇福寺旁一览亭内,亭久已毁,碑抗战期间还存寺下洞天楼内,现下落不明,仅存拓片。元赵孟頫《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刻拓片,拓片缺篆额部分,今藏于丽水市博物馆。

神道碑

      神道碑,有唐赠歙州刺史叶公,李邕撰,韩择木八分书,其石运自霅川击之铿然有声,在处州丽水城北一百二里冲真观中。

追魂碑

      追魂碑,亦称叶有道碑,又称叶国重碑,还称丁丁碑,全称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唐李邕撰文并行书。世传玄宗时,李邕为处州刺史。因以词翰名世,法善求邕为其祖有道先生国重作碑,邕从之。文成,并请书,弗许。一夕梦法善,请曰:向辱雄文,光贲泉壤,敢再求书。邕喜而为书,未竟,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法善刻毕,持墨本往谢,邕惊曰:始以为梦,乃真耶!因法善求邕书,不可得,夜追其魂书之,俗谓之追魂碑。原碑在处州松阳永宁观。现有明刻拓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故宫博物院。

喷雪

      喷雪二字,摩崖阴刻,宋苏轼题,在处州云和县城东三公里处睦田村狮山狮乳泉井额上。相传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狮山普仁寺僧凿岩为井,井长 1米,宽1.4米,深0.3米,清泉从石缝中流出为乳白色,故名狮乳泉。

孔子庙记

      孔子庙记,唐元和中刺史李蘩,建孔子庙;韩愈为之碑,杜牧书其隂碑,遭乱不存;宣和中知州黄葆光模刻于学,而碑隂犹阙。在处州府学。

开悟之寺

      开悟之寺,大唐李邕书,在处州龙泉之荐福院。

送行记

      送行记,贞元中李铝为刺史朝士之赠行者二十三人石刻,今存。在处州府。

隐难记

      隐难记,唐青田县尉杨光于作,言袁晁黄巢之乱,民避难于此获免者甚众,在处州丽水城北六十里之东岩大畧。

好道庙碑

        好道庙碑,唐大中十年刺史叚成式作庙记,今存。在处州丽水城东十里。

司马墓碑

      司马墓碑,干符二年,司马陈松卒葬于此,碑及铭记并任省公文。在处州丽水城西四十里期山下。

夫子庙记

      夫子庙记,上元元年缙云县令李阳冰修文宣王庙,换夫子之容貌,増侍立之九人,其余六十二子图于屋壁。据阳冰记云:增侍立之九人,盖独顔回坐,而余九人为立像矣。在处州缙云县。

天庆观铜钟铭

      天庆观铜钟铭,阳文正书,其中一区为阴刻。铭文中有款识、疏文、处州郡县文武职官及舍钱人姓名。 该钟双龙钮,钟形上小下大圆椎体,葵花口,钟身以凸棱线划分为十二区。青铜质,合模铸造而成。现藏于丽水市博物馆。

城隍庙碑

  城隍庙碑,又称缙云县城隍庙记碑,唐乾元二年(759)刻,李阳冰于本县城隍祈雨,有应而后撰文并书。石碑上圆下方,高五尺三寸,广三尺五寸,篆书八行,每行十一字,末行九字,字体瘦长,字高不足三寸,宽二寸余。在处州缙云县城隍庙。

      宋宣和间,战乱四起,刀兵所及,原碑殘缺断裂,殆不可读。现存为宋宣和五年(1123)十月缙云县令吴延年取用民间纸本重新勒石刊刻,保存得颇为完整,惟题记下面立石人的官爵姓名缺蚀三字。碑中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辩,只可惜右下角有五个字损毁较严重,右上角碑身有缺损,暂用铁箍加固。此碑置立于缙云县博物馆碑廊,其书瘦劲通神,中锋行笔,结体委婉自如,有翻刻本传世。

      碑之释文:城隍神,祀典无之,吴越有之。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与耆耋群吏,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

      碑左侧楷书跋句云:唐乾元中李阳冰尝宰是邑,邑西山之巅有城隍祠,碑刻实所为记与篆也,阳冰以篆冠今古,而人争欲得之,昨缘寇攘殘缺断裂,殆不可读,偶得纸本于民间,遂命工重勒诸石,庶广其传,亦足以传之不朽也。大宋宣和五年岁次癸卯十月朔,承信郎就差权处州缙云县尉周明迪、功郎就差处州缙云县主簿费季文、将仕郎处州缙云县丞史良翰、文林郎就差处州缙云县令管句劝农公事吴延年立。

七观帖

      趙子昂小楷最妙,末有元学士袁文清公桷题跋。在宁波府。

兰亭禊图

      王右军《兰亭序》,李龙眠画《流觞曲水图》,后有廬陵曾宏父考究并跋,在山阴。

赤松篆书

      赤松山,三大字;赤松宫,三大字;北山,二大字,在智者寺;天清地宁,四大字,在光孝观;此均李阳冰篆书于金华府。

孔子画像碑

      又称先圣遗像碑,其上的孔子画像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作,衣冠佩剑,有温而厉,威而不锰,恭而安之,天揖之势,万世师表。画像名为先圣遗像,上有篆书: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在南孔圣地衢州孔庙。

徐偃王庙碑

      隶书,在兰溪。现存残碑拓片在衢州市博物馆。

兜率寺碑

      碑阳为邵明撰于唐咸通九年(868年),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重刻的《太傅胡公置寺记》;碑阴为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刻的《兜率寺开堂疏》。此碑记载了唐末五代,前蜀著名画家、诗僧贯休(832-912)出家地,兜率禅寺的创建过程,原名和安寺,

始建于晋义熙二年(406年),后改兜率寺,原碑立于寺内,寺废后被移至胡氏宗祠。现存兰溪生塘胡村胡氏宗祠。

严陵祠堂记

      严陵祠堂记,宋范文正公作严光祠堂记,在严州府桐庐县钓台。该钓台乃东汉古迹之一,因东汉时期著名隐士严子陵曾隐居于此而名,严子陵一生不慕富贵、不图名利,高风亮节,不乏文人墨客赋诗赞美其品格。其严陵祠堂记,就是当年范公仲淹,为修建严光祠堂,而书写的严陵记文。称赞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今杭州市桐庐县严子陵钓台,即桐庐县城以南约13公里处的富春江西岸。

杭州府治记

      杭州府治,旧在鳯凰山之右。至和元年,郡守孙沔重建,蔡端明防撰记并书,刻石于门之右,今石刻在和宁门内。

佑圣观重建玄武殿碑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李璋刻,元明善撰,赵孟頫书并篆额,碑文楷书,32行,行53字,字径1.8厘米,高216厘米,宽114.7厘米,厚31.5厘米,碑石完整,碑下沿字迹多泐损。在杭州碑林。 

田亩座标计量碑

      刻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此碑分5列书写,第1列的1至24行与第5列的下面,风化剥蚀严重。碑记湖州路、常州路田亩座标及数量,碑题残损。高184厘米,宽111厘米,厚27.5厘米。在杭州碑林。

西湖书院重整书目记碑

      元泰定元年(1324年)刻立,此碑正文上方有篆额,左上角残缺,中上部一大块剥蚀无字。高185厘米,宽106厘米,厚26厘米,陈袤撰,张庆孙书,楷书,22行,行13字。在杭州碑林。

 

安晚轩记碑

      元元统三年(1335年)陈旅撰并书,陈瑞刻,赵世延篆额,额左右仿汉山阴画像碑,刻麟凤二像。高152.5厘米,宽78.5厘米,厚20.5厘米。碑文为楷书,20行,行35字,字径2厘米,碑石完整,碑面略有剥蚀,碑记真人孙益谦建轩四楹,名安晚,以度晚年。在杭州碑林。

元加孔子号诏碑

      元至元二年(1336年)刻,碑额刻“诏旨”两篆字,篆额下刻2列。今碑面多裂痕,剥蚀严重,碑文缺损,能辨认者约120字。高190厘米,宽111.5厘米,厚27厘米。在杭州碑林。 

里域河庙柳神之记碑

        元至正二年(1342年)刻,李康寿撰文,赵本书,姜杲篆额,碑文行楷,20行,行45字,字径2厘米,高155.5厘米,宽79.5厘米,厚21厘米,碑石完整,碑面多风化剥蚀,部分字迹泐损。此碑记载杭州皋亭山西河庙柳神,聪明正直,使所在一方庶民普受其德。此碑为双面碑,碑阴刻《北社田土文凭》,碑额7字行草书,碑文与碑阳同书体。在杭州碑林。

 

武林弭灾之记碑

      元至正三年(1343年)谢文炳刻,杨维祯撰文,陈遘书,班惟志篆额,楷书,16行,行40字,字径3厘米。高200厘米,宽82厘米,厚21.5厘米。碑记元至正三年杭城灭火之经过,《武林坊巷志》载有此碑,碑名为《江浙廉坊司弭灾记》。《寰宇访碑录》所载碑名与今同。在杭州碑林。

 

西湖书院重修大成殿记碑

        元至元二年(1336年)刻,陈泌撰。碑上方篆额碑名10字,其下碑文22行,行31字,楷书,无书者姓名。高201厘米,宽114厘米,厚27厘米,此碑断为二,除少数字残损外,文字清晰。在杭州碑林。 

太上感应灵篇碑

      元至正壬辰(1352年)刻,楷书,纵16列,每列行字俱不等,字的大小和行列交错,大字多为原文,小字则为注释,前14列为太上感应灵篇,15、16列为仇远、陈君实、朱贞白3篇跋文。高129厘米,宽103厘米,厚26厘米,此碑篆额横列,碑文字迹多泐损。碑自12列以下残缺。在杭州碑林。

 

杭州路重建庙学碑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范伯仁刻,王大本撰文,康里庆童书。碑额8字,2行,行4字,周伯琦篆;碑文31行,行54字,楷书,字径3.5厘米,通高314厘米,宽142.5厘米,厚34.5厘米,其中碑额高79厘米,碑石完整,文字清晰,记杭州路庙学兴废之事。在杭州碑林。

  

仁和县改建儒学记碑

      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刻立,魏骥撰,王荣书,高166厘米,宽96厘米,厚25厘米。记述监察御史阎鼐巡按浙江,以仁和县学东接按察司,西连其司之囹圄,讯拷呼号之声影响学习,寻得郡城西南贡院旧址,改建成仁和儒学之事。在杭州碑林。

南宋太学石经

      由宋高宗赵构及皇后吴氏用楷书写成的,是全国现存众多石经中唯一由皇帝御笔亲书的石经。石经原立于南宋仁和县学,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连同宋高宗御题圣贤图赞画像刻石,宋理宗道统十三赞等南宋古物一并移入杭州府学。现存于杭州文庙。

岳飞像

      宋忠臣鄂武穆王飞,字鹏举,中兴名将也,庙号忠烈,改谥忠武。在杭州祠中。

表忠观碑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十月,杭州知州赵有感于吴越王钱缪有功于后世,遂报请朝廷,将“妙因院”废寺改建而为“表忠观”,并让观中道士看护钱氏家族坟庙,供奉钱氏三世五代国王,即武肃王钱镠、文穆王元瓘、忠献王弘佐、忠逊王弘倧、忠懿王弘俶,于五王殿。次年,即元丰元年(1078)八月,表忠观落成之际,赵派人前来徐州,请苏轼撰写碑文,于是,就有了四石八面,共850字的《表忠观碑》。苏东坡对钱镠倍加赞扬,其碑文赞曰:“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既覆其族,延及于无辜之民,罔有孓遗。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在杭州西湖东滨。

      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宋高宗赵构将自己书写的石经竖立在都城临安太学,同时看中了苏轼的《表忠观碑》,于是下诏将表忠观碑的四块重约三吨的巨石移置到太学内,作为御书石经之陪衬。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浙江总督胡宗宪在涌金门外的灵芝废寺(今柳浪闻莺内)重建表忠观,因宋石残泐,杭州郡守陈柯依据原碑,重刻表忠观碑,立于观内右廊。明代重建的表忠观内,塑有三代五位钱王的像。而宋刻旧碑仍在府学。清代以后,表忠观即被称为“钱王祠”。

      宋刻表忠观碑早已碎毁,现仅剩下明刻的三块碑石,后被移入杭州碑林。2003年,钱王祠重建。明刻表忠观碑复又从杭州碑林移置到钱王祠内至今。

此碑文脱胎于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以清雄二字概括,为苏东坡四大名碑之首。元丰元年立石,苏轼撰文并书丹,存有蒋君鄰所藏碑帖,拓纸均高40厘米、宽60厘米,藏拓扬州市图书馆。

清嘉庆训谕碑

      清代嘉庆十年由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志伊和江苏学政莫晋联名奉谕镌刻训谕碑。现存于江阴文庙。

嘉兴路儒学碑

  赵子昂书,牟巚记,在嘉兴府学。

宋译楞严咒

        开宝二年己巳嵗闰五月日,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建在灵隠寺前石塔上,名大佛顶陀罗尼,与今异。在杭州灵隠寺。

杭州刺史裴惓碑

  开元三年,族子子余撰,孙令行书,卢晓八分书题额。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刻石

      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刻立,北宋李公麟画像,南宋高宗赵构撰文并书,原石立于南宋太学。原为15石连刻,现第十石缺,第十四石残半。碑石尺寸相同,均高44.5厘米,宽125厘米,厚20厘米。原石刻73人,今存65人,孔子为坐像,弟子均为立像。每像右上或左上刻像主的姓名、字、本籍及赠号,下刻宋高宗撰四言八句赞词,惟孔子赞为四言十二句。《高宗御制孔子像赞并序》:至圣文宣王孔丘,字仲尼,鲁人。开元二十七年制,追谥为宣王。朕自睦邻息兵,首开学校,教养多士,以遂忠良。继幸太学,延见诸生,济济在庭,意甚嘉之。因作文宣王赞,机政余间。历叙颜回而下七十二人,亦为制赞。用广列圣崇儒右文之声,复知师弟子间纓弁森森、覃精绎思之训,其于治道心庶几焉。大哉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志则春秋,道由忠恕。贤于尧舜,日月其誉。惟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圣仪,海宇聿崇。末石刻明代吴讷题跋21行及清人附记5行。现存浙江杭州孔庙碑林。

天童宏智老人像育王妙喜宗杲赞碑

      绍兴二十八年(1158)刻立,此碑为双面碑,碑阳下方所绘僧人,正是宏智正觉禅师,上方的像赞作者为大慧宗杲禅师。碑阴有额“东谷无尽灯碑”,所记内容为浙江上虞、江苏泰州信众捐资,在宏智塔前及佛前置无尽灯,以为自己求平安,为亡者求超度。在宁波天童寺。

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碑

      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宋故宏智禪師妙光塔銘有敘;明州状元张孝祥书,周葵撰文,贺允中篆盖;七月望日住持嗣祖法姪比丘宗珏立石 ,四明陳奇陳曦模刊。碑阴刻清牧云禅师所书“渊默雷声”四大字。原碑藏宁波古天童寺。

五代布袋和尚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雪窦乃弥勒应化之地,殿内建筑应有别于他寺,独建弥勒殿,此乃为大慈弥勒菩萨道场。宋代仁宗皇帝梦游雪窦山,理宗皇帝题字“应梦名山”,雪窦寺住持广闻禅师刻石筑亭于寺南,名“御书亭”。有陆上天台,海上蓬莱之美誉。在宁波雪窦寺。

三老讳字忌日碑

        高九十厘米,宽四十五厘米,隶书。文分四列,列四、五、六行不等,行七至九字不等。此碑记录了汉代某家族中祖孙三代的名字(讳字)和祖、父辈逝世的日子(忌日)。所记“三老”为汉代的一个官名,即掌管教化的乡官。虽无实权,但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全碑通计二百十七字,笔画浑厚遒劲,书体介于篆隶之间,经考证,《三老讳字忌日碑》立碑年代为东汉建武年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浙江第一碑,成了杭州孤山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

山海奇观

      四大字,明代万历庚寅年(1590年)春总兵侯继高所题。楷体,分两行直书,苍劲有力,气势磅礴。落款为“大明万历庚寅春都督侯继高统率临观把总陈九思,听用守备宋大斌,游哨把总詹斌、陈梦斗等督汛于此”。在舟山枸杞岛五里碑石上。

海天佛国

        四大字,每字一米见方,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抗倭名将侯继高所题。石上还有“云扶石”,旁有“云海”“别有天地”等摩崖石刻,其题者无考。在舟山普陀山香云路旁巨石上。

入三摩地碑

      消除一切杂念,归心如一。明崇祯三年(1630年)阳春,身为礼部尚书的董其昌,扬帆过海,履足普陀山,宿白华庵。恰逢盘陀庵内住持性珠法师筹资修筑的五里长莲花石妙庄严路竣工,董其昌欣然为其撰写了千字路碑,赞颂性珠法师功德,并题勒“入三摩地”碑,直书楷体阴刻,植于路口,笔法洗练,苍劲有力。在舟山普陀山妙庄严路口。

山海大观

      四大字,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字径高0.64米,宽0.55米,直书,楷书阴刻。苍劲有力,引人注目。款署“定海总镇左督蓝理书”。在舟山普陀山南的南山石上。

谭纶画像碑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临海知县黄诰、耆民杨景威等所立,高218、宽108、厚13厘米。篆额:前郡太守谭公画像。题赞:总计142字,简述了谭纶有大功于东南,民思其德……因谋公像于堂,人人得以摩归户祝之的前因后果。画像:谭纶坐像和侍者,画面采用白描阴刻的手法,谭纶头戴乌纱帽,身穿官服而居中端坐。左右二侍者,左年老的持剑,右年青的捧印。琢工精细而有条不紊,人像眉目清晰,姿态各异,衣褶线条流畅,实为古碑刻中的精品。在临海市东湖小瀛洲石刻碑林。

戚继光表功碑

      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何宠、包应鳞等五十五人立,高220、宽94、厚9厘米。时任广西左布政使的临海王宗沐篆额:大参戎南塘戚公表功记。状元临海秦鸣雷撰文,传胪陈锡书丹。碑文歌颂了戚继光以身作则,号令严明,在抗倭战争中:心在国家,而身先士卒;勇不畏难,而谋善料敌之丰功伟绩。在临海市东湖小瀛洲石刻碑林。

会稽刻石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嬴政出游巡狩会稽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始皇登临会稽,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以小篆书之,刻此石立碑。刻石结字匀称,笔致工整,是掌握小篆结体的最重要法帖。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现存本均为元刻本的翻刻和再翻刻。几经翻刻,会稽刻石的外表仪态已偏于圆整规范,渐失秦篆之灵动活脱,除结构保持原样,原迹风韵神貌已失,与秦刻石一贯的凝重线条、雄强笔力、威严端庄、雍容朴厚的独特书风,相去甚远矣。原碑立于秦望山,在南宋前就不复存在了。后存的会稽刻石碑文,自元代申屠駉以家藏旧本摹刻,则经历了多次磨平复刻、删补增跋,现存的刻石是清代乾隆年间根据元拓本复刻的。正文为小篆,阴刻,三句一韵,每句四字,后有李亨特题跋,翁方纲题识和阮元、陈焯题名。今存绍兴会稽山大禹陵内碑廊。

孤屿

        二大字,清末诗书家方鼎锐题书,在温州江心屿巨石上。

清辉

      二大字,行楷,清字径一尺四寸五分,辉字径一尺五寸五分。建炎四年农历二月初二,御舟至江心,赵构驻跸普寂禅院,因一路逃亡,颠沛流离,现能安顿,真境现前,心艺绽放。在普寂留下“清辉”和“浴光”御笔,并改普寂禅院名龙翔寺,现为江心寺。一位天子,能在逃难中显露闲情雅致,如明代周洪谟《江心寺记》道:慕其清绝闲旷,脱市嚣于埃墟之外;遗俗累于涛浪之表,屹立水面如在镜中;月夜风晨,类非人境。从此诗意境,就不难理解了。清辉御笔木匾,珍藏温州博物馆。清光绪年间,温处道方鼎锐,将清辉木匾勒石翻刻成碑并题跋文,以固木匾之不保,现存温州江心寺殿东侧壁间。

曹娥碑

        元嘉元年(151年),上虞县令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由邯郸淳作文,刻石立碑,以彰孝烈。碑之既立,加以文辞妙绝,自引得凭吊者如云似潮。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其时著名学者蔡邕,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蔡邕辞世,八字成谜,观者不解其意。后到三国,曹操与杨修同拜曹娥庙,杨修言:黄绢为绝,幼妇为妙,外孙为好,齑臼为辞。从此才以“绝妙好辞”,揭开这八字之谜,也成了中国最早的曹娥格字谜。因越州台风海啸,洪水泛滥,原碑堕江佚失,不知下落。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曹娥庙,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文存庙,又有新安吴茂先为其镌刻。三年后,王羲之去世。后世公认此作是王羲之生平最后的一幅小楷。其《曹娥碑》拓本现藏故宫博物院,王羲之小楷《曹娥碑》绢本 ,珍藏辽宁省博物馆。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北宋书法家、王安石之婿、蔡京之弟蔡卞以行书重书《孝女曹娥碑》文,立碑存庙,至今犹在。现存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孝女庙村曹娥庙。

        宣汉大成静逸先生谨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复兴共同甲辰二零二四年十月二日周三酉时朱思宇编撰于四川达州木龙书院。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823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