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白发,朝花夕拾

两年前上简书平台开始写文章,在写满一百篇后抽身而退。

现在主页上只有过往的一些痕迹,重回简书,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简书上的文章经过筛选、整理加上以前的一些零散短文,今年出版了一本“青丝白发、朝花夕拾”。

就像以前看到有的写手说,不为什么简书钻、贝呀,也不为什么身份虚名,更不为有多少粉丝。现在静静书写,将来集文成册,留下一个美好回忆。

去年十一月时的一个契机,触动了出版一本书的心思。时不待我,既然想了,又有个机会,那就去做。这个过程中费了一些时间,是因为我提了个要求,希望有专业的编辑对我的文章进行一次审稿和修改,那是付费的。这么做的原因之一,是希望自已文章的创意,文字结构能接受一次专业,全方位的审核,在长达一个多月以后,看到了编辑老师修改的文稿。

这位编辑老师确实把十二万字,八十多篇文章都检查过了,讲个细节,比如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作家须一瓜,把“她”改成了“他”。不过我并没有写错,须一瓜看着是男生的名字,其实是位女作家。

另外有几篇单独的文章合并在了一起,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在一些观点性的文章中,一些阐述论点的段落中加入了很多个“我”,不太明白,不加这个“我”,读的人难不成就不知道是谁在表达了吗?

本人的看法,有些段落的修改,让文章的流畅程度打了折扣。编辑老师给到的理由,如果要公开发行,还要修改。

文学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对峙由来己久,很多时候都是不欢而散的。双方都是主观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那些文字,所以更多的作者是抗拒修改文稿的,有时候编辑会把作者的创意改的面目全非,那么作品存在的意义就没了。

有些段落用力过猛、煸情的地方被老师弱化了,但对于习惯网络文学风格的年轻读者来说这并不算什么。本来有几篇文章,我就是模仿网络美文的写法去写的。现在回过头去看,老师的改动还是对的。文章要的是实在的内容,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应该是点到为止。

对于这次修改,我称之为“原来想涂一层粉,结果怎么感觉像被刷了一层浆糊”,当然这是最早一个个人主观的看法,自身的写作能力还是有待提升、磨练的。

今年年初,编辑老师发朋友圈,一开年全国就有二十五家报刊停刊。国家新闻出版署也下了文件,提高对于书籍出版的审稿力度和要求。我这本书算是在政策落地收紧之前赶出来了,随之而来的会是出版书籍费用的上涨和周期的拉长。

出版一本书,得经过三审三校,书号分国际和国内两种,国际书号的审稿要宽松些,不过从去年开始审检己经开始加大力度。书号和出版费用,作者要预先支费,会有规范的合同发给你签订。作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渠道,那么就不必考虑公开发行的事,对普通作者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收益。

从保持作品原创性的角度出发,要本白纸黑字的文集,不如去图文社打印一本。“踩红线”是网络文学和书籍出版的敏感问题,这个拦路虎,在网络平台就是锁文甚至封号,书籍出版,那它定稿的时间会长达一年,基至更长时间。

书籍出版的空间会继续收缩,这个是肯定的。对于热爱文学的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终极目标,一个梦想和向往。

很多年前,在往报纸投稿的年代。有过一次集文成册的机会,当时很任性的放弃了。时至今日,人已不再年少,双鬓犹见白发,因为一个契机,这个时代,有机会出了一本书。朝花夕拾,旧事重提再做。虽说有一些遗憾,还是得到了一份惊喜。

告别简书许久,蓦然回首,原来你还在这里等候,谢谢!

今日重回简书,对曾经在这里得到的肯定、帮助,谢谢!

青丝白发,朝花夕拾。字是心声,文能传情,一次成全,谢谢!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935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