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再读《正面管教》第一章
文/申培培
国庆小长假后返校,我和大部分的学生一样,不适应,只是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是不情愿,而我是因为很多事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导致心情很low,首先,一些为人处世,我太后知后觉,而且不懂语言的艺术,所以很多时候自己很被动。其次,上课有一种很强的无力感,讲题时感觉自己无力,管理时也觉得苍白。面对很多,我真的正在迷失自我,甚至连班主任的最基本技能评理都不会了,我还是把自己弄丢了,还给自己太多恐惧的枷锁。而每当这个时候,我会选择闭嘴,告诉自己,何以解忧,唯有读书,傍晚我拿起《正面管教》,开始与书籍碰撞思想。
书籍的最奇妙的地方就是,无论你什么时候打开它,好像都能产生共鸣,都会觉得相见恨晚,都会觉得是再说自己。书本第6页给出了例子,3岁的乔尼在三个不同家庭吃早饭,1号严厉的控制型妈妈,为了让孩子听话先后进行了说教(为什么要吃玉米粥)、为了玉米粥可口而加工、博取同情(你想想非洲那些快要饿死的孩子吧)、被激怒收拾一顿,一会儿妈妈就有了负疚感,这时乔尼大喊“妈妈,我的肚子饿瘪了!”,而妈妈则回应“我早就告诉过你…”她还对自己的“演讲”很满意。2号娇纵型妈妈,则对孩子的要求做到了有求必应,无论多么无理。3号“正面管教”式的妈妈,给孩子有限制的选择,如果孩子不吃,那么只是让孩子体验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且安慰道“我相信你可以撑到中午的。”而且我们要坚持走下去,因为刚开始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肯定会反弹,不会事事如意的,接受就好。
这一页让我感触颇深,也和我的很多做法不谋而合,我也喜欢这个“冷静期”,以及没有了观众发脾气也就没那么好玩儿了,而让孩子一起为问题先解决方法这一点,我做的还只是表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
还有特别共鸣的一段话就是:一个孩子可能在潜意识中认定“我是一个坏孩子”,并会继续扮演“坏”的角色;而另一个也认定自己“坏”的孩子则可能会变成一个讨好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以此来求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的爱。因此,大人更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何种长期效果,而不要被当时的短期效果所愚弄。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暗示,一定要有好的暗示。
接下来的一句话,让我想到了我侄儿: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我侄儿生活的环境就是这样子,也或者说很多孩子的生活环境都是这样子的,而这却大错特错,希望我们可以做相应的改正。
那么这本书的核心——和善而坚定,到底该怎么做呢?第一章提到和善等于尊重,绝不是娇纵,先冷静下来,再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想办法让孩子愿意和我们合作。而坚定,并不是惩罚、说教或者其他形式的控制,我们可以让孩子理解设立限制的必要性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参与限制的设立,他们就不会反抗,而是乐意遵从限制了。
或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时时刻刻做到和善而坚定,但如果心中有这几个字,我想会好很多。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