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金瓶梅》杀死了严世蕃吗?
如果排名“不忍卒读的书”,那么稳居榜单的第一的应该是《红楼梦》虽说它是四大名著;第二,应该就是《金瓶梅》。
当然,两本书都读不下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许多人天生一看书就犯困。
《红楼梦》“读不下去”的原因,应该是书中人物姓名和人物关系复杂难记,又是难啃的“大厚本头”,让人望而生畏。
而《金瓶梅》读不下去的原因只有一个,是因为它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先入为主的是部淫书,黄书。
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被流放到一座孤岛,你会带哪本书?
据说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红楼梦》,其次就是《金瓶梅》。
这清朝嘉庆年间,常州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入情处,必掩卷暝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一个多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
还是清朝,有个女子,待字闺中,沉迷读《红楼梦》,精神恍惚,废寝忘食。日子久了,遭父指摘,将书籍撕毁焚烧,女子精神崩塌,信仰瓦解,抑郁寡欢而死。
他们大概是红楼梦的情痴了,说不定前世是林黛玉或者是贾宝玉呢。——只落得,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表面上说的是,宝黛爱恨情仇,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事实上是世事一场大梦,前世因后世果的因果轮回。
比如:黛玉前世是降珠仙草,宝玉的前世则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曾经每日为绛珠仙草浇水,帮助降珠仙草灌溉而成精,修成人形,后因神瑛侍者“衔玉而生”降生贾府,降珠仙草为了报答灌溉之恩,便随其一起坠入人间,一生用眼泪来回报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
明朝最为长寿的皇帝之一嘉靖帝,明世帝朱厚熜,曾也因其“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拥护。后来,懒惰的嘉靖帝在位45年,竟然有20多年的时间不临朝视事,天天躲在后宫里悟道、炼丹、修仙,以求长生不老。
朝政大权逐渐由严嵩和严世蕃父子掌控,闹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众官员也都愤愤不平。
北宋画师张择端的旷世之作《清明上河图》,千百年来颠沛流离,几经辗转,在明朝嘉靖年间流落到都御史王忬手中。
王忬一生乐善好施,好心好意收留了流落街头的落魄书生汤臣。
哪知,竟是引狼入室。这汤臣住在王家,见色起意,对王杼的小妾,欲行不轨,王杼知道后,将其赶出家门。
当时,严嵩年事已高,权力基本上就落在他的儿子“小阁老”严世蕃的手里。汤臣怀恨在心,以怨报德,私下向严世蕃举报了王杼家里收藏了名画《清明上河图》。
为了得到这幅旷世名画,严世蕃绞尽脑汁,不惜罗列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王杼,将名画占为己有。
这就有了后来的传说故事。
嘉靖年间的某一天,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肩上背着一个褡裢,来到戒备森严,富丽堂皇的严府大门口,叩响大门上的铜环。
“快开门,我要见“小阁老”。”
看门人挡住了他,吼道:“走开,叫化子,小阁老是你想见就可以见的吗?”。
“我有宝物要献给阁老。”这个人从褡裢里取出一本书,书是手写的,很厚。
看门人一看,真是笑话,一本书算什么宝贝?坚决不放行。
献书人知道要进严府这种高门大户,总得先贿赂这些看门人。——曹娃都知道用石头代替银子收买狱卒,才能见到嫂子呢。
这个人就用银子开路,对看门人说:“我也知道自己卑贱,见不着严大人。但是,我这个宝贝,你们拿进去献给他,他不但喜欢,还会对你大加赏赐。”
看门人也知道,严世蕃虽品行不端,但他却喜欢看书。大家也都知道,严世蕃读书有个癖好,就是常用右手食指蘸着唾沫翻动书页。
严世蕃得到了这本书,翻开阅读起来,一开篇故事就十分精彩,深深吸引了好色的严世蕃。他继续往下看,出现了他喜欢的色情文字,他十分高兴,沉迷书中,大呼过瘾,并且爱不释手,边看边用右手食指沾着口水翻书。
等严世蕃不眠不休看完这本书,他就中毒身亡了。
——这部书就是《金瓶梅》。作者署名是兰陵笑笑生,兰陵显然是一个地名,笑笑生是作者的笔名。
王忬之子名字叫王世贞,他发誓要找严家父子报杀父之仇,于是化名兰陵笑笑生,并投其所好,事先把宣纸用毒药浸泡过,然后晾干,再创作小说《金瓶梅》,最后把它装在一起,并指使下人假扮乞丐,把《金瓶梅》献给严世蕃。
虽说每一页的毒素可能不是那么强烈,但是严世蕃来回地拿手指头蘸着唾沫翻篇,次数多了,毒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从慢性中毒变成最后的毒性发作,严世蕃就死掉了,王世贞大仇得报。
最早的《金瓶梅词话》跋里面说:“《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巨公寓言。盖有所刺也。”
跋里面的“世庙时”指嘉靖年间,“巨公”当然就是地位很高的官员,就说书的作者是嘉靖朝的一个政府官员,应该就是王世贞,他写的这部书是“有所指”的。
所以人们根据上面的传说故事,认定这部书的作者就是王杼的儿子,替父报仇的王世贞。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严世蕃是不是中毒而亡都不重要了,而我们老百姓朴素的愿望中,希望它是事实,毕竟:“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总是那么有趣,源远流长,从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到唐宋元明的盛世辉煌,再到近现代的变革与崛起,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籍记录着人类无数的经验和教训,凝聚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力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