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累死任上的九江知府汪秉元

作者:陈新代 编辑:冯晓晖

在九江担任父母官的历史名人很多,但这位知府却不太为人所知,只有同治《九江府志》的职官志上有其姓名的记载,其他并无片言只语的事迹介绍。然其家乡不论是县志、府志、省志却有他在九江的事迹记载。他就是汪秉元,字初甫,徽州婺源人。明万历丙辰进士,曾知南昌府,崇祯年调任九江知府。

当年时局不太平,正逢农民军张献忠的部下攻取凤阳后,又进攻黄梅、武穴,并声称要南下浔阳,浔阳城内一片惊慌。时任饶九南兵备道的王思任,在统一了领导层的思想后,决定分工,由他带领一支军队去支援黄梅和农民军作战,而知府汪秉元则负责九江城的防御。

这件事《婺源县志》和王思任的《自叙年谱》记载的是同一件事,但站的角度不同,叙述的详略、事迹也不同。如守九江遇到一个大问题是粮食不够,怎么办?王思任的说法是,劝巡抚解学龙宽心,他“月前已檄饶州借三千、南康借一千石,昨报至江浒矣。” 而婺志是说“元以忠义激劝士民,不三日,而输米谷数千计。以三之二给城守,以其余赈难民。难民欢呼,愿效死力。一时军声大振,冦遂不敢犯浔。” 两者的说法不同。但看起来婺志的说法较虚,仅凭以忠义激励,三天就可收到数以千石的米谷?

但汪秉元为守城出了大力是实。说他“昼夜巡视,至废寝食。” 以至于“坐是困瘁”,死于任上。他家乡都知道他清苦,又念其以死勤事,而把他入祀在名宦祠。对他生前为官的评价是,“居官廉不刻,慈不纵,爱民敬士,不避劳怨,生平义命自安。” 这样一位在九江效命的官员,本地史乘却毫不提及,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我们常听说,九江自古物产丰富,是个鱼米之乡。但《婺源县志》汪秉元传上却说九江“地瘠民贫”,王思任《谑菴年谱》上也说 “而江州之最贫,烦难措手者”。王思任老家浙江绍兴,汪秉元老家徽州婺源,在他们这些富裕之地看来,江州可能是贫瘠。 但其后也承认九江的商业发达,说“浔关商贾所聚,民以牙侩为生”,牙侩,原指上下牙齿的咬合,后引申为做生意买卖双方的经纪人。

江州因交通发达,海关设于此,货物商品在此大量流通集散,所谓有“米市”、“茶市”、“瓷市”等等,引起做生意的人大量在此聚集,所以有大批的本地人以“牙侩为生”。虽说法带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当时九江这里是有很多经纪人。做经纪人要熟悉市场行情,故“关役各行俱有帖”,也就是这些经纪人都有市场货物价格变动的单子。凡来本地上任的官员,都要给其送上这么一份单子。

汪秉元来任知府时,也给他送了单子。汪却不以为然,认为堂堂国家命官,不耻于去和这些牙侩搞什么商业交易。依现在的眼光看,汪秉元有些迂腐,想把一个地方搞富裕,除了提髙物产,还要搞活流通才是正道。

陈新代

【读后记】

陈老师的这篇文章不长,但挖掘出来的信息有些意思。编者谈谈对文章的几点解读。

1. 关于支援黄梅:崇祯十五年(1642)年底,张献忠率部在长江以北从安徽西进,攻占黄梅,次年连克广济、蕲水、黄州等地,五月渡江占领武昌城。张献忠军队在黄梅时,未必有实力渡江作战。九江府也必须派兵渡江,倒也未必是支援黄梅,因为明清两代小池镇属九江府管辖,这本就是防守的职责。

2. 关于鱼米之乡与地瘠民贫:人们都说九江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个鱼米之乡。其实“鱼米之乡”大概只占个“鱼”,江州产鱼苗有千年历史,但九江府城周边,也包括它在历史上传统下辖的县区(瑞昌、湖口、彭泽、都昌、星子、德安),多为丘陵、湖泊之地,“四山四水二分田”。九江虽为“四大米市”之一,那只是因为九江依靠南浔铁路的水路联运,将本省大米运出去罢了。据光绪十八年(1892)《申报》的“九江米市”一文介绍:“九江向非产米之区,全赖各地商贾转贩而来”。九江地区人口稠密,耕地面积有限,所产稻米甚至都不够本地食用。

3. 牙侩为生:这的确是九江人,或者说是九江府城人的特质。清代查慎行在《西江志·风俗》引《彭泽旧志》称:“九江府山峻水沃,……民习经商”。由于本地所产有限,明清两代在九江设立了税收机构——钞关,因此九江商业中的报关业务特别发达,从业人员(也可以说掮客、牙侩之流)比例遥遥领先于内地港口城市。业务水平高,精于算计,擅与官府打交道,成为了九江商业文化的特质之一。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057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