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169:小说要有故事

巴尔扎克与《高老头》

巴尔扎克

在所有为世界增添精神财富的伟大小说家中,我觉得最伟大的是巴尔扎克。

伟大作家的特点就是作品丰富,而巴尔扎克的作品真可谓丰富得惊人。他表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生活,而他描写的领域则像他的祖国一样广阔他具有极为渊博的人性知识,只有在少数几个方面才稍有欠缺,譬如他对贵族社会、城市工人和农民的了解,就不如对中产阶级如医生、律师、职员、记者、店主和乡村牧师来得熟悉。和所有小说家一样,他与其说善于表现德行,不如说更善于表现罪恶。他有精确细致的观察力,也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他创造的人物,其数量之多就令人惊叹。

他并不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的性格并不复杂,既没有令人困惑的矛盾,也没有难言的微妙之处。事实上,他是个极其单纯的人。我甚至都说不上他是否聪明,他的思想是平庸而肤浅的。

然而,他具有一种非凡的创造才能。他就像一种自然力,譬如,像一场汹涌的洪水冲垮堤岸,把所有的一切统统淹没;或者,像一阵咆哮的飓风,刮过宁静的乡村,也刮过喧哗的城市。

作为一个为社会绘制肖像的画家,他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不仅像所有小说家(除了纯粹写惊险故事的小说家)那样观察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还特别注重观察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大多数小说家往往只取一小批人——有时只有两三个人——加以描写,好像是用放大镜把他们放大了。这样做当然会产生较强烈的效果,不幸的是,也常常会有一种人为的虚假感。一个人不仅有个人生活,同时还要和别人一起生活。对于万花筒般的生活,对于生活中的混乱、误解和产生重大后果的种种偶然因素,巴尔扎克不仅心领神会,而且有能力把它们生动而逼真地描绘出来。

他并不满足于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因为他发现,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恰恰来自对金钱的渴望和贪婪。在他的小说中,一个个人物都迷恋于金钱,永远是金钱。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过骄奢淫逸的生活,拥有漂亮的住宅、漂亮的马匹和漂亮的情妇,为了获取他们希求的东西,一切有用的手段都被认为是正当的。这样的生活目标当然很庸俗无聊,遗憾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巴尔扎克的时代相比,情况也差不多。

巴尔扎克年过三十就已成名他的表情愉快开朗,随和乐观。他精力充沛,如果你和他在一起,会觉得精神爽快。

他的同时代人都认为,他在这一时期还十分天真稚气,招人喜爱。乔治·桑曾说,他笃实得几近羞怯,自信得几近吹牛,很豪爽,也很温厚,但有点古怪,不喝酒,工作起来毫无节制,既容易动情感又很理智,既讲究实际又时常耽于幻想,既轻信又多疑,既平易近人又令人费解。

巴尔扎克的祖上是农民,原姓巴尔沙,但他父亲是个颇有手段的律师,在大革命后平步青云,于是便改姓巴尔扎克。

小说家奥诺雷·巴尔扎克,于一七九九年出生在图尔,当时老巴尔扎克正在那里的一家医院里当管理员。

奥诺雷·巴尔扎克在学校调皮捣蛋了几年后,就被父亲送到巴黎,并在那里进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三年后,他通过了律师考试,父母建议他把律师作为终身职业,但他公然违抗。他的理想是当个作家。

为此家里爆发了一场可怕的争吵。最后,虽然母亲继续反对(他后来一直不喜欢他母亲,因为她太严厉,也太讲求实际),父亲却作出了让步,答应给他一次机会。于是,他开始独自生活。父亲给他的津贴只够勉强糊口,但他决心要试试运气。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写了一部关于克伦威尔的悲剧。教授的评语是,写这个剧本的人可以做其他任何事情,就是不要去搞创作。

但他下定决心:既然当不成悲剧诗人,就当小说家。他写了两三本小说,显然是学着瓦尔特·司各特、安·雷特克利夫和拜伦的作品写的,而这时家里却对他作出决定,认为他的写作尝试已告失败,要他马上搭乘公共马车回家。

他有个朋友,一个三流作家,前来看他,并怂恿他继续写小说。于是,他又写了起来。

这样,一连串粗制滥造的东西从他笔下源源而出,有的是他独自写的,有的是与人合写的,还用了各种各样的假名。

没人知道他在一八二一年到一八二五年之间到底写了多少本书。有的权威人士声称有五十本之多。这些书大多是历史小说,因为在当时,司各特的名声正如日中天,巴尔扎克显然是想借此赶赶浪头。不过,尽管他写的这些东西价值甚微,对他自己却很有用处:它们使他懂得了写小说必须要迅速转换也许,它们还使他懂得(他的性格也使他意识到这一点),要使读者喜欢他的作品,他自己必须要有激情,不管他的激情多么浅薄、多么轻浮、多么矫揉造作,但只要有足够强烈的激情,读者总不免会有所感动的。情节才能把读者吸引住,懂得了必须采用人们最关心的那些主题,即爱情、财富、荣誉和生命。

也许,它们还使他懂得(他的性格也使他意识到这一点),要使读者喜欢他的作品,他自己必须要有激情,不管他的激情多么浅薄、多么轻浮、多么矫揉造作,但只要有足够强烈的激情,读者总不免会有所感动的。

当巴尔扎克和家里人一起住在维巴利西镇时,邻居柏尔妮夫人和他很熟。她和巴尔扎克不久就成了朋友,后来又一度成为他的情妇。她不仅是他的情妇,也是他的忠实朋友,只要他需要,她总是无私地给他以忠告、鼓励、帮助和钟爱。

巴尔扎克夫人当然竭力反对自己的儿子去和一个跟他母亲差不多年纪的女人纠缠不清。再说,他写的书几乎没有收益,她还为他的前途担忧。这时,有个朋友建议他去经商,他觉得这想法不错。

他找了两个合伙人,就搞起出版、印刷和铸字业务来了。但他毫无经商才能,只会胡乱花钱。这样不出三年,公司就停业清理了,欠下的五万法郎的债,最后也只能由他母亲来偿还。

不过,这段灾难性的经历却使他掌握了不少商业上的特殊知识,也懂得了不少人情世故。这对于他往后的小说创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经商失败后,巴尔扎克去了布列塔尼的一个朋友那里。他的第一部严肃作品、也是他第一次署上真名的作品《舒昂党人》的素材,就是在那里获得的。

当时他正好三十岁,就从那时起一直到他去世为止,大约在二十一年间他几乎没有停止过创作。

他写出的长、中、短篇小说数量惊人。每年,他都要写一至两部长篇小说、十几个中短篇小说。此外,他还写了许多剧本,这些剧本中的有一些从未被人接受,其余的也大多是可悲的失败之作。

有一个时期,他还办了一份报纸,每周出两次,而且大部分稿件都由他自己撰写。

他非常喜欢记笔记,无论到哪里,身边总带着笔记本,只要遇上可能对他有用的事情,或者他自己头脑里发生了某种想法,或者听到别人的某种有趣的看法,他就把它记下来。

他在故事中若要写到某种场景,只要有可能,他都要去做实地考察,有时不惜做长途旅行去看一看他要描绘的某条街道或者某所房子。

他对人物的名字十分讲究,常常为此绞尽脑汁,因为他觉得,人物的名字是和他们的性格及外貌息息相关的。

在写作时,他的生活很有规律,而且洁身自好。晚饭后不久,他就上床睡觉,到半夜一点由仆人把他叫醒。他起床后穿上洁白的长袍(因为他相信,穿着干净的衣服对创作有利),然后就点起蜡烛,一边喝黑咖啡提神,一边用鹅毛笔疾书。到早晨七点,他放下笔去洗澡,然后躺下休息。大约在八点和九点之间,出版商把校样送来并从他那里取走部分手稿;这之后,他又开始工作,一直到中午。吃过一些煮鸡蛋、喝过一些水之后,他又喝大量的黑咖啡;接着,他继续工作到六点才吃晚饭。晚饭很简单,不过他总要喝一点武弗雷葡萄酒。若有朋友来访,大多也在这个时候,他和他们聊上一会儿后,就上床睡觉了。

他不是那种要把一切都考虑周全后才肯动笔的作家。他总是先写出粗略的草稿,然后在草稿上修改,往往增删得很多,甚至变换章节顺序,所以最后交给出版商的手稿总是涂改得难以辨认。

等排出校样后,他仍然把它看作是未完成的手稿,还要在上面修改,不仅会增删词语、句子和段落,甚至会增删某些章节。

他是个极端自私、不讲道德、同时又不够坦率的人。对他的大肆挥霍,人们的最好辩护是:他天生乐观,深信自己的作品能赚到大钱(有一个时期他确实赚了不少)。此外,他对生活中的偶然机会充满幻想,相信自己一定会有这样的机会大发横财。

然而,每当他真的去从事某种投机事业时,结果总是债上加债。说实话,他要是真的很有节制、很有心计而且很俭朴的话,也就成不了这样一个作家了。

他是个爱炫耀的人,喜欢奢华,不可能不花钱。他像头牛似的苦干,拼命写作,想挣钱还清债务,不幸的是,还没等他还清旧债,他又借上了新债。

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很值得注意,那就是他只有在债务的压力下才能专心致志地写作。

他一直写到脸色发白,疲惫不堪,而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恰恰是他最好的作品;反之,如果有人能创造奇迹,使他不再身陷困境——估价人不再来打扰他,出版商也不再对他起诉——那么他的创作活力很可能就会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了。

巴尔扎克在文学上的成功也给他带来了新朋友,他充沛的精力和欢快的情绪使他在巴黎各大沙龙中成了受人欢迎的座上宾。

他的小说家不是白当的,他的每次经历,甚至最丢脸的经历,最后都会成为他磨子里的面粉。

这位风流成性的伟大小说家和他的几个情妇总共生过四个孩子:一个男孩和三个女孩。他对这些孩子看来都毫无兴趣。他的情妇,除了上述几个,当然还有很多,但我只想提一下其中的一个叫爱琳娜·德·弗莱特的寡妇,因为她和卡斯特利侯爵夫人以及韩斯卡夫人一样,开始也是他的崇拜者。

她和巴尔扎克风流一场,不久便不欢而散了,原因好像是巴尔扎克向她借了一万法郎,为此两个人发生了争执。反正到一八五〇年,她终于嫁给了他。

艾芙琳娜没有使他得到幸福。他再次病倒,而且一病不起了。他于一八五〇年八月十七日去世。

巴尔扎克留下了大量作品,我们很难说哪一部是最具代表性的。因为几乎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至少有两三个人物表现出那种原始的激情,而且具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力量。他在塑造这类人物时特别有力,而当他不得不处理那种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时,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几乎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有震撼人心的场面描写,在不少作品中还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高老头》

《高老头》作为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故事,从头到尾都趣味盎然。作为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故事,从头到尾都趣味盎然。

巴尔扎克在有些小说中常常会中断故事去发各种各样的议论,但《高老头》总的来说没有这种缺陷。人物的思想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客观地表现出来的。

此外,《高老头》的构思也相当巧妙,小说中的两条线索令人信服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条是高老头的父爱线索,表现出他对两个忘恩负义的女儿的一片痴情;另一条是拉斯蒂涅的闯荡线索,表现出他想在灯红酒绿的巴黎一显身手的勃勃野心。

《高老头》的有趣之处还在于,巴尔扎克在这里首次使用了他那种独特的方法,就是让同一个人物在几部小说中反复出现。要这样做是很困难的,因为你必须把人物塑造得足以吸引读者,使他们渴望了解那个人物往后的种种经历。在这方面,巴尔扎克异乎寻常地获得了成功。这种方法很有用,可以节省作家的创造力。

我认为,他是觉得这样可以使他的人物显得更为真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我们熟悉的人也就是我们反复见到的人。

此外,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这样有利于他把全部作品编织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因为他想描写的不仅仅是一小批人或者某个阶层的人,甚至都不是一个社会,而是整整一个时代或者说一种文明。

巴尔扎克是第一个用公寓作为故事背景的小说家。

巴尔扎克的小说开始时总是进展得很慢。他一开始总要详细描写故事发生的那个地方。他显然偏爱这种环境描写,所以他告诉你的总比你想知道的要多,他好像从来没有学会只说必须说的话而不说不必要的话。

接着,他还要把人物的外貌、脾气、出身、习惯和缺点都告诉你,在这之后,他才开始讲故事。

他在人物身上置入了他自己那种活跃的个性,因此他们并不像现实生活的人那样真实;他们是用浓郁的色调描绘出来的,很显眼,但有时会显得过于花哨,而且紧张、兴奋得不同寻常;尽管如此,他们却是活生生的,很容易使人信以为真。

一般认为,巴尔扎克的文笔并不高雅。他为人粗俗(其实粗俗也是他的天才的一部分,是不是?),文笔也很粗俗,往往写得冗长啰唆、矫揉造作,而且经常用词不当。

据说,查尔斯·狄更斯的英语文笔也不太好,而有个很有语言修养的俄国人曾告诉我说,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语文笔也不怎么样,往往写得很随意、很粗糙。世界上迄今最伟大的四位小说家,竟然在使用各自的语言时文笔都很糟糕,真是叫人瞠目结舌。

看来,文笔精美并不是小说家应有的基本素养,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充沛的精力、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人性的关注、认识和理解。

但不管怎么说,文笔精美总比文笔糟糕要好。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075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