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环水绕的人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反映在人的品格和素质中,形成了人的性格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风格。

朱熹的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确有道理。

最好的人格应该是山水相依。仁者乐山,这样的人内心是有准则的,是能坚守的。智者乐水,上善若水,是变通的,是流动的,是处下而不与一切争的。但过分的坚执,是会很辛苦的;而过分聪明,做墙头草,没有原则,就会随波逐流。如果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在自己的价值持守中,有方向、有标准,同时能够不断变通,那就是山环水绕的美丽人生旅程。

《荀子·宥坐》中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大意是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见到大水要观赏一番,孔子说:“水遍生万物而无所作为,像德。水总是流向卑下之处,曲曲折折也必定遵循这个道理,像义。水浩浩荡荡而永不停息,像道。如果决口让水流走,水立即奔泻而出,如响应声,涌向百仞深渊也毫不惧怕,就像勇敢。注入量器,水面总是很平,像法度。水装满器皿就会溢出,不必用概去刮,像公正无私。水柔弱而能渗入细微之地,像是明察秋毫。什么东西放进水中一洗,出来就干干净净,好像善于教化。就算经历百转千回,也必定向东流去,好像意志坚定。所以君子见了大水一定要观赏一番。”孔子在水中发现了如此之多的美德,怎么能不“乐水”呢?孔子之所以“乐水”,乐的正是水的德性之美。

古贤将山水感悟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境:应目,感知也,感知山水之形、之色、之音;会心,体味也,体味山水之情、之诉、之意;畅神,悟道也,悟道山水之间,审物度我,大道游心。

山水之间,刚柔合糅,延续的是古贤大士自万物自然之中感悟的精神高远。中国山水画为什么叫“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这是因为“山水”是山水画是被画家人格化了的心灵图景,是画家借助用自然的形态,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亦即文学作品中的“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山水画的重点不是准确地描绘自然的形态,而是借用自然的形态,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

乐水者益智,江河虽处下但会发人深省。有人说,水无常形且任人摆布,而智者会想,做大事何尝不需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取法于变;有人说,“水至清而无鱼”,不如随波逐流为好,而智者会想,“举世皆浊我独清”,还是一派风骨更高;有人说,水往低处流,不会朝上看,而智者会想,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有人说,一滴水微不足道且不解近渴,而智者会想,许多水滴便可穿石且能成滔天巨浪……

乐山者怀仁,高山虽无语但常启迪心灵。有人会说,高山的伟岸衬出了我们的渺小,而仁者会想,正是它的巍峨激发了我们攀登的力量;有人会说,高山横亘面前是我们事业的阻挡,而仁者会想,正是它与我们这般亲近才更要山水相依、与邻为善;有人会说,历尽千险也要把高山踩在脚下,这才是胜利者的勋章,而仁者会想,“山登绝顶我为峰”,人生最大的胜利不是征服而是融入;有人会说,一鼓作气登上山顶从此一劳永逸,而仁者会想,“一山更比一山高”,人生永远需要谦逊的姿态和坚韧的毅力……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097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