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人生首马一个月之后
其实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跑步,也不喜欢运动。
我至今记得初中时候,体育课上跑了几圈之后的我,眼前的世界蒙上一层仿佛窒息的白雾,脑中只剩下零星的小黑点乱飞。那时候的我,尤其是在读了《红楼梦》之后,暗暗在心中将自己与林黛玉相对照,甚至带着一点小小的骄傲,认为自己的体弱是某种天妒英才的必然。
所以现在想想也有些奇妙,我后来居然喜欢上了跑步,甚至完成了一场 42.195 公里的马拉松。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
今天,距离悉尼马拉松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赛后的兴奋与疼痛似乎也快要消散。正好有些空闲,回顾我的跑步历程,复盘人生第一场马拉松。
开始跑步
接上文,初中的我害怕跑步后的痛苦感受,所以在和老师申请之后,避开了所有体育课上的跑步内容。
直到高中时候,某个无甚特别的晚自修间歇,或许是阅读并相信了跑步的益处,或许是意识到了身体健康(对学习成绩)的重要作用,或许是觉得运动可以释放学业的压力,又或许只是单纯想去散散步吹吹风,我下楼来到了操场,慢跑了两圈, 800 米。我不记得当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也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决定的,但自此之后,几乎每晚我都会去操场上独自奔跑,一直到高考前的那一夜。
大学时期,应该和很多国内的大学类似,我所在的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一定量的跑步(大概是 80 公里?)。很多同学对此十分不开心,但我乐在其中,甚至偶尔还会帮室友刷一刷跑量。从宿舍楼下出发,穿过宿舍楼群,穿过桥洞,一路跑到南区体育场,然后一圈一圈地慢慢跑着,结束后去体育场旁边的教育超市买一瓶鲜奶或者酸奶,一边喝一边吹着风慢慢走回宿舍。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和室友一起跑步,我们讨论着即将到来的上海马拉松。我们学校每年会派出很多学生去上马做志愿者,因为可以加素质拓展分,所以报名者甚多,需要通过志愿者协会的面试才有资格。我和他对于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尤其是掺杂了加素质拓展分的「功利」因素,我对此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不论如何,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身边的马拉松赛事,也开始思考我的跑步:当时的我不在乎配速,不在乎距离,也不在乎跑量,只是随意地跑着,每次也只能跑不到 5 公里,但参加马拉松的想法依旧让我感到兴奋。我畅想着,假如我每个月可以进步 1 公里,那么只需要一年多,我就可以从 5 公里增加到半程马拉松的距离,参加明年的上海马拉松(我并不知道上马没有半马),再过一年就可以参加全程马拉松。
马拉松训练当然没有那么容易,后来的我也渐渐淡忘了这个目标,疫情封控更是让毕业前参加上马的想法彻底泡汤。
半马
毕业后,我来到了新加坡。热带的湿热让跑步变得愈加艰难,但我依旧是慢慢跑着,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在路边的人行道上。
直到 2022 年的某一天,我在某处看到了新加坡马拉松的报名信息,自我评估之后,报名了半程马拉松。21 公里的距离,让我开始有些严肃地对待跑步,于是,跟着 Nike Run Club 的半马训练计划,我一步步地增加我的跑量和速度,充满期待地准备首次半马。
然而天不遂人愿,赛前的几个月,在跑完一次超过 10 公里的「长距离」之后,我突然觉得心脏部位有些不适。就医并未检查出任何问题,但是心脏的不适感让我有些畏缩,渐渐地降低了训练强度。就这样一直到了比赛前几天,我再次咨询了医生,得到了可以正常参加半马的评估,终于下定决定。
作为第一次半马,如今回顾来看,新加坡马拉松或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四点半天没亮起跑,比赛日当天下暴雨,沿路没有观众,如此等等。但当时的我,怀揣着对心脏健康的惴惴不安,依旧是无比激动地跑完了半马,拿到了第一块跑步赛事的奖牌。至于所谓的心脏不适感,后来也确认是我当时服用的某种药物所导致的错觉,并没有任何实质问题。
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此之后,我一连报名了好几场半马比赛:黄金海岸,墨尔本,以及港珠澳大桥。
伤痛
有人说,第一场比赛之后的兴奋期是新手跑者最容易受伤的时期,缺乏经验但又充满了太多热情。正是如此。
在跑完黄金海岸的半马之后,没有充分休息和恢复,我第二天又参加了 10 公里。当时便感觉格外吃力,却没有意料到,这将会导致我的第一次跑步伤痛,跟腱炎。
一开始的我对此不以为意,只是休息了几天,依旧坚持跑步,甚至还强行参加了之后的墨尔本和港珠澳大桥半马。因为伤痛,这两场比赛前我并没有很充分的准备,比赛当天也只能是忍着痛跑完,并没有很好的成绩。
几个月后,跟腱炎依旧不见好转。我渐渐意识到,或许,我需要认真面对伤痛,而不应该急着去跑更多的赛事。于是取消了近期的好几场赛事,包括原定为首马的新加坡马拉松。去看医生,接受治疗,每天坚持做康复训练,抑制住跑步的热情,停跑了一段时间。
全马
训练
随着跟腱炎慢慢好转,我又重新开始规划起下一场比赛,但不同的是,我不再像之前那样冒进,而是决定从零开始,认真训练,为第一场马拉松做充分的准备。考虑到悉尼马拉松即将加入大满贯的传闻,加上地理位置的便利,我最终选择了悉尼马拉松。
因为之前受伤的教训,这次训练我使用了一个 AI 跑步教练,TrainASOne,并且十分谨慎地逐步增加跑量和强度。许多跑者应该都听说过 run slow to run fast 的理念,但有时候我依旧会自我怀疑,我都已经跑步这么多年了,真的有必要 9 分配(每公里 9 分钟的速度)甚至 10 分配慢跑吗?这时候便需要一点信念,相信 TrainASOne 避免受伤的理念,说服自己以非常慢的速度渐进。
另一方面,为了严格遵守训练计划,我从原本的夜跑,改成了早起跑步。我从未预料过我会是一个能够早起的人,并且在我人生的某些重要早晨,我曾不止一次地睡过头。但是为了马拉松,我居然做到了每天六点起床,在天还未亮(新加坡常年七点日出)的时候出门跑步。看着天色越来越亮,城市逐渐苏醒,晨跑让我享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有一种「我在一大早就已经完成了训练计划」的满足感。
就这样,日复一日,训练了小半年,虽然我每次都觉得今天的自己和昨天没有什么区别,但我渐渐可以跑得更远,更快,也更加轻松。我想,这次我应该准备充分了。
比赛
比赛当天,一大早起床出门,按照脑海里预演过的流程,前往起点,开始跑步。
天气比预计的要凉快一些,风也更大一些,但悉尼马拉松的赛道和预期一样多坡,全程有不少爬升。前 35 公里的我虽然对于反复上下坡有些烦恼,但是倒也轻松自如,按照预定的配速稳定跑着,心里计算着大概的完赛时间。然而到了 35 公里之后,脚上渐渐有些疼痛,爬坡也开始有些吃力了,中途走走停停了几个坡,一直到最后终点前的下坡冲刺,终于勉强在 4:20 的尾巴上完赛。
回忆这 42 公里多,路线和沿途的风景已然有些记不清了,但围观群众的热情、跑者的氛围让我难忘。在泠冽的晨风中,和数万人一同奔跑在悉尼的街道上,听着路边无数陌生人的欢呼,这比起日常一个人枯燥的训练,实在是再棒不过了。
赛后/伤痛
这次马拉松,我自认为赛前准备相当充分,可惜在赛后又疏忽了。
静休了两天之后,自我感觉大腿的酸痛似乎已经过去,便开始了下一趟旅行,殊不知我的身体其实还很劳累。因此,在旅途的奔波和游山玩水的远足之后,我的膝盖开始隐隐作痛。
在旅途中一个陌生的小镇,早晨的我出门慢跑,却第一次因为膝盖疼痛而没法继续,只能给女友打电话来接我,一瘸一拐地走去会合地点。无比沮丧。
吸取了上次跟腱炎的教训,为了避免情况恶化,这次的我立刻停止了跑步,并去看了理疗师。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我需要停跑并做强化肌肉力量的练习。有一点失望,但是也没有太意外,毕竟这次马拉松的最后几公里,我的下肢比心肺先到达极限,是我目前的短板。
所以,现在?
当我意识到马拉松是一项耐力运动,当我一次次在跑道上看到年龄比我大几倍的跑者,如今的我,心态也更加耐心。我知道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也相信终有一天我会跑得又快又远,但那一天并不一定要很快发生。如果以十年的时间尺度来思考跑步,一时的伤痛和停跑其实改变不了什么,重要的是一直跑下去。
如今,我的膝盖已然渐渐康复,也是时候重回跑步,为下一场赛事做准备了……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155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