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阅读一一

在运城的文化圈里,"王西兰"三个字更像一个热络的文学词条,常常闪现于报刊,海量点击。

只是对于文人墨客之属,我惯常抱之以敬而远之的态度。一来,觉得对文学的痴情的人可能会变得自负,二来,羞于自己拿不出像样的"投名状",与文人们相识相交,毕竟心底里也以文学爱好者自居。所以更多的情形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我熟识人家,人家不识我,当然是文字层面的熟识。如此,多年来与本土的文学圈少有瓜葛,更在意偶遇的缘份,而不去主动攀附。

瞧瞧,只只翻看过几本《故事会》、《读者》之类的杂志,有几篇"豆腐块"的人,就已经染上了些许文人的酸腐气。

所以,虽早就知道"王西兰"与″梅兰芳"一样皆纯爷们也,"芳名"之下各有光芒,也早该见过真人的,却躲躲闪闪的迟迟未能"识得东风面"。

直到有天一苇女士偶然谈起王西兰时说:人长得多帅,一表人才,不差他唐国强,《送葬》写的多好,虽然70多岁的人了,那可是咱运城文学界的常青树,杠杠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我得想法认识这位老爷子,再也不能只限于"久仰,久仰"的情份。

但得先铺垫呀,得有礼貌,至少先补课读老师的作品呀。

于是,敢紧寻来他的《大唐蒲东》,就有了这份"迟到的阅读"。

大唐蒲东?也就是现今的永济市,真正"国宝第一市"的内核。却她的盛名与鼎盛期,更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

那时,她叫蒲东。却不是今时上海开发区的"浦东"。那时,她几乎是大唐皇城长安的"副中心"了,牛着呢。后来的《红楼梦》里有"蒲东"寺词条,也就是今日永济普救寺;《水浒传》里,也有梁山好汉"来到蒲东地面"的叙述。可见那时的蒲东早就"浦东"了。更遑论上古舜帝时期的"蒲阪",秦汉时期的"蒲坂"、"蒲邑",和后来的"蒲州"了。

只是这些曾经的辉煌,到今天大多在历史尘封下废墟和"纸质"化了。凭谁来为这些古老的称谓洗尽铅华,以使沉积叠压于地层的古老文明重现真容?

呵呵,且与我一起来阅读《大唐蒲东》吧。这份破解蒲东,叙述蒲东的第一笔;这份全面追溯,努力再现一个倔强的蒲州,一个历史细节的蒲东,当不会让你失望。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跨界认知,或许还能兼收并蓄呢。

曾问"蒲人"杨孟冬,永济的历史名称为什么总有一个"蒲"字?也长着如江南的"菖蒲"草么。

未想,他回答的很干脆:有啊,这就是我们永济地地道道的蒲草。他传过来顺手拍的办公室桌上的一盆兰花状的草本图片。毗邻黄河而居的当年永济,水系发达着呢,才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

他还告诉我:蒲草象征着脱俗出尘,简洁雅致,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虽生长在湖泊、河流、池塘浅水的泥土中,却出落的清新、脱俗,象征着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寓意着超群出众的君子品质。

呵,不愧是饱含着永济情结的文化人。

"激情子弟江湖老,文章气度老更成。"(张石山)

是啊,那个未曾识面的文学前辈,该是一株蒲州之兰,一丛蒲东之蒲,更是而今永济的谦谦君子呢。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173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