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古迹寻踪”系列之十一——罗家花园
乾隆盛世,桃源县白洋(洋河)镇有一个人姓罗,名叫罗寿,在京里当三品官。告老回乡时,他向乾隆皇帝辞行说:“臣祖居白洋古镇,自古繁华。自家有花园,景色秀丽。我主万岁再下江南时,请圣驾光临品尝一下当地的洋河美酒。”乾隆被他说得连连点头说:“好!今年底下江南,我一定停舟,到你家去看看。”
罗寿说的本来是客气话,没想到乾隆一口答应了。他回洋河后,把多年做官积聚的万两黄金,全部拿出来,在白洋镇大兴土木,造了大花园,盖了蝴蝶厅,堆了假山,开了小河;到江南买了很多奇花异树,养了不少飞禽走兽,罗底砖铺路,雕梁画栋,水榭凉亭,应有尽有。还专门养了一个戏班子,又在十里埔选了一个美女,以供皇帝到时赏玩陪宿。
哪知乾隆下江南时,早把这事给忘记了,根本未到他家。但罗家花园却保存了下来,直到建国后才被改为戏院。1979年,由于年久失修,终于拆掉盖了影剧院。
笔者感言:1988年8月,我师范学院毕业后,第一站就是分配到洋河中学任教。那时的洋河镇是泗阳县第一经济重镇,全年税收占全县税收的80%以上,是原淮阴市GDP第一个突破亿元的乡镇。镇里除了名闻遐迩的洋酒酒厂,还有大大小小的约一百来个小酒厂和酿酒作坊。
镇子上空整天弥漫着一股酒香。有大师的对联为证: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糠落地,游鱼得味成龙。人们戏言,洋河镇的麻雀都能喝上三两酒。当时镇上仅有一家影剧院,夹在镇政府和洋河酒厂之间,隔着一条东西主干道,与斜对面的洋河小学隔路相望。影剧院呈南北走向,主大门是向南开的,两侧还有两个侧门,便于电影散场后疏散人群,当然也消防应急通道。
洋河影剧院在泗阳县是数一数二的文化设施,在我印象中,除了王集镇有一家差不多大的影剧院,其它乡镇都没有这样规模的。它和县城的东方红影剧院很相像。如果真是罗家花园的传承,那么历史底蕴也不弱于县城的影剧院。对于洋酒影剧院,我了解的差不多就是这些了,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泗阳影剧院。
泗阳影剧院位于众兴街道众兴中路796号,1958建成,主体为砖混+局部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001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100人。影剧院作为泗阳标志性建筑,地理位置优越,存在年代久远,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价值较高,是泗阳稀有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影剧院位于当年众兴街最繁华的花园口,坐北朝南,门前是最古老的众兴路,是县城人流量最大、政治、商业、文化活动最集中地段。影剧院当时的设计规格、外观造型、建筑面积、质量档次、在苏北地区首屈一指,堪称一流,是名副其实的泗阳地标性文化设施,承载了泗阳几代人的美好记忆。
泗阳影剧院建成开业典礼之时,特邀著名京剧大师荀慧生率团来泗演出,连续公演一周时间,场场爆满,吸引了省内外各界人士前来观摩,成为轰动一时的国内新闻。文革期间,影剧院改名为东方红剧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90年代后期,才恢复泗阳影剧院原名。
影剧院正常运营期间,接待了国内外众多文艺团体和国内一线明星艺术家演出,包括俄罗斯、巴西、古巴、朝鲜、国家京剧团、话剧团、歌舞剧团、越剧团、杂技团、黄梅戏团等,同时也是泗阳淮海戏剧团的排练演出基地,这些文艺活动和明星演出带来的轰动效应,提高了泗阳知名度,丰富了泗阳文化生活,体现了影剧院的特殊价值,给泗阳人民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历史记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