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州赋
《和州赋》
文/池征遥
古和州故地,今为和县,寓意和谐安宁。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斯地灵秀,千载风华,如明珠闪耀于江淮之间。
观其地理,北依滁河,南望长江。山水相依,沃野千里。天门中断,楚江开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绿荫环绕,古韵悠然,见证岁月沧桑。
和州之风景名胜,美不胜收。
镇淮古桥,文昌塔,镇淮古街,篾匠街,得胜河风光带,几乎包含了和州历史、文化和民俗。
忆往昔,镇淮楼始建于北宋,历经岁月洗礼,留存至今。此楼曾为军事要地,可作瞭望,察敌情以保和州安宁。南宋建炎四年,金兵来犯,军民于谯楼奋勇抵抗,书写壮烈篇章。明太祖朱元璋亦曾携诸将登楼饮酒赋诗,“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其诗豪迈,为镇淮楼增添无尽文化底蕴。
霸王祠内,庄严肃穆,忆霸王项羽,乌江自刎,英雄末路,壮怀激烈。鸡笼山,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古寺钟声,悠扬回荡。半月湖,如山湖,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如诗如画。香泉温泉,水汽氤氲,暖意融融,洗去疲惫,放松身心。
且说那东龙山下,有张籍广场,乃后人纪念诗贤张籍之所。此地仿佛仍回荡着张公吟诗之音,那声声诵读,穿越时空,令人神往。遥想张籍,少居和州乌江,以诗名天下,其诗作质朴自然,多反映民间疾苦,为中唐新乐府运动之积极推动者。广场之上,或有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沉思,追慕张公之风采;或有稚子孩童嬉戏玩耍,懵懂间似与古人相通。
又有张籍读书台,静立于斯。昔日张公于此,寒窗苦读,孜孜不倦,汲取知识之养分,为日后之诗名奠定坚实基础。登台远眺,山川壮丽,江水滔滔,似能感悟张公当年读书之心境。那一份对学问的执着,对诗歌的热爱,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此读书台,犹如一座丰碑,铭记着张公之勤奋与才情,亦激励着和县后学之士,奋发图强,以继往圣之绝学。
和州陋室,千古流芳。唐长庆四年,刘禹锡任和州刺史,居陋室而作《陋室铭》。其文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铭流传千载,尽显刘禹锡之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之生活态度。陋室公园内,碑刻林立,处处可见《陋室铭》之短句,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佳话。正厅塑刘禹锡全身站像,上悬“政擢贤良”横匾,主室走廊门旁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楹联,两旁木柱上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楹联,古朴雅致,引人遐思。
西梁山下,摩崖石刻,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晋代王羲之,游历至此,留下“振衣濯足”四字,笔势浑朴遒劲,刻工精良。此四字不仅是书法艺术之珍品,更是和县历史文化之瑰宝,见证了岁月之变迁。明代池显京所刻“天门”二字,亦位于此,坐西朝东,气势恢宏。另有诸多水文石刻记录,为重要水文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乌江西楚霸王祠内,有伟人亲笔书写的唐代大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诗之碑刻,别具意义,引得无数人前来瞻仰。
和州之地,美食特产,别具风味。霸王酥,酥脆可口,香气四溢,承载霸王之豪迈气魄。炸牛肉,外焦里嫩,滋味醇厚,乃和县人家常美味与待客佳肴。善厚辣椒,色泽鲜艳,辣而不燥,为烹饪增添独特风味。和县黄金瓜,皮薄肉嫩,香甜多汁,消暑解渴,备受青睐。
看今日之和县,经济繁荣,百业俱兴。工业蓬勃发展,农业硕果累累。城乡建设,日新月异。道路纵横,交通便捷。公园绿地,遍布城乡。百姓勤劳善良,团结友爱,共同营造出一片祥和之氛围。
和州之美,美在山水,美在人文,美在勤劳智慧之人民。愿和县之明天,更加辉煌灿烂,永载史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