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赏析
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坚持分享第2311天 2024—10—21
一、 上阕
上阙词的前三句正常语序是: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是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独立寒秋图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环境。
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近观江水,碧绿清澈,百舸竞相急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在这些描绘中,用词极妙:万字突出山之多,写出群山重叠之态;遍写红之广,写出红得广阔,红得彻底的景象;层写出林之秘;尽说明染之透;染是拟人手法,写出秋景红色之深;漫写出水之盛,描绘出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水之清,写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争写出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写出鹰飞之矫健;翔写出鱼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词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这些描写一改过去旧诗词中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在诗人的笔下,秋是活泼美好的,是生机盎然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突出了诗人强烈的革命情怀,描绘中蕴含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秋景,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最后三句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词的上阕主要通过描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
二、下阕
词的下阕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承上启下,“百侣”与“独立”相对,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这些语句表明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最后三句是对上阙“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有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