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正义精讲131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31
卷三·经脉第十
10/23
原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原文译文对照:
~~~~~~~~~~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包裹心脏、替心脏遮挡病邪、并代替心脏承受病邪的心包膜,其气血循行于手厥阴心包经之脉。该经起始于胸中心包膜,向下穿越横膈肌,自上而下,逐一络通于上焦(脑膜、胸膜、颈部及上肢筋膜)膻中穴、中焦(网膜、脐以上的上腹腹膜)中脘穴、下焦(肠系膜、脐以下至盆腔间的小腹腹膜、盆腔腹膜、下肢筋膜)阴交穴,均为任脉穴位。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该经在手臂部位有一条支络:从胸部出于胁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在前胸部,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上抵上臂内侧天泉穴(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沿着上臂内侧循行,处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下到肘窝中的肘横纹上的曲泽穴(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继续下行于前臂的两筋之间,经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大陵穴,进入手掌中之劳宫穴,沿中指之桡侧缘行至中指桡侧指甲根角外旁0.1寸处的中冲穴。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该经在手掌中有一条分支: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桡侧缘上行至其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处,在此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若有外邪侵入该经,则会在该经路线上发病:手心发热、臂部与肘部拘挛、腋区有肿块;严重时会胸胁区胀满、心悸不宁、面部发红(心之色为红,心病则其色格外显露于面部)、眼白发黄(肝主木,木生火,心火受病则累及肝木,故目黄)、喜笑不休(心在情志为喜、在声为笑,故外邪侵袭本经则致心气过实,引致本脏情志过度而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当外邪侵袭本经,主要发作为经脉管道(血管、淋巴管、神经管)之疾病:烦心、心痛、手掌心发热。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上手厥阴心包经的种种疾病,属于邪气过盛引起的,就用泄刺法施针;属于正气虚衰引起的,就用补刺法施针。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属热的病症,就采取用力速刺、快进快出的针法,以利于泄放病邪;属寒的病症,则因有寒痺在分肉间,故须虚留针经久,以待热气汇集,从而补实正气。
陷下则灸之;
若经络中血气减少,以致脉虚下陷,则用灸法更合适,以火气壮旺经脉,宣通经络、补实正气。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既非邪气充盛、也非正气虚弱,而是仅仅因为经气运行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就在本经的腧穴取刺调治。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所谓邪气过盛,即寸口处脉搏的跳动,比人迎处脉搏跳动大一倍;
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所谓正气虚少,则指寸口处脉搏的跳动,反而小于人迎处的脉搏。
~~~~~~~~~~
老黄历择吉,2024.5.14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30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32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