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之一百零四:谐音仿词(一)

谐音仿词是利用谐音关系仿造近义或反义新词。

(1)五儿急得便说:“原是宝二爷屋里芳官给我的。”林之孝家的说:“不管你‘方官’‘圆官’,现有了脏证!我只是呈报了,凭你主子前辩去!”(《红楼梦》第六十一回)【先将“芳官”的“芳”,谐音为“方”,然后再利用“方”和“圆”的对应关系,仿“方官”,临时造出“圆官”。林之孝家的用这个仿词,口气强硬有力。】

(2)李支书:“老嫂子,来啦?”银环妈:“你是谁?”李支书:“我是老李。”银环妈:“你是老外我也不怕。(豫剧《朝阳沟》)【这里先将“李”谐音为“里”,再利用“里”“外”的反义对应关系,仿造出“老外”,表现出人物的爽快和幽默。】

(3)若恺的这位嫂子从那时起,就表现得精明。她不是恋爱,而是练爱,非把若恺练得一点脾气都不敢有,练到俯伏在地,举手投降为止。(李国文《小事》)【取“恋爱”的谐音仿造出“练爱”,突出地表现了若恺的妻子当初恋爱时折磨并力图“征服”对方的行为。】

(4)说住的,你亲眼看到了,一家男女四口,叠楼睡觉。有的,住陋室,一下雨成了“漏室”。(臧克家《读〈关心教师歌〉有感》)【将“陋”谐音为“漏”,极其巧妙自然。一间“陋室”,本已寒酸至极,如若下雨,更是雪上加霜,便成“漏室”。教师生活的苦状,通过谐音仿词,切情、切景地表现出来。】

(5)怪,我一个拉板车的,要知道那些干嘛,未必知道什么李白李黑,莎士比亚尼士比亚的,我的车就轻啦?见鬼!(方方《“大蓬车”上》【“李白”“莎士比亚”是中外文坛的名家,仿其人名为“李黑”“尼士比亚”。前者是反义仿词,后者是先以“莎”谐音为“沙”后再依据“沙”和“尼”并列关系,仿造出一个“尼士比亚”,使语言轻松活泼,琅琅上口。】

(6)三藏闻言,也似信不信的,只得攀鞍上马,顺路奔山前进。正行时,只听得叫声“救人”,长老大惊道:“徒弟呀,这半山中,是那里甚么人叫?”行者上前道:“师父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唐僧道:“不是扛抬之轿,乃是叫唤之叫。”行者笑道:“我晓得,莫管闲事,且走路。”(《西游记》第四十回)【将“人叫”谐音为“人轿”,然后仿造出“骡轿”、“明轿”、“睡轿”等名词,是孙悟空的有意打岔,既表现了师徒之间的亲昵关系,又表达出孙悟空不愿唐僧一味施舍善心,而遭受不幸的心理。】

(7)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个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个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将“唐寅”错读为“庚黄”,突现出薛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粪囊饭袋”的粗俗无知的形象。薛蟠趁势谐音仿造出“糖银”、“果银”二词,是为了掩饰窘态,自寻台阶。】

(8)住下吧,管他什么唐有才,“盐有才”!(宗福先《于无声处》)【先将“唐”谐音为“糖”,再将“糖”“盐”照应,仿拟出“盐有才”,强调一种无条件的条件关系。】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444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