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制度和丢失荆州的连带反应导致其人才稀缺

蜀汉政权早期,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良等人,武有关羽、张飞、黄忠、赵云诸将,可谓人才济济。然而到了蜀汉后期,人才却是日渐凋零,以致最终陷入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境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蜀汉人才匮乏至此呢?

原因之一:《三国演义》的影响,其他文臣武将描述较少

如果仅从人才角度来讲,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的一段时期内,虽然不如早期那般人才济济,但文有蒋琬、费袆、董允等,武有姜维、吴懿、王平、马忠诸将,倒也算不上人才凋零,而之所以给人留下人才稀少的印象,很大程度源于《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前后一百二十回,其中大部分描写的都是汉末故事,刘备称帝已经是第八十回的故事了,此时全书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而诸葛亮去世更是已经到了一百零四回,距离全书结尾只剩下了短短十几回。

也就是说,罗贯中着重于刘备创业阶段和蜀汉前期的描写,对于后期描写相对较为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潦草,除了姜维之外,对于其他文臣武将的描述着墨极少。而大部分人本就是通过《三国演义》来了解这段历史的,如此一来便导致其他文臣武将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先后镇守汉中的吴懿和王平,吴懿不仅曾与大将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费曜,更是在诸葛亮去世后担任汉中都督,负责镇守汉中,但在《三国演义》中却变成了姜维的副将。汉中太守王平更是在“兴势之战”中以不足三万兵马抵御曹爽十余万大军,且与驻守永安的邓芝、驻守南中的马忠并称“平安三侯”。

廖化

至于被调侃为“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廖化,同样不是等闲之辈,曾多次跟随诸葛亮和姜维北伐,而且多次击败曹魏雍州刺史郭淮,更是导致郭淮手下的南安郡太守游奕、广魏郡太守王赟一败一亡。

此外,正是由于罗贯中的描写,使得蜀汉前期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太过耀眼,导致其他文臣武将星光暗淡。于是,在诸葛亮等人去世之后,显得蜀汉有些人才凋零。

除了罗贯中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另外一个原因,恐怕就要归咎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了,就拿廖化来说,作为蜀汉名将的他,本传竟然仅有一百余字,简直就是简略版的人物简介,以致廖化的战绩竟然要通过曹魏史料来找。实际上,不仅蜀汉如此,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曹魏和东吴方面同样给人留下了这种印象。

原因之二:丢失荆州的恶果,人才储备明显减少

虽说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仍然拥有着不少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蜀汉其实已经出现了人才断档的危机。翻阅蜀汉后期文臣武将的履历便不难看出,其实绝大部分仍然出自于益州以外地区,如果再过个几十年,等到这一批人去世,那蜀汉可就真要人才凋零了。

众所周知,蜀汉内部其实存在着严重的派系之争,刘备一直以来所重用的,主要是早期跟随自己的张飞、关羽、赵云、简雍等嫡系和诸葛亮、马良、马谡、黄忠、魏延等荆州派,并笼络法正、李严、许靖、黄权、刘巴等东州派,而对益州本土士族却持压制态度。

刘备

“夷陵之战”前后,刘备嫡系和荆州派损失极为严重,以致其临终之际为了保证内部权力平衡,在继续重用荆州派的同时,却也不得不考虑重用东州派,其任命李严为中都护,令其统管内外军事应该便有这方面的考虑。

然而,荆州的丢失,不仅导致蜀汉方面人口、经济大损,更为要命的是,蜀汉失去了继续从荆襄汲取人才的可能。长此以往,失去了荆州的人才补充之后,荆州派势必日渐凋零,而蜀汉人才也势必减少。

即便有东州派作为人才补充,可此举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东州派作为当年刘焉扶植起来的一股势力,与荆州派一样也是外来势力,同样得不到有效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面临着人才凋零的情况。

刘备

实际上,正如《后出师表》中所言,“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刘备创业阶段和蜀汉前期固然人才济济,但却是刘备从幽州一路划拉到益州的结果,根本就不能以常理而度之。

汉末天下大乱之际,刘备尚可通过各种方式从外部招揽人才,可随着天下三分,魏蜀吴的统治日趋稳定,人才流动也势必趋于稳定。如此一来,在丢失荆州之后,随着荆州派和东州派的人才故去,蜀汉的人才凋零也仅是时间问题。

原因之三:制度层面的问题,人才选拔机制走向崩溃

如上所述,在统治日趋稳定的情况下,由于人才流动相对固定,人才本土化已是势在必行,曹魏方面的九品中正制是如此,东吴方面重用陆、顾、朱、张四大世家同样如此,而蜀汉在诸葛亮辅政时期,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开始尝试人才本土化。

诸葛亮其实已经发现了蜀汉的人才问题,因此他不仅善于提拔人才,而且也在尝试平衡各方势力,其任用人才不仅一定程度摒弃了派系之争,而且更重才而不重资历,越级提拔也是常有的事,例如张裔刚刚从东吴返回蜀汉,便被诸葛亮任命为了丞相府参军,负责代行相府政务,又兼益州治中从事。

虽然汉末以来察举制已经逐渐崩溃,可通过不拘一格的人才提拔方式,实际上还是能够选出一定人才的,正是由于诸葛亮时期“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才使得蜀汉人才再度井喷。而且,此举不但能够补充人才,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削弱内部的派系之争,为蜀汉政权争取到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

诸葛亮

实际上,蜀汉后期的人才,大部分都源于诸葛亮辅政期间留下的政治遗产,例如辅政大臣里面的蒋琬、费袆、马忠、姜维、董厥全都出自丞相府属官,内廷的吕乂、樊建,马齐、李福也全出自于诸葛亮的举荐,将领中的吴壹、吴班、高祥、胡济、王平、张翼、廖化、邓芝、宗预等要么是丞相府属官出身,要么是诸葛亮北伐期间历练出来的将领。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袆还能“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延续诸葛亮的施政方针,可是到了蜀汉后期,尤其是陈祗任尚书令之后,“上承主指,下接阉竖”的他,算是让蜀汉吏治彻底走向崩溃了。

由于统治日趋稳定,朝廷进取心日渐丧失,蜀汉后期的权力基本被既得利益者瓜分殆尽,这些掌权者要么是荆州籍,要么就是元从的官二代,选拔人才反而更看重出身和资历,而不再看重才能。即便姜维先后十余次北伐,但却很难再有将领像诸葛亮时期那样获得提拔了,蒋舒便是个典型。

综上所述,蜀汉中后期人才凋零,虽然有《三国演义》影响的原因,但荆州丢失和人才选拔机制崩溃才是根本原因。蜀汉中期,虽然凭借诸葛亮的力挽狂澜,为蜀汉寻觅到了不少人才,延缓了人才凋零的趋势。然而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还是“兹制渐亏”,虽说还没到人才匮乏的地步,但人才断层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日渐凋零的趋势已经难以逆转。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487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