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褒

能头枕祖国的巍巍青山,身盖南疆殷红的泥土,我虽死无憾,也无愧于华夏之后代,黄帝之子孙了。--题记

《高山下的花环》的主要剧情冲突取材于对越自卫反击战。

小说在1982年获得全国第2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通过描写滇地边防部队中主要人员的性格变化,塑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英雄军人形象。在文学史中最大的意义是冲破了军事文学“无冲突论”的老套,加之所有人物都有来自现实的人物原型,每个事件背后,是李存葆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应,一方面昭示了军队内部人物的多样性和历史遗留的伤痛,另一方面也通过沂蒙山区人民和滇地部队两群分属祖国两角的群体,透射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群体画像。

主要人物中的赵蒙生、梁三喜和靳开来分别代表了三类完全不同的英雄形象。

梁三喜属于传统英雄形象。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军人角色,也说明了他的言行举止符合普通大众对传统英雄角色的想象和定义。拆解来看:一是性格原因。梁三喜在日常生活中性格温和,对不触及原则的任何事物都一笑了之,在发现怒斥浪费粮食的现象时刺痛了赵蒙生后,马上换上笑容来竭力维护队伍的团结;面对违反原则的情况,对任何人都会严肃对待。诸如面对赵蒙生浪费粮食时的痛心和发现赵蒙生意图离开成为逃兵时的愤怒,都展现了一名优秀的连长应有的职业素养。二是战斗素养。对作战过程的描写中,对梁三喜的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有详细的刻画,最后为了救队友,被敌人偷袭致死。是战场中强烈的英雄气度下酝酿出的悲剧色彩,在一场战斗中同时激起读者的同情和钦佩两种极具反差感的情绪价值。三是作风廉洁。念念不忘的欠条和一身破烂的衣衫,直接表明梁三喜清贫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梁母和梁妻节俭又独立的性格展现,侧面渲染了一家人的廉洁品德。人的一生不可能从头到尾都美好,但总有人用自己的道德缝补世界的破破烂烂。

另及:同样一镜到底的英雄形象还有薛凯华,继承父亲传奇的人生,续写了自己的英雄史诗。其中,薛凯华在战斗中遇到炮弹不爆炸,正是当时参与过战斗的战士朱明德反应给李存褒的真实情况。

赵蒙生属于浪子英雄形象。前期的赵蒙生满脑子主要思考的永远是怎么离开滇地回到大城市。对刻苦训练和热血报国显得嗤之以鼻,更意图临阵退缩,差点成为逃兵。中期,在梁三喜以及全连同志的影响下,激发了自身的热血忠魂,一同上了战场。后期,在战场上奋勇向前,战后为牺牲战友的抚恤据理力争。一个懦夫在伙伴的影响下成长为英雄。正如赵蒙生自己所说:九连没有对不起任何人。一个人物自始至终都有高尚的情操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浪子回头的英雄也值得世人铭记。

此时,赵蒙生和赵母的形象对比便更显出反差性。赵母年轻时为了民族解放,可抛头颅,洒热血,不求回报,是一位可以挑战任何艰苦环境的勇敢战士。但在成家立业后,将一切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为了家庭和孩子逐渐追求特权,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逐渐生根发芽。

靳开来属于痞子英雄形象。表明上看胡搅蛮缠,实际上内心正直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现在的网民形象非常贴合。平时一言不合就开始怒怼,怼天怼地怼空气,任何看不惯的事件都会引起强烈的嘴炮和牢骚,是不折不扣的刺头。但面对大是大非时,也是一言不发就向前冲的勇士。为了祖国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后退一步都是对身上的军装的亵渎。如莱西奥所说:有更弱小的人在身后,这就是我站在这里的理由。

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让作者李存葆获得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添加上更具有情感色彩的表演,尤其是梁三喜对赵蒙生说“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成为电影改编胜过小说的最好台词。是我国上个世纪比较优秀的战争电影之一。查阅相关资料:几乎所有的战斗场景都是在前线实地拍摄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拍摄地更是在敌人炮火射程之内。遗憾的是,当时在协助拍摄战斗场面的有些军人,电影还没有拍完,就牺牲在了滇地前线自卫反击的战场上。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489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