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则臣《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后感:在路上,在发现,在找寻自我中和解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本文参与冰冰组织的读书营活动。】

本周的共读营活动冰冰给我们选读的是徐则臣2010年首发于《收获》第4期的《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小说很好读,也很好懂。讲述了一个丈夫和妻子因为好静喜动的矛盾而离婚,离婚后的丈夫反而喜欢上了远行,在旅途火车上遇到一个送药的女人,两人相互倾诉各自的故事,最终在旅途中找到内心安宁的故事。

小说的主题深刻反映了现代人内心的疲惫和对生活的逃避。主人公通过旅行来寻找自我,所以标题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他在路上,在发现,在试图理解妻子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找寻自我。体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思和探索。徐则臣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物在物欲世界中的内心挣扎和自救。

1、小说的写法和安排

小说是以第三人称“他”来写的。这样读者就有了旁观者的心态来审视来围观,读来就跟有兴致,仿佛在看一部微型电影。

小说描写很细致传神。开篇就写他在火车上咳嗽发作,而且写得很传神很剧烈才会引起旁的人注意和微词和同情,也才会有了另一个女主人公送药桥段的出现。我认为设计得很巧妙也很自然。

作者描写主人公他患了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起来捂都捂不住,嗓子里像卡了两根鸡毛,刚清爽几秒又长出来,后面的比喻更形象——“但是躺下来后他绝望地发现鸡毛在长大,像蒲公英一样蓬松地开放,像热带雨林里的榕树见缝扎根,从气管往下,整个胸腔乱糟糟地灼辣。”

隔着书都能想象他强忍憋着的难受,然而最终“一忍再忍他还是咳出来,堪称大爆发,动静之大让他的头和脚同时翘起来,身体在床板上颠动了一下。”似乎他的状态让人一览无遗也令人忍俊不禁。不由感叹作者对此类症状观察得细致入微故而描写得传神。

由此对面中铺一直一言不发的递了药,完成了旅途中两人的连接。

小说是以顺序、倒叙、插叙再顺序这样的结构来展开书写的。顺序是男主人他的现状就是离婚后一直在路上,这不在路上咳嗽发作,引来第二个相关联的她;倒叙是他和她妻子为何离婚;插叙是旅途中遇到的她和她的丈夫的故事;再顺序是现在的他和她相遇的故事。

这样的安排令读者读来很有代入感,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层层展开,层层解析,随着一个又一个疑问解开,让读者很有获得感和满足感。

2、人物彼此间的认知影响

这篇小说有明线暗线之分。小说的明线就是他和她的故事,暗线分别是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的情形,他们的另一半虽然是暗线,但是却对他们的人生观认知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他的妻子因为喜欢动,有点时间就折腾,逛街、美食、美容、旅游、看演出,反正只要不在家里就高兴。而且认为“在一个后现代的大城市,安静地生活就是犯法。”常常“她一个人出门,喀喀喀到这儿,嚓嚓嚓又到那儿,忙着在网络上搜集能让她出门的理由,或者找一帮驴友,背包、登山鞋、拐杖、野外帐篷,满地球乱跑。”

而他则喜欢静。生活范围就是家——地铁——单位,连马路都不用过。在家里连电视也不看,嫌它吵,平时就是写字练气修身,为了阻挡喧嚣,装修时他在阳台装了双层隔音玻璃窗。他也懒得出门,见到人声鼎沸他就烦,更懒得出远门来更大的折腾。与妻子也不愿意吵架,妻子对他的不满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无气可使。

导致他们离婚的原因是他的妻子单位组织去海拉尔可以带一名家属,妻子给他报了名,但是他不愿去,故而战争爆发。也在那一夜他淋了雨受了寒感冒导致慢性支气管炎。也因为和妻子离婚后,他才变得愿意远行了,也才认为“静止不是个好习惯,会让别人生厌。静止能有什么乐趣呢?”离婚之前让他出门毋宁死,现在只要有超过两天闲着,他就会给自己选择一个陌生的去处。为了能经常出差,他甚至跟领导要求换了一个工作。

而她曾经是个纯恋爱脑,丈夫因为上司受贿受到牵连蹲了8个月的牢,这8个月,妻子每个星期都去看他,虽然看不到,看守不让进,但是她还是要去,因为她信奉她的丈夫能感应到。后来丈夫被查清是冤枉的,出来后补偿性地升任副主任,还给她调了新岗位,从书店弄到航运处,但是丈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变了,想报复性地放纵,公开在外面找人。

还跟她说只是玩玩而已,他不会当真,希望老婆也别当真,就当自己老公下半身临时借别人用一下。还解释说一是工作需要,二是八个月的补偿,一想到曾经命悬一线,他就忍不住每天都当世界末日来过。

作为妻子的她,这个23岁就嫁给丈夫的她忍气吞声,曾经的他们曾发誓就算山洪暴发,他们也会抱在一起死。而今丈夫堕落,自己涂脂抹粉穿金戴银,还试图在送男主人公回旅馆时拿出仙黛尔内衣穿给他看想投怀送抱——她也想放纵一回。

但是,她错了。他不想,他是理智的,也是清醒的,他只是单纯想拥有曾经在三年前在火车上她出手送药的感恩友情,他只想维护这份曾经是陌生人给与的善良和美好。

在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天来来往往多少人,可是,就在那晚,他咳嗽得那么厉害,旁的人都烦不愿搭理,只有她,出手送药,还愿意跟他讲她的故事。这足以打动人。他也深深记得,所以这些年,他虽然一直在路上,但都不忘去找她看她。

3、小说带来的思考

这篇小说看完,我有一些思考。不是说相爱的人是要爱她/他本来的样子吗?

难道小说中他和她的妻子在恋爱时不知道彼此一个喜欢动一个喜欢静吗?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多么原则性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包容理解和引导呢?

小说中的他是爱他的妻子的,所以他不愿意和妻子争吵,每次都是妻子起的头,他只是笑笑,不屑于争吵,他任由妻子去外面蹦跶折腾,只是不要带上而已。而妻子则不然,一次海拉尔之行就彻底引爆离婚大战。我感到很唏嘘,也很可惜,曾经是多么相爱的一对人啊,如今却闹得离婚收场。

而她的丈夫因为上司受贿受到牵连而误坐了8个月的牢,就要有那么大的怨气和不满吗?就要用破罐子破摔的方式来报复来惩罚吗?殊不知,这只是报复了自己,让自己离“作死”不远了,离真正的坐牢不远了,也离家人的心越来越远了,这不仅伤人还伤己。

所以人性是复杂多变的!

她的丈夫如此,她何不好好与她的丈夫促膝长谈,让他认清现状,珍惜目前拥有,而不是听之任之,甚至自己也想放纵一回,万幸的是遇到的他是正人君子,否则后悔莫及。

结语:

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作为旁观者只能感叹,但是我对小说中的一段描写很感兴趣——

在路上如此美妙。他怀疑错怪了前妻,在火车上给她打电话:

“如果你还想去海拉尔,我陪你。”

“跟你这种无趣的人?”前妻听不到火车声,“拉倒吧。我还不如去蹦迪呢。”

他明白了,她要的是热闹,是对繁华和绚烂的轰轰烈烈的进入,而他想从里面抽身而出。在认识之前,他们就已经是一对敌人了。谁也不能未卜先知,那时候他们对所有差异、怪癖和困难都抱以乐观,以为那是生活不凡的表征。好了,差异如果不能在相互理解中互补,那它只能是尖刀和匕首,一不小心就自己出鞘。

如果妻子对他的邀约欣然接受,那又会是怎样一番结局呢?

“形式上趋于古典,意蕴上趋于现代”,是徐则臣的小说追求。在“70后”作家中,徐则臣是很具代表性的一位。关注城乡差异的现实,关注漂泊孤独的生存处境,关注时代的人心人性,在这些关注点上徐则臣冷静、不矫饰,自始至终愿意去正面触碰,这使他的创作呈现出中正、大气的品格。

如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时所言:“徐则臣的写作敏锐、正直、宽阔……标示出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

是以推荐徐则臣的这篇小说《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567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