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民为本,务实笃行,功在千秋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自身工作成果价值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它深刻影响着施政行为和决策方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从以下三个关键方面入手。

一、聚焦“政绩服务于谁”,做好科学谋划

政绩,从根本上说,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领导干部在谋划工作时,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科学谋划要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望。这不是简单的问卷调查或走马观花式的视察,而是要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心声。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不能只追求高楼大厦的数量和城市的表面繁华,而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公共设施的合理性分布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深入了解居民对于教育资源、医疗设施、休闲空间等方面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规划方案。

同时,科学谋划还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和社会公平。比如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综合考虑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但能带来短期经济效益的产业,要坚决抵制,而应积极扶持绿色产业、新兴科技产业等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领域,确保政绩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造福于人民。

二、聚焦“如何做出政绩”,抓好工作落实

有了科学的谋划,关键在于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抓好工作落实。这需要领导干部具备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的执行能力。

在工作落实过程中,要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要明确责任人、时间节点和质量标准,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以民生工程为例,修建一条道路,要明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规定工程的起止时间,并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情况发生。

同时,要注重协调各方力量。一项政绩工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利益群体,需要各方协同作战。比如在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中,不仅需要扶贫部门的主导,还需要农业、教育、医疗、水利等部门的配合。政府要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此外,还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工作中来,成为创造政绩的主体之一。

三、聚焦“功利千秋目标”,抓出工作成效

正确的政绩观追求的是“功利千秋”,而不是一时的风光。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历史责任感,所做的工作要能够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抓出工作成效,要注重工作的质量和深度。在生态建设方面,不能仅仅满足于植树造林的数量,更要关注树木的成活率、生态系统的修复程度。对于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确保工程质量过硬,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例如,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要解决当前的灌溉和防洪问题,还要考虑到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水资源利用和调配,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此外,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一些地方探索出了有效的基层治理模式,如社区协商民主机制、乡村治理积分制等。这些成功经验要及时总结提炼,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让一项工作的成果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产生效益,实现政绩的最大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创造出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检验的政绩,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653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