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女巫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
甫心
我们这个年代的童年,没有童话故事这些阅读资源,所有的传说来自于长辈们的口口相授。
我的奶奶是大家闺秀,感觉她脑子里很多很多传奇故事,比如《天仙配》《状元进京赶考》《王宝钗》,我们的童年生活没有电子产品,就在月夜之下,听奶奶一遍又一遍讲这些故事,以至于后面我都滚瓜烂熟,但是还是愿意反复听,因为故事大体相同:都讲的是前期如何如何困苦,然后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后赢得圆满的大结局。上学的时候记得小学有一篇课文《神笔马良》,无比羡慕马良的神奇,他可以帮助穷人实现自己的梦想;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神灯》的故事,现在想想,当时老师讲述并不精彩,但是我们听得如痴如醉,现在想想应该是沉醉于神灯的无穷力量,感觉神灯可以把一切邪恶的势力摧毁掉,所以到现在都还对这个故事记忆犹新。这些故事当中的主人公都无比正义而且拥有无穷的力量,都有办法把所有邪恶战胜掉。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童话故事当中泡大的,说起童话故事,他们都津津乐道,不胜枚举。
作为成人读完《女巫一定得死》,似乎给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角。原来童话故事都是我们想象的,是孩子们成长当中的心理剧,更倾向于心理的积极成长。
书中客观陈述了构成童话故事的典型情节的四部分:一是跨越。这部分必须由探索、试验与冒险组成,必须设置一个危险的环境,故事才可以开始;二是遭遇。这部分一定出现,其中有很多的女巫或者狠角色,女巫一定是千方百计阻止主人公做任何事情,他身上具备所有坏人的特征;三是征服。这部分主人公一定会与女巫展开生死搏斗,主人公会经历长城困难,克服所有障碍,最后一定有神奇的魔力,让女巫死掉;四是欢庆。战胜女巫后,每个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也让读者拍手称快,因为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主人公得到该有的光明。
林耀盛在评论时说:“童话是童年的心理剧,而这样的剧场演练与角色模拟下,童话承接了人生的智慧与游戏的两个端点,是人生即使自身挫败的失落的伤害的经验,也可以从中寻求脱困的智灵感与智慧,进而不断扩展人生认同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也采用客观的描述来探讨关于信仰、偏见和人性,是对想象与现实之间复杂联系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作者的描述,现在再回头看《白雪公主》似乎更有所印证当时阅读时的重重怀疑,因为现实当中白雪公主要想拥有王子的爱何其所难,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种贪婪,想通过外貌的美丽来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和我们的价值观必须通过努力才过上美好生活是有些违背的。对于儿童作家来说,他们是想给孩子种下一些善良,向上,勇敢、积极的种子,来战胜内心那些贪婪,懦弱,害怕恐惧的邪恶,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就是一次一次的正和邪之间的较量。
现在想想:每个心中何尝不是都有很多女巫吗?女巫的存在是必须的,是客观的,不管怎么较量,她都是伴随人的终身的。中国人受道家思想文化影响,道家又特别看重阴阳结合,在太极图上不难看出,黑和白是比例相当的,也就是说阳光和黑夜是一比一的比例存在的,成长的路上,快乐和痛苦是并存的。我们换个视角思考:女巫一定要死吗?可不可以不死呢?死是解了我们的一时的快感,但是偶尔女巫的存在却让我们有了喘息的机会。
作为成人,我们可以辨别人性的客观真实。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是不是一定总是告诉孩子女巫一定要死呢?可不可以客观的给孩子讲讲人性的真实存在呢?在我看来,《女巫一定得死》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猎巫故事背后,隐藏着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光辉的探索。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661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